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孔子死后,对六经的论述虽然时见载籍,但都没有孔颖达评说得这样全面具体、影响深远郑玄、王肃遍注群经,容或有较系统的论述(如郑氏《六艺论》),但现在大都失传,不像孔氏诸说保存完整自从唐代将《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后,迄至北宋数百年间,孔颖达那平实详正的经论便成为后学诸儒奉行的正统理论,即使后代已重订《五经大全》,《五经正义》的观点也常常作为传统的说法来加以引证它跨宋逾明,直到清朝,仍然作为《十三经注疏》中的主体内容刊刻不绝如果要考察中国古籍的版本之最,《五经正义》毫无疑问将雄居榜首其发行之广,影响之深,已远远超出了唐统治者统一经说以利科举考试的初衷,进而对整个中国经学的统一和规范工作作出了特殊贡献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也无尽善尽美之作尽管《五经正义》已经经过通人指责、复审考校,但仍然难免小疵前人常指责正义的失误有三:&ot;曰彼此互异,曰曲徇注文,曰杂引谶纬&ot;(皮锡瑞《经学历史》)曲徇注文,指正义完全以注文之是非为是非,凡注文所言,必尽量反复为之疏通证明,有时甚至对错误的注解也不加驳证,反而曲为之说这当然不合乎科学精神,但是疏家之义,本不破注,更不驳注,因此皇侃为《礼记》郑玄注作疏,时规郑失,孔颖达反而讥他&ot;狐死不首其丘,叶落不归其本&ot;(《礼记正义序》),失去疏家本旨;刘炫作《春秋左氏传》疏,用杜注却匡杜失,孔颖达也斥责他&ot;蠹生于木还食其木,非其理也&ot;(《春秋正义序》)于是将他驳杜之处一一刊去可见曲徇注文正合疏家规矩至于杂引谶文,也要区别对待,谶文固多为伪托,义理浮浅,当然不足为据;但是谶文也有很多两汉经师讲经遗说,说是孔子之遗,固然虚妄,但义理精深,而又合乎孔子思想者,有利于封建道德者,引之又何妨?&ot;三纲&ot;之说见于《礼纬含文嘉》,&ot;易兼三义&ot;之说见于《易纬&iddot;乾凿度》,多精妙绝伦,堪为仪则论者又说正义前后互歧,究其原因,在于所据经注和疏本不同,原作者各有所尚,正义有时也因之以存异说如《易》、《书》正义多引谶文,而《春秋》正义又驳谶甚详,诸书对纬说态度就不一样,徒烦读者视听但这些对于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五经正义》来说,毕竟是白璧微瑕,大纯小疵,丝毫无损于《五经正义》统一经学,垂教百世的历史功绩
(舒大刚撰)
主要参考书
1《旧唐书&iddot;孔颖达传》
2《新唐书&iddot;儒学上》
3《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回目录
盛唐三贤啖助&iddot;赵匡&iddot;陆淳
唐代中叶,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春秋》学派这个学派以啖助、赵匡为先驱,陆淳集大成,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宋人陈振孙以为:&ot;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推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ot;[注]清末皮锡瑞也说:&ot;《春秋》杂采三传,自啖助始&ot;又说:&ot;今世所传合三传为一书者,自唐陆淳《春秋纂例》始&ot;&ot;淳本啖助、赵匡之说,杂采三传,以意去取,合为一书,变专门为通学,是《春秋》经学一大变宋德治《春秋》者,皆此一派&ot;[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序认为,清代以前两千年经学&ot;凡六变&ot;,其中唐代的&ot;孔(颖达)、贾(公彦)、啖(助)、陆(淳)&ot;为上承章句之学,下启宋明理学的第二变这些评价表明了啖赵陆学派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新经学啖助开路解《春秋》陆淳集成
啖、赵、陆虽然是中唐有影响的学者,但史籍对他们的生平、学术关系的记载却语焉不详,往往引起混乱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先从陆淳说起[注]
陆淳,字伯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梁代名儒陆澄的七世孙,后因避唐宪宗李纯讳,改名质他自称&ot;世以儒学著时&ot;,可知其家以儒学为业《旧唐书》
卷189下本传说他&ot;有经学,尤深于《春秋》,少师事赵匡,匡师啖助&ot;关于他与啖助、赵匡的关系,历来人们的认识都含混不清除此一说外,《新唐书》卷200说赵、陆皆为啖助弟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3认为匡师助、陆师匡、助今考吕温代陆淳写的《进集注春秋表》,其中说:&ot;臣(按:指陆淳)不揣蒙陋,裴然有志,思窥圣奥,仰奉文明,以故润州丹阳县主簿臣啖助为严师,以故洋州刺史巨赵匡为益友,考左氏之疏密……&ot;[注]在这里,陆淳明确地称啖助为&ot;严师&ot;,赵匡为&ot;益友&ot;,这是关于他与啖、赵二人关系最为明白的材料另据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说:&ot;有吴郡人陆先生质,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泪赵匡,能知圣人之旨&ot;可知啖、赵二人,一为陆淳之师,一为陆淳之友事实上,啖为师,赵为友,陆淳已作了明确的回答,已不存在什么问题了还有一点,陆淳在《春秋集传纂例》卷1《修传始终记》中简述啖、赵二人的生平时,称啖助为&ot;啖先生&ot;,称赵匡为&ot;赵子&ot;,称啖助之名时说&ot;讳助&ot;,而称赵匡之名则直接说&ot;名匡&ot;,尊敬的程度大不同,也可以作为啖助为师、赵匡为友的旁证
陆淳的老师啖助,字叔佐,出生于唐太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赵州(今河北赵县一带)人,后迁居关中他学识渊博,对儒家经典造诣颇深唐玄宗天宝末年,客居于江东后来因中原地区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之乱,他再没有回到关申故里在江东,他以文学入仕,做过台州临海县尉、润州丹阳主簿任满后,就在丹阳住了下来他继承了先儒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虽穷居陋巷、粗衣蔬食,仍处之泰然在这里,他潜心于《春秋》学研究他不满意于前人对《春秋》的理解,认为前人&ot;传已互失经旨,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ot;,于是发愤著述,&ot;考核三传,舍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亦以愚意裨补阙漏,商榷得失,研精宣畅,期于浃洽&ot;,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到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文坛背后的讲坛 红色风暴之迷 笼中雀 太后那个渣渣 金色笔记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作死后我重生了 祈缘 红了樱桃 七零年代小富婆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袁世凯评传 罗德斯岛战记3 小兔桂花 小王子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娱乐城 有卿赤颜 奇玉 转职当太子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