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羲极力鼓动下,熊汝霖率所部渡江,攻占海盐,终因军力单弱,不得不仍撤回余姚到得五月,孙嘉绩将其麾下的火攻营拨交宗羲指挥,宗羲又与兵部主事兼余姚令王正中(王之仁之侄,字仲伪,宗羲友人)合军,共3000人,渡过杭州湾,在坛头山会同浙西各军,准备由海宁再攻海盐,而此时清军统帅博洛已开始动作
二十五日,清军分水陆两路进兵;二十七日,拥兵20余万的浙江总兵方国安挟持鲁王南逃,除王之仁所部外,其余各军皆不战而溃六月初一,博洛渡过钱塘江,王之仁退兵漂泊海上,浙东全线瓦解宗羲收拾残部,率500余人遁入四明山结寨自守,然后独自下山探寻鲁王行踪,临行,宗羲告诫部将&ot;联络山民&ot;,与附近群众搞好关系不料下属违背节制,就近取粮,激怒百姓,当宗羲回山时,寨子已被山民焚毁,部众也或死或散,而清军又正在到处搜捕他,于是宗羲只得奉母逃难,避居位于四明山北麓的化安山雨舍(黄尊素墓园所在),第二年才返回故居
顺治六年(1649),鲁王由闽返浙,驻跸健跳所(今浙江三门以东),宗羲得知这一消息,又渡海追随,升为左金都御史,不久又晋左副都御史其时,大权尽归定西侯张名振(宇候服,南京人,1601‐1656),而名振自恃功高,开始变得专横跋扈起来,其余诸将也骄蛮无比,&ot;文臣稍异同其间,立致祸&ot;(《年谱》);宗羲手中无兵,难以有所作为,只好每日与鲁王的礼部尚书吴钟峦(字峦囗,号囗舟)谈论学问,再有闲暇,便注释《授时》、《泰西》、《回回》三历不久,由于清廷伤令各地将前明遗臣中不降顺者的家属登录上报,宗羲担心累及老母,忧心如焚地叹道:&ot;主上以忠臣之后信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不能为姜伯约(按即姜维,三国时蜀将)矣!&ot;(《神道碑》)于是陈情监国,请求归家,获得准许吴钟峦亲驾三板船送出20里,波涛声中,两人呜咽而别宗羲改名易姓,从小路潜回故居,时为本年八月
九月末,张名振火并听从隆武帝号令的将领黄斌卿(字明辅,福建甫田人,隆武政权封其为成虏侯),攻占沿海最大岛屿舟山;十月,监国移驾舟山,再召黄宗羲还朝,并派他和兵部左侍郎冯京第(字跻仲,号簟溪,浙江慈溪人)为澄波将军阮美的副手,以万历年间李太后颁赐给普陀山的藏经为礼品,出使日本求援[注]
抵达长崎后,知道日本不肯出兵,宗羲等人失望而归大约自此以后,宗羲就不再在鲁王政权中任职了
当时,清廷在浙江的地方长吏严厉镇压与鲁王集团有联系的人,黄宗羲、冯京第等的姓名被公布于通衢,他们都在缉拿之列但宗羲并未因此而脱离抗清复明事业,他与抗清义士的联系仍十分密切,&ot;江湖侠客,多来投止&ot;,与在四明山中坚持抗清的冯京第、王诩之间也常有信使往来顺治七年(1650)三月,宗羲至常熟拜访故人钱谦益,以在钱氏绛云楼读书为掩护,与谦益密谋策动清&ot;婺中镇将&ot;马进宝起义,以为鲁王声援九月,清军大举围剿四明山各寨,冯京第兵败遇害,宗羲弟宗炎也被逮捕,关在死牢中,于是宗羲冒险潜入宁波,与好友万泰等人计议,利用种种关系,在处决前夕才将宗炎救出顺治八年(1651)夏秋之交,清闽浙总督陈锦计划分三路进攻舟山,宗羲侦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入海告警顺治十一年(1654),张名振造使与宗羲联系,来人在天台(今浙江天台县)被逮,宗羲又遭指名拘捕顺治十三年(1656),慈湖(在浙江慈溪县东)义军首领沈尔绪被人出卖,牵连到黄氏兄弟,官府认定宗羲为首谋,被指名严拿,这次宗羲的处境十分危险,好不容易才&ot;脱死毫厘间&ot;;宗炎则又被捕,宗羲顿足长叹,说:&ot;这回大概死定了!&ot;幸赖亲友尽力营救,宗炎始得出狱……这以后,宗羲处于官府严密监视之下,轻易不敢有所活动
