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即位之后,朱熹得到提倡理学的宰相赵汝愚推荐,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这是朱熹一生唯一的一次在朝中作官,他抓住为皇帝讲书的机会,多次向宁宗大谈&ot;正心诚意&ot;的意义,要求皇帝身体力行他在进言中,指出朝廷不应在京畿百姓遭灾之年大兴上木,&ot;以慰斯民饥饿流离之难&ot;;二是要求宁宗&ot;下诏自责,减省舆卫&ot;;三是要求整肃纪纲,以维护朝廷的尊严,令&ot;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臣不得专任己私&ot;(《文集》卷14,《经筵留身而陈四事札)这些言论,引起了宁宗的反感,而朱熹仍多次进言,&ot;斥言左右窃柄之失&ot;(《宋史》本传)这更使宁宗对他产生了厌恶之心,仅在朝40日,就被撤去职务此后,他只好回到家乡,专心从事讲学著书不久,赵汝愚也受到实权人物韩囗胄等人的排挤而失去相位接踵而来,便发生了一场反理学的斗争公元1195年,由监察御史沈继祖出面指控朱熹犯有十大罪,又说他是一个伪君子甚至有人上书请斩杀朱熹,使他终于受到&ot;落职罢祠&ot;(取消做官资格)的处分公元1196年,又&ot;更道学为伪学&ot;,列《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为禁书公元1198年再下诏,令道学伪邪之徒&ot;改视回听&ot;,若&ot;进非不悔&ot;,则&ot;必罚无赦&ot;同时又制定了《伪学逆党籍》,列为&ot;道党&ot;者共59人,其中包括宰执4人,待制以上13人,其他官员31人,武臣3人,士8人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朱熹受到了沉重打击,以至门人故交常过其门而不敢入但朱熹却能镇静自若,照常&ot;讲学不休&ot;,直至老死
四、朱陆鹅湖论学理学殊途同归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朱熹9岁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朱熹的理一元论把自然界和封建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一切思想、行为准则都归结为&ot;理&ot;的体现在治学方法上,他主张通过多读书,&ot;泛观博览&ot;去达到对&ot;理&ot;的认识由于这种方法十分复杂繁难,必须下最大功夫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陆九渊觉得它大支离烦琐,按照他的&ot;心即理&ot;观点,他主张求理不必向外用功,只须&ot;自存本心&ot;,&ot;保吾心之良&ot;,就可以达到对&ot;理&ot;的把握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ot;为学之方&ot;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ot;鹅湖之会&ot;
会议开始,陆九龄首先发难,作诗表明观点:
孩提知爱长知亲,古圣相传只是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朋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朱熹听了一半,就对吕祖谦说:&ot;子寿(陆九龄字)早已上子静(陆九渊字)船了也&ot;辩论开始,陆九渊再用一诗和陆九龄以表白自己的观点: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大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沉浮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陆氏兄弟把他们的为学之方标榜为&ot;易简功夫&ot;,而讥笑朱熹的治学之道是&ot;支离事业&ot;陆学是从&ot;心即理&ot;的宗旨出发,认为朱熹的&ot;泛观博览&ot;和&ot;即物穷理&ot;的认识途径是支离烦琐,不切实用,因而主张&ot;切已自反&ot;,&ot;发明本心&ot;,这就是他们的&ot;易简功夫&ot;实际是一种直觉主义认识方法
朱熹听了陆氏兄弟的诗,很不高兴会议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最后只好不欢而散事后,朱熹批评陆九渊说:&ot;子静之学,只管说一个心……若认得一个心了,方法流出,更都无许多事……所以不怕天,不怕地,一向胡叫胡喊……便是&lso;天上地下,唯我独尊&rso;&ot;(《语类》)这个批评对陆学来说,真是击中要害了
鹅湖之会虽然只辩论&ot;为学之方&ot;,但也涉及两派在心物、心理关系上的分歧
朱熹认为&ot;理&ot;在心外,所以要通过&ot;泛观博览&ot;和&ot;格物致知&ot;而达到对理的认识;陆九渊则认为&ot;理&ot;在心中,&ot;心即理也&ot;,所以主张通过向内用功&ot;发明本心&ot;去达到对&ot;理&ot;的体认
鹅湖之会以后,两派继续进行辩论主要是对无极太极和形上形下等问题的分歧朱熹讲&ot;无极而太极&ot;,强调&ot;无形而有理&ot;,其目的在于说明&ot;理&ot;是形而上的,贯通万物的根本陆九渊不同意朱熹的说法,他认为,没有必要去区分形上形下在陆九渊看来,太极就在心中,心就是理,就是宇宙万物之根本,不承认心外有道因此,陆九渊指责朱熹在&ot;太极&ot;之上加&ot;无极&ot;是&ot;叠床上之床&ot;、&ot;架屋下之屋&ot;,全是多余通过无极太极和形上形下的辩论,充分表明:在本体论上,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陆九渊是主观唯心论者从哲学基本问题上讲,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从治学目标上看,他们都是为封建主义的统治制度制造理论依据对这一点,后来黄宗羲做了正确结论,他说:&ot;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ot;(《宋元学案&iddot;家山学案》)总之,朱、陆在学术上的分歧,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袁世凯评传 金色笔记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笼中雀 转职当太子妻 红色风暴之迷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奇玉 罗德斯岛战记3 祈缘 小兔桂花 小王子 红了樱桃 娱乐城 七零年代小富婆 太后那个渣渣 有卿赤颜 文坛背后的讲坛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作死后我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