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ot;一物两体&ot;论阐明了宇宙万物的矛盾现象,指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特征,他是沿着《周易》&ot;易有太极,是生两仪&ot;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发展而来的,任何事物内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这就是两阴阳两个范畴可以包涵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多种范畴,它们最终是统一于一个气所以,一与两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开的一气而含有阴阳的交感变化,所以天地万物能够生生不息,处在永恒的生长和消亡过程中
张载的一物两体论,表明他对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有相当的认识
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认为&ot;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ot;对立的双方必然会有斗争,而斗争的结局却是二者的和解而达到新的统一
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还有相当距离张载的相对、相仇、和解,主要还是描述&ot;气本之虚&ot;的宇宙运动,气凝聚为万物就有象有对,万物再返归大虚就是和而解
中国古代讲气与阴阳的哲学家不少,但以气为基点建立一个系统的宇宙本体论,张载却是第一人他从太虚即气,阴阳交感产生万物,从神,天道,到理,展现一个有机而和谐的宇宙整体新儒学寻求的是天与人合一的共同的本,张载找到&ot;气之本&ot;,克服了晋唐以来儒学天人二本的弊病在以气为本的基础上,人与世界、历史与自然的规律合而为一,由天道观到人性论,由人性论到伦理哲学,建立起他的哲学化的儒学体系既要维护封建秩序,又要实现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和以儒家经典为纲领的唯心史观就这样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张载是北宋新儒学潮流中产生的一代学术宗师,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首先创立气一元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政治伦理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但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赵载光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回目录
宋学泰斗程颢&iddot;程颐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介绍,笔者谨从旧例,将他们同列一传
一、官僚世家两兄弟经历不凡有名声
二程的家世历代居官,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在宋太宗为晋王时,又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其祖父程囗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二程的父亲程(王向)又以世家的萌庇,照例做了一个&ot;郊社斋郎&ot;,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致仕(退休)
程颢,宇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后人号为明道先生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就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干练的官员其弟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叙述了其兄作地方官时期的一些重要事迹
中进士后,调京兆府酃县(今陕西户县)主簿,刚上任时,县令即因其年轻,不了解他的才能,就在这时,县衙受理了一宗比较复杂的案件:有个县民借居其兄长的屋宅,很多年之后,在此住宅中挖出很多埋藏于地下的钱币,这个县民的兄长之子认为是他父亲所藏,两家到县衙争讼县令觉得难以判案,对程颢说:&ot;此事没有证据说明钱币为谁人所藏,应该如何断案?&ot;程颢说:&ot;此事容易辨明&ot;他对原告说:&ot;你父亲是在什么时候把钱币埋在宅内的?&ot;原告说:&ot;四十年了&ot;
又问:&ot;被告借住这所房子多少年了?&ot;原告说:&ot;二十年了&ot;程颢即派人取出十千钱币,进行了仔细考察,然后对原告说:&ot;如今官府铸钱,不到五六年就流行于全国,这些钱币都是未藏前数十年所铸造的,怎么解释?&ot;原告不能答对案子判清了,县令对程颢十分惊奇
后来,程灏为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主簿,此处回税不均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江宁府靠近的好田土,都为有权势的人用高价购买了,可是,这些好田上的赋都很轻,一般小民百姓所有的远郊田,其购价虽低,赋税却很重,程颢帮助县令筹画良策,平均了赋税由于这一措施对富人有所损害,引起他们的不满,因而企图阻止其实行,程颢没有让步,后来无人敢公开反对了此后,宋朝中央政府也曾在全国各地推行均税法,但未收到成效这件事说明程颖办事果断,能做到令出必行
不久县令去职,由程颢代其职务,当时的上元县,民情十分复杂,诉讼每月不下二百起,以往的官员终日忙于文案,没有认真去做实事,程颢&ot;处官有方&ot;,不到一个月,诉讼案件大大减少又上元县的稻田连年遭受涝灾,长期未得到治理,程颢发动民工,于当年就修好了破塘,使粮食获得丰收为地方办了一件大好事
程颢在地方官任上,积极推行了儒家的政治路线在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县)为令时,&ot;泽人淳厚,尤眼先生教命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ot;向县民宣示儒家礼教他按照儒家政治理想管理政事,&ot;度乡村远近为伍保&ot;,&ot;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言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途者皆有所养诸乡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俗始甚野,不知为学先生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去邑才十余年,服者盖数百人矣&ot;(《河南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行状盯如此等等,说明程颢在年轻时期,就是一个忠实地实践儒家学说的人此外,在晋城任职期间,他还实行了一些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如当时国家有科买制度,每年都给人民造成严重的负担,每当任务一来,&ot;虽至贱物至官取之,则其价翔踊,多者至数十倍&ot;(同上)这时,百姓必须用昂价买进,再以低价卖给政府,人民苦不堪忍程颢为缓和这种情况,&ot;常度所需&ot;,使家预先储备当年上面所需之物,到征收时合理定价卖出这样富家可取倍息,乡民的负担也比过去减轻一半以上又如,该县所收人民粮赋,照例要送至边疆,由于道路遥远,运输不便,若在近外买进,则价格昂贵程颢选择了一些信得过的富民,令其预先购粟于边郡,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用费,宽纤了民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另外,程灏还在晋城实行了其他一些好的措施,如在县库储钱以补民力,按照家产的多寡合理调整差役制度等上述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得到好处,所以《行状》说他&ot;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ot;,离任那天,人们对他依依不舍,群情激动,以致&ot;哭声振野&ot;此处虽有溢美之词,但也多少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至少说明程灏是按照儒家的&ot;仁政&ot;原则实行了一些&ot;惠民&ot;之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痛苦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有卿赤颜 奇玉 红色风暴之迷 太后那个渣渣 红了樱桃 转职当太子妻 娱乐城 金色笔记 小兔桂花 小王子 文坛背后的讲坛 罗德斯岛战记3 作死后我重生了 袁世凯评传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笼中雀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七零年代小富婆 祈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