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中国历代大儒排行榜 > 第183章(第1页)

第183章(第1页)

尽管双方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分歧,但他们之间的讨论,仍然是一次自由讨论,彼此都能各抒己见,并未出现水火不相容的现象由于双方都能求同存异,互相尊重,自鹅湖之会以后,朱陆二人常有书函来往,交流意见特别应该提到,在鹅湖之会五年之后,陆九渊带领了几个学生去拜访朱烹,当时朱在南康做知州,主办了驰名全国的&ot;白鹿洞书院&ot;当陆九渊到南康时,朱亲率同僚、诸生迎接在此期间,还对陆表示了爱慕之情,为其兄九龄撰写了墓志铭,还特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九渊以《论语》中&ot;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ot;为题,作了精彩发挥,听者无不为之所动,给白鹿洞书院的师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朱熹也非赏赞赏陆的讲演,他写道:&ot;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肯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棘然动心焉&ot;(《朱文公集》卷81)当时,又请陆九渊将此次讲学之讲词书写成文,作为白鹿洞书院的一分讲义

关于朱陆之间在学术上的辩论,在前面的《朱熹》评传中已有所述评,这里应该补述的,是他们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在评价中表现了陆九渊比朱烹更有真知灼见

当时的宋高宗赵构把北宋的衰微归之于王安石的新法,他继续了守旧派的成见,支持这些人对王安石的贬责朱赢也极力攻击王安石,陆九渊则不以为然,他在《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赞扬王安石说:

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ot;(《全集》卷19)

在这里,陆九渊对王安石的品德、政绩和学术成就都作了很高的评价他用&ot;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ot;和&ot;洁白之操寒于冰霜&ot;来赞颂王安石的高尚人品,用&ot;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ot;赞扬了王安石的学说和政治改革;用&ot;勋绩必为伊周&ot;高度称颂了王安石的历史功绩;用&ot;道术必为孔孟&ot;肯定了王安石在学术造诣上的重大成就这个评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浓厚的理学气氛中,无疑是大胆而可贵的见解,表现了陆九渊的正直和与众不同的见识

陆九渊讲学活动的最盛时期,是他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主管台州崇道观期间,这是一个闲差,他有机会回到故里,专事讲学活动《年谱》记载了当时的盛况说:&ot;学者辐揍,时乡曲长老,亦俯首听诲每诣城邑,环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观,县官为设讲席于学宫,听者贵贱老小,溢途巷从游之盛,未见有此&ot;(《全集》卷36)说明陆九渊当时的学术活动在社会上影响之大第二年(1187年)他受门人彭兴、宋世昌等人邀请,去到风景秀丽的贵溪县应天山讲学,他们在山上修建了精含,聚集了一批学生,定居下来,进行讲学活动又次年,陆九渊见此山状如大象,因改应天山为&ot;象山&ot;&ot;学徒结庐,先生既居精舍,又得胜处为讲堂及部勒群山阁,又作圆巷,学徒各来结庐,相与讲习&ot;(《全集》卷36《年谱》)当时,他给侄孙陆氵睿去信中说:&ot;山间近来结庐者甚众,诸生始聚粮相迎,今讲堂前又成一阁,部勒群山,气象亦伟&ot;(同上)规模之盛,令陆九渊十分惬意他在应天山住了五年,其间来见教者逾数干人这个时期,他充分地阐发了自己的&ot;心学&ot;理论,其影响也逐渐扩大,这是陆九渊的学术高潮时期他在《与路彦彬》的信中说:&ot;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自是而始亦明也&ot;(《全集》卷10)自认为是孟子之后的正统儒学继承者他不承认朱熹是&ot;道统&ot;的继承者陆九渊的讲学活动,直到1193年卒于荆门为止当时能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并立者,恐怕主要就是从儒学中异军突起的陆氏心学了,尔后七百年间,&ot;心学&ot;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ot;心即理也&ot;&ot;宇宙便是吾心&ot;论

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一般被称为&ot;心学&ot;,因为这个思想体系是从&ot;心即理&ot;这个命题出发来展开的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ot;年十三……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

&lso;四方上下曰宇&rso;,忽然大省曰:&lso;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ot;&ot;这就是说,宇宙中的事,就是自己分内之事;自己分内之事,就是宇宙中的事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进一步发挥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而圣人出焉,同此心也,同此理也&ot;(《全集》卷35)

东、西、南、北海泛指宇宙空间,概谓之&ot;宇&ot;;千百世之上、下,泛指时间,概谓之&ot;宙&ot;他认为宇宙之中,此心此理是同一的因此,陆九渊又说:&ot;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ot;(《全集》

卷1《与曾泽之》)他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强调心与理合一,并且更明确地提出:

&ot;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ot;(《全集》卷11《与李辛2》)&ot;心即理&ot;是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基本命题在陆九渊看来,&ot;理&ot;不在人的心外,它存在于人的心中,只有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感知天地万物的存在,才能体认天地万物之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奇玉  太后那个渣渣  红了樱桃  有卿赤颜  红色风暴之迷  小王子  罗德斯岛战记3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作死后我重生了  袁世凯评传  转职当太子妻  文坛背后的讲坛  娱乐城  笼中雀  七零年代小富婆  小兔桂花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祈缘  金色笔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