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讲学者,宁有他术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全集》卷15)
立者所以立其身也所知者,实之在己者也(《论语解》卷2)
这是说,研究学问之目的是为了致知,知从哪里致来?回答是知为自己所固有,所以知应从自己身上下功夫所以,他说:&ot;圣贤易为而可至哉?求之吾身而已
求之吾身其则盖不远心之所同然者,人所固有也&ot;(《全集》卷2)因为我心与圣贤之心同,故求为圣贤只须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下功夫故他又说:&ot;义理存乎吾心者,不可泯灭,盖学者求诸由此而已&ot;(《全集》卷9)明白地说,致知就是要去认识自己心中的义理这里的&ot;义理&ot;本来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物的道理,然而按照陆九渊&ot;六经注我,我注六经&ot;的思想来说,自然是&ot;义理存乎吾心&ot;了,朱烹也说:&ot;盖人心至灵,有什么道理不具在这里&ot;(《朱子语类》卷14)大凡道理,皆我自己自有之物,非从外得,所谓知者,便只是知得我的道理&ot;(同上,卷17)在知识来源问题上,张栻、朱、陆的看法一致他们之间的分歧只在于致知的途径不同朱熹认为知识虽为自己所固有,但不能直接顿悟出来,要通过&ot;今日格一物焉,明日又格物&ot;的格物过程,才能最后达到&ot;脱然贯通&ot;,使&ot;众物之表里精粗&ot;和&ot;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ot;陆九洲的致知途径则是强调&ot;切己反身&ot;、&ot;发明本心&ot;认识不须向外探求朱熹虽然也认为致知就是认识心中之理,但他从&ot;理一分殊&ot;论出发,主张把心内之理同心外之理加以沟通,这就要通过认识心外之理去明白心内之理张栻的格物致知说则有把朱陆二人的格物致知说相融和的倾向
首先,张栻以&ot;格&ot;为&ot;至&ot;,以&ot;物&ot;为&ot;理&ot;他说:&ot;格,至也,格物者,至极其理也此正学者下功夫处&ot;(《全集》卷26)这就与朱熹格物致知的出发点一致,但他不主张通过&ot;今日格一物一物焉,明日格一物焉&ot;的办法,而是向内下功夫,强调&ot;格物&ot;要以&ot;去心之是非&ot;为先
其次,他把格物致知同理欲之辩相联系张栻说:
夫心本无非,动于利欲所以非也‐…,故当以格其心非为先,格之为言,感通至到也……所谓格也,盖积其诚意,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无非格之之通也
(《孟子说》卷4)
张栻以&ot;格&ot;为&ot;至&ot;,&ot;至&ot;就是&ot;感通至到&ot;只要&ot;积其诚意&ot;使无论在动或静的时候,都要使自己的言行完全保持&ot;善&ot;的本性,不为利欲所动,这就是张栻的&ot;格物&ot;方法他把这种格物方法叫做&ot;收其故而存其良&ot;这是孟子&ot;性善论&ot;、&ot;良知良能&ot;和&ot;养心莫善于寡欲&ot;论的进一步发挥,也同陆九渊的观点基本相同它对后来王守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总之,张栻的&ot;格物致知&ot;论,虽然同程朱有共同之处,但又有所离异,它同主观唯心主义者陆九渊思想却基本相同,但也表现了融和理学于心学的特点
在知行关系上,他不同意程朱的&ot;知先行后&ot;和&ot;知主行次&ot;论,提出了&ot;知行互发&ot;的主张
张栻比较清醒地看到,在当时的知识界普遍存在着&ot;重知轻行&ot;脱离实际的流弊他说:&ot;近岁以来,学者失其旨,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本之不立,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盖忧此,特未知二者互发之故也(《论语解序》)这一看法同程朱的&ot;知先行后&ot;、&ot;知主行次&ot;说很不一致,这说明他虽然学承二程遗统,但不是盲目继承,而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他并未公开否定&ot;知先行后&ot;论,甚至也讲过&ot;知先于行&ot;,可是他却作了一些说明,使之与己说不相抵触例如他说;
所谓知之在先,此固不可易之论,但只一个知字,用处不同……譬如行路须识路头,诚是也,然要识路头,亲去路口寻求之方得,若只端坐在室想像路,而曰:
吾识之矣,则无是理,元晦所论知字,乃是谓知至之知要之,此非躬行实践则莫由至&ot;(《全集》卷19)
他之所以没有否定&ot;知先行后&ot;的说法,但并没有把&ot;知先行后&ot;看做是绝对的教条,他之所以承认这一说法,只是将其运用于具体的事情上他认为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应该先有计划,有个主意,不能盲目行动,必须有个方向他认为朱熹讲&ot;知先行后&ot;的&ot;知&ot;,是指&ot;知至之知&ot;,即经过躬行实践之后所得到的真知然而这种真知&ot;非躬行实践则莫由至&ot;从根本上讲,真知灼见仍然来源于&ot;躬行实践&ot;,所谓&ot;知常在先&ot;的&ot;知&ot;不是&ot;端坐在室&ot;所能得到的人们的行动固然需要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但是这种正确的思想只能从&ot;躬行实践&ot;中得来
由此看来,张栻&ot;知行互发&ot;是讲行&ot;可以得到知,知又可以指导行,知行相互推进
因此,在知行问题上,他对朱熹有不同的看法在一次给朱熹的信中说:
垂谕或谓人患不知道,知则无不能行,此语诚未完(同上)
然有所谓知之至者,则其行自不能已,然须致知力行功夫到而后及此……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同上)这段话从表面上看,是对朱熹说法的补充,实际上是用客气的语言对朱熹知行观上的错误的纠正,也是对&ot;知先行后&ot;论的否定他同意&ot;知无不能行&ot;,但这种无不能行的&ot;知&ot;只能是&ot;知之至&ot;即真知,而不是&ot;想象臆度&ot;或&ot;一知半解&ot;所得到的&ot;知&ot;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文坛背后的讲坛 笼中雀 七零年代小富婆 罗德斯岛战记3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太后那个渣渣 袁世凯评传 金色笔记 奇玉 小兔桂花 作死后我重生了 小王子 祈缘 有卿赤颜 转职当太子妻 红了樱桃 红色风暴之迷 娱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