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中国历代大儒排行榜 > 第290章(第1页)

第290章(第1页)

约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两年后,遵其母嘱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中州公学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

当时的上海公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为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当时的北大,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运动,使冯友兰眼界大开,并且深受影响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大任教

一个是留美的哲学博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北大即宣称&ot;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ot;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二位先生年轻气盛,才姿英发,各据讲坛,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1918年,冯友兰从北大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执教不久,&ot;五&iddot;四&ot;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ot;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ot;(《三松堂自序》)《心声》成为当时河南省宣传新文化运动之独一无二的刊物

五&iddot;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交战最激烈的时期之一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并经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大力宣传、介绍而广为传播;而杜威、罗素等人的访华讲学,再加上胡适、丁文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实用主义、马赫主义、新实在论的影响扩大,成为一时显学与此同时,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亦纷纷涌入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旧派亦树起复古的旗帜,固守本上文化,拒斥外来思想

一时之间,风云际会,蔚为壮观,各种思想、流派之间展开了正面的交锋、冲突,中西文化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较量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以空前尖锐的形式被提出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家都在探索中寻求答案

生当此时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ot;我从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ot;《《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纵观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史研究及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莫不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正是带着对这一问题寻找答案的想法,冯友兰于1919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由于当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比较感兴趣,并专门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同时,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ot;非不能也,是不为也&ot;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在美求学期间,冯友兰还有幸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大学者泰戈尔,共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为关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文化产生之根源的&ot;意欲&ot;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观点颇多契合,并立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作和思想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一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ot;天然&ot;与&ot;人为&ot;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所经验之事物、无非两类:一是&ot;天然&ot;,一是&ot;人为&ot;&ot;自生自灭,无待于人,是天然的事物人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于人,与天然的恰相反对&ot;,有的哲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ot;绝圣弃智&ot;、&ot;绝仁弃义&ot;、&ot;绝巧弃利&ot;之老庄即是典型;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ot;人力胜天行&ot;之中国墨家学派即属于此类;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ot;天人合一&ot;的儒家哲家为代表对此三派,冯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冯友兰这种中西哲学之比较观,与梁漱溟的&ot;文化三路向&ot;说,虽说法有异,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能不说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论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为人类的最后归宿,冯则以儒家文化为归趋,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最终还是超越了这一观点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红了樱桃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红色风暴之迷  金色笔记  祈缘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七零年代小富婆  奇玉  作死后我重生了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太后那个渣渣  笼中雀  文坛背后的讲坛  转职当太子妻  有卿赤颜  小兔桂花  娱乐城  罗德斯岛战记3  小王子  袁世凯评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