前明各股抗清势力的复明斗争也时起时伏:顺治八年(1651)九月,清兵攻陷舟山,张名振护监国由海道往依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1624‐16621645年,隆武帝赐姓朱,并为改名;1658年被桂兰朱由榔封为延平郡王;1661年收复台湾),于第二年正月抵厦门然而郑成功以永历帝(朱由榔,神宗孙,思宋堂弟1623‐16621646年,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在广东肇庆拥由榔监国,不久由榔即称帝)为正统,故鲁王处于寄人篱下的境地;顺治十年(1653)三月,鲁王以海自行取消监国称号,不过张名振、张煌言仍听命于他顺治十三年(1656)年底,张名振在舟山去世(据说为郑成功手下投毒致死),遗言以所部归张煌言节制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张煌言、郑成功大举入长江,七月底煌言兵临南京观音门外江上,待郑成功赶到,煌言又由芜湖取池州(今安徽贵池)、徽州(治安徽歙县)、宁国等地,一时江淮震动可惜顿兵坚城之下而又懈怠轻敌的郑成功却被清军击溃,南明此次行动仍以失败告终;郑撤回厦门,煌言孤立无援,几至全军覆没,他本人迂回潜行2000余里,方抵浙东沿海局处西南一隅的永历帝也无法立住足,于同年亡命缅甸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杀死,郑成功、鲁王以海亦在台湾先后去世,以恢复明室为目的的大规模武装斗争自此之后基本止息
这几年中,黄宗羲及家人或伏处海隅,或避居山野,可以说&ot;无年不避,避不一地&ot;(《南雷文定&iddot;避地赋》),四处颠沛流离,过着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宗羲本人&ot;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评者二三,绝气沙囗者一昼夜;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ot;(《怪说》)他的亲人在东徙西迁、动荡不宁的亡命生涯中也连遭不幸顺治十二年(1655)除夕,最钟爱的幼子阿寿夭折,数月过后,二儿媳孙氏和小孙子阿运也相继病死,宗羲万分悲痛,长歌当哭,他写道:&ot;(去曷)来四月选三丧,咄咄书空怪欲狂八口旅人将去半,十年乱世尚无央!&ot;(《南雷诗历&iddot;子妇客死一孙又以疾殇》)《南雷诗历》中以&ot;哭寿儿&ot;、&ot;梦寿儿&ot;为题的诗也有八首之多;顺治十六年(1659)避居化安山时的《山居杂咏》,读来更是&ot;横身苦楚、淋漓满纸&ot;尽管&ot;濒于十死&ot;,尽管&ot;其得不死者,皆有天幸&ot;,然而宗羲并&ot;不为之慑&ot;(《神道碑》)人生历程中的这许多磨难和打击并没有使宗羲屈服,更不能把他压倒!即使在逃亡之中,他也能处之泰然,过着&ot;数间茅屋尽从容,一半书斋一半农&ot;(《山居杂咏》之六)的生活;而且,这些挫折和危难还淬砺了宗羲的意志,丰富了他的阅历,并促使他对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进行理性反省和理论探讨,终于为我们铸成一位继往开来的思想巨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文坛背后的讲坛 祈缘 袁世凯评传 娱乐城 作死后我重生了 七零年代小富婆 奇玉 红色风暴之迷 太后那个渣渣 红了樱桃 金色笔记 小兔桂花 小王子 转职当太子妻 罗德斯岛战记3 笼中雀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有卿赤颜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