这里,他把&ot;经&ot;&ot;权&ot;关系表述得极为明白深刻,从而使这一对范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ot;经&ot;是原则,&ot;权&ot;是实现原则的途径,&ot;经&ot;者常也,&ot;权&ot;者变也,死抱教条而不知变革,与离开原则的变革,都是柳宗元所反对的
正因为有方法论作指导,柳宗元在政治实践中主张变革,在学术思想上提倡怀疑,兼收并蓄
柳宗元又把&ot;大中之道&ot;称为&ot;圣人之道&ot;,把&ot;立大中&ot;与&ot;去大惑&ot;相对
他认为以怪力乱神来治民是&ot;大惑&ot;,必须予以抛弃,而应代之以&ot;中道&ot;柳宗元否定了&ot;天人感应论&ot;不合圣人之道后,力图按儒学的原始精神重建&ot;人学&ot;
他说:&ot;圣人之心,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ot;[注]他认为,&ot;圣人之道&ot;应该&ot;利于人,备于中&ot;,直接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他说:
圣人为数,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以为常行者也(《时令论》下)
&ot;中道&ot;的具体内容是五常,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与人伦日用相联系的规范,而不是什么&ot;天道&ot;,不存在&ot;天人交感&ot;五常之中,&ot;仁义&ot;是根本和核心因此他说;
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义仁主恩,义主断,恩者亲之,断者宜之,而理道毕矣(《四维论》)
而道、礼、诚、信则是&ot;皆由其所之而异名&ot;,是&ot;仁义&ot;原则的不同表现
这些原则具有永恒性与普遍性,自尧舜直到孔子都是如此
&ot;中道&ot;具体见诸行事,则应该&ot;凡其(民)所欲,不竭而获;凡其(民)所恶,不祈而息&ot;(《贞符》),应该照顾到百姓的愿望,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也就是要&ot;以百姓之心为心&ot;,实行宽松的仁政,&ot;克宽克仁,彰信于民&ot;,以取得百姓的信任特别是作为政府的官吏,应该以商代的贤相伊尹为榜样,&ot;心乎生民&ot;,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注],实行&ot;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ot;的爱民之政做到&ot;自天子至于庶民,成守其经分,而无有失道者&ot;,这就是&ot;和之至&ot;,也就是&ot;道达于天下矣&ot;(《守道论》)
&ot;以生民为主,以尧舜为的&ot;[注]本是陆淳思想的重要内容,柳宗元对此情加推崇他对民生的重视,贯穿在《断刑论》、《六逆论》等一系列论著中在《断刑论》中,柳宗元批评了封建法治的残酷性:&ot;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欲死不可得,贯三木,加连锁,而致之狱吏大暑者数月,痒不得搔,痹不得摇,痛不得摩,饥不得时而食,渴不得时而饮,目不得瞑,支不得舒,怨号之声,闻于里如是而大和之不伤,天时之不逆,是亦必无而已矣&ot;他表现出对&ot;死回&ot;的同情,闪耀着人道精神在《六道论》中,他讲选贤用能,更着眼于&ot;天下理乱之大本&ot;,也是&ot;思利乎人&ot;的
柳宗元在《伊尹五就禁赞》中说:&ot;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ot;也就是说,圣贤进退出处,应视民心所向,看谁得到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以此作为自己辅佐的目标与此相联系,柳宗元提出&ot;势&ot;这一概念他在《封建论》
中说:&ot;彼封建者,更故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ot;&ot;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ot;[注]所谓&ot;势&ot;,就是客观历史必然性,它是不以&ot;圣人之意&ot;为转移的在客观历史必然性中,&ot;生民之意&ot;占据着重要地位
六、统合儒佛兼容并包
魏晋以降,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思想界形成了三教鼎足的格局特别是到了唐代,佛教的发展势头有凌驾儒学之势,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
早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一些人或从中华本位文化角度出发,或从道、佛争先后的角度出发,对佛教进行了批判柳宗元时代,韩愈是排佛派的中坚人物柳宗元与韩愈虽是好朋友,在文学见解上有许多共同之点,但二人在对待佛教这个问题上,观点却完全不同
在《送粪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一文中,柳宗元说:&ot;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ot;他的母亲卢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少年时随父亲到江西洪州,南宗慧能的隔世法嗣,与青原行思并称为&ot;禅宗双璧&ot;的马祖道一正在那里传法,称&ot;洪州禅&ot;,受到江西观察使李兼(柳宗元夫人杨氏的外祖父)礼重柳宗元父亲的知交权德舆也游于他的门下柳宗元的岳父杨凭也信佛教因此,柳宗元自幼生活在佛教气氛很浓的环境中在长安应举和做官期间,他曾与文畅、灵沏等出入官场的僧侣结交,并很欣赏晋、宋以来谢安石、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鲍照等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等的关系,又称赞在同时代的那些&ot;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屠之事&ot;[注]的亦儒亦佛的人物以后在流贬过程中,柳宗元又与许多和尚交结佛教思想对他的浸染很深,与他所受的儒家教育结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调和儒释的思想
柳宗元信佛,着重于佛教义理他把作为外壳的宗教迷信与内在实质的教理区别对待他&ot;自幼好佛&ot;而&ot;有得焉&ot;,正是对佛教义理有深切的领会,因此,他不同意韩愈&ot;人其人,火其书&ot;做法,他说:
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訾余与浮图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余,且曰:&ot;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图&ot;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杨子杨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罗德斯岛战记3 笼中雀 金色笔记 有卿赤颜 娱乐城 文坛背后的讲坛 红色风暴之迷 作死后我重生了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红了樱桃 袁世凯评传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小王子 奇玉 祈缘 太后那个渣渣 七零年代小富婆 小兔桂花 转职当太子妻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