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弗虑弗思,情则不生
这是&ot;复性&ot;的第一步所谓&ot;弗虑弗思&ot;,就是要摆脱思虑活动对清静本性的烦扰,斩断思虑活动与妄情之间的联系,这样,妄情就难以产生和发展,这就是&ot;正思&ot;,即&ot;无虑无思&ot;这一步就是&ot;斋戒其心&ot;,即以寂静的方法使思虑不动,以达到需心灭情的目的这种&ot;斋心&ot;说实际上来源于《庄子》,要求用主观的方法,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迫使自己的思虑活动不与外界接触
第二,本无有思,动静皆离
&ot;弗虑弗思&ot;还仅仅是消灭妄情的第一步,远不彻底李翱认为&ot;弗虑弗思&ot;是&ot;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ot;也就是说,还没有超出有动有静的层次静和动是一对矛盾,由静可以生动,由动可以生静,因此,以静制动,无异于&ot;以情止情&ot;,是不能真正达到&ot;复性&ot;目的的而且&ot;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互相止,其有已乎!&ot;因此在第一步之后,必须还要接着完成第二步、第三步,即:&ot;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是至诚也&ot;这样,李翱把&ot;复性&ot;的过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即&ot;弗思弗虑&ot;,将思虑活动排除在心外;第二步即&ot;知心无思&ot;,就是要明白心本无思,是外在事物引起心的思虑活动这二步&ot;思&ot;虽不存于心,但还没有否认&ot;思&ot;在心外的客观存在,正如禅宗北支神秀所说要对心&ot;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ot;第三步即&ot;知本无有思&ot;,思虑不仅不存在于心中,连它在心外也不存在了正如禅宗南派慧能所说的&ot;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ot;[注]心外的思(尘埃)都不存在了,当然就没有邪情来污染真性,&ot;复性&ot;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用佛教术语说,是由&ot;渐悟&ot;达到&ot;顿悟&ot;的过程,达到&ot;至诚&ot;的神秘境界这样,就与圣人相差无几了
第三,视听言行,循礼而动
李翱讲&ot;复性&ot;,具有明显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ot;动静皆离,寂然不动&ot;的神秘方法,无异于教人不暗不闻,闭目塞聪,难免使人糊涂李翱本人也有所觉察,所以他解释说:&ot;不睹不闻,是非人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ot;既视听昭昭,又不起于见闻,要达到&ot;无不知&ot;&ot;无弗为&ot;,这显然又是一种超凡的境界在《复性书》的另一处,他用通俗得多的语言说:
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
安于和乐,乐之本也;动而中礼,礼之本也故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闻珮玉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听言行循礼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
圣人制礼作乐,目的就是教人循礼而动,忘记嗜欲,而归于性命之道,也就是&ot;复其性&ot;而&ot;归其源&ot;,用礼教约束自己,使妄情消减,真性复明,由格物致知达到正心诚意李翱引《大学》的话说,致知在格物,&ot;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ot;这样,他的&ot;复性&ot;论由神秘的体验最终落实到了人伦日用,关系到了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区别于佛教的&ot;明心见性&ot;论,老庄的&ot;心斋&ot;&ot;坐忘&ot;论,显示出儒家心性化的性格特征
3复性论对后世的影响
《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溶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李翱从儒学众多的问题中拈出性、情这一对范畴进行深入的阐述,摆脱了汉唐以来研究儒学重训诂章句的传统思想方法,开辟了新的风气从此以后,心性问题成为后世儒学讨论的主要话题宋明理学家大都讲性情、理欲之辨;追本其源流,不能不说李翱《复性书》开创了先声
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对《中庸》的心性论作了创造性的发挥欧阳修在《读李翱文》中说,&ot;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耳&ot;李翱在《复性书》中还屡次征引《大学》、《孟子》、《易传》
等等现代学者傅斯年在《性命古训辨证》一书中说:&ot;儒家书中,谈此虚高者(按;指性命问题),仅有《孟子》、《易&iddot;系》及《戴记》之《乐记》、《中庸》、《大学》三篇,在李氏前皆不为人注意,自李氏提出,宋儒遂奉为宝书,于是将此数书提出,合同其说,以与二氏相角&ot;由此看来,李翱已开启了后世重视《四书》
的先河(他与韩愈合著有《论语笔解》)
李翱(包括韩愈)对儒学的创新,基本目的在于反对佛、老二教,复兴儒学
李翱一方面辟佛,另一方面却钻进佛学的肚子里,去吸取它的思想营养,以弥补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宋明许多理学家也正是如此他们表面上站在儒家文化正统的立场上,竭力排击佛老,另一方面却对佛(老)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由崇儒排佛到援佛入儒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讲的&ot;里面也取佛法,外面却攻佛法&ot;宋明理学家的这种惯用伎俩,不能不说受了李翱的启发
(杨世文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太后那个渣渣 罗德斯岛战记3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转职当太子妻 奇玉 文坛背后的讲坛 有卿赤颜 红了樱桃 金色笔记 祈缘 小兔桂花 袁世凯评传 红色风暴之迷 作死后我重生了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笼中雀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小王子 娱乐城 七零年代小富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