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天对》为题,对屈原《天问》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系统的解答:&ot;本始之茫,诞者传焉……囗黑晰砂,往来屯屯囗昧革华,惟元气存,而何为焉?&ot;所以,&ot;天&ot;&ot;地&ot;都是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ot;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ot;(《天说》)解决了宇宙观的问题,天人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神学目的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命运是由上天掌管,人的自由被神剥夺了柳宗元的宇宙论中已经排除了一切造物主的地位他说:&ot;天地,大果囗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ot;(《天说》)因此,人间的祸福完全由人类自身造成,与上天不相干所以他说:&ot;或者务言天而不言人,是惑于道也胡不谋之人心,以孰吾道?吾道之尽而人化焉,是知苍苍者焉能与吾事,而暇知之哉?&ot;(《断刑论》下)他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有自身运行的法则,两者是互不干预的他说:&ot;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ot;[注]他反复重申&ot;天人不相与&ot;,&ot;天人相分&ot;的目的,在于论述&ot;人事&ot;对于社会、人生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说:
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己矣
(《时令论》上)
本着上述认识,柳宗元对两汉以来所谓的&ot;受命之符&ot;的神学说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明确批出:&ot;且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非为聪明睿智者设也&ot;(《断刑论》下)他认为&ot;天&ot;&ot;神&ot;都是用于&ot;神道设教&ot;,真正的&ot;聪明睿智者&ot;是不应该相信它的他说:&ot;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故孔子不语怪与神君子之谏其君也,以道不以诬,务明其君,非务愚其君也;诬以愚其君,则不臣&ot;[注]臣子如果向君主鼓吹神、怪,就不配为臣他批评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班彪:班团等人&ot;推古瑞物以配命&ot;的天人感应说&ot;不足以知圣人立极之本,显至德、扬大功,甚失厥趣&ot;,违背了儒学的传统精神他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并不取决于什么&ot;天命&ot;,而是取决于&ot;人&ot;,符瑞也并不代表着吉祥,只有&ot;仁&ot;才是吉祥的他说&ot;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ot;
人心的向背决定了王朝的兴衰,是否有仁德,行仁政,是衡量国家吉凶的标志
&ot;人道&ot;与&ot;仁道&ot;互相依存,是统一的传统儒学认为&ot;仁者,人也&ot;,&ot;仁者爱人&ot;,柳宗元也认为&ot;未有丧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寿者也&ot;所以为政者必须关心民生,顺乎民情:&ot;黜休祥之奏,究贞符之奥,思德之所未大,求仁之所未备,以极于邦治,以敬于人事&ot;[注]可见他的思想是以传统儒学为指归的
五、倡大中之道重生人之意
&ot;中&ot;本来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政治概念在《论语》中,孔子常提到&ot;中&ot;和&ot;中庸&ot;,如&ot;允执其中&ot;(《尧曰》),&ot;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ot;(《雍也》)后来儒家不同学派把&ot;中&ot;的观念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思孟学派,把&ot;中庸&ot;思想发展到极致孟子主张&ot;中道而立&ot;,子思著《中庸》,述孔子之意说:&ot;君子而时中&ot;也就是要&ot;执两用中&ot;,&ot;致中和&ot;在道德实践中,&ot;过&ot;与&ot;不及&ot;都是违背中道的荀子认为:&ot;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易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ot;(《荀子&iddot;儒效》)又说:一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以服也&ot;(同上)他把是否实行&ot;中道&ot;,与社会的治乱结合起来,指出所谓&ot;中&ot;,就是合乎礼义
这个&ot;中&ot;也就是&ot;当&ot;,所以他说:&ot;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苛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之赴泽,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ot;(《荀子&iddot;不苟》)到了汉代,董仲舒把&ot;中&ot;看成了万古不变的神秘&ot;天道&ot;的体现,&ot;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ot;(《春秋繁露&iddot;循天之道》),后来许多儒学家承袭了这种观点
柳宗元在评价陆淳的主要贡献时说:&ot;明章大中,发露公器&ot;[注]陆淳学派讲&ot;中道&ot;,继承了葡子的观点,而柳宗元所主张的&ot;大中之道&ot;,近承陆淳、远继荀子,其中心内容也是以儒家的礼、义为指导思想,以达到改造现实、&ot;辅时及物&ot;的政治目的
在柳宗元的思想中,&ot;大中之道&ot;就是&ot;当&ot;,也就是&ot;经&ot;与&ot;权&ot;的统一
作到了&ot;经&ot;&ot;权&ot;统一的&ot;当&ot;,也就实现了&ot;大中之道&ot;他在《断刑论》中指出:
果以为仁必知经,智必知权,是又未尽于经权之道也何也?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皆仁智之事也离之,滋惑矣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是二者,强名也,日当,斯尽之矣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离而为名者,大中之器用也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太后那个渣渣 文坛背后的讲坛 笼中雀 奇玉 娱乐城 小兔桂花 金色笔记 袁世凯评传 祈缘 有卿赤颜 七零年代小富婆 小王子 转职当太子妻 红了樱桃 罗德斯岛战记3 作死后我重生了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红色风暴之迷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