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中国最大儒家有几位 > 第243章(第1页)

第243章(第1页)

梨洲多次论述理气心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了理气心性统一论他认为,&ot;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心体流行,其流行而有条理者即性也……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ot;(《孟子师说&iddot;〈浩然〉章》)所谓&ot;气&ot;,是客观物质之气、即自然界之气;所谓&ot;理&ot;,即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理与气是&ot;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ot;(《明儒学案&iddot;诸儒学案》);&ot;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ot;(《诸儒学案》),理气心性是统一的所以,不能&ot;离气以求心性&ot;,也不能心外求性

梨洲在这里力图用心性理气统一论解释历史社会现象,以克服前人在自然观与社会观之间存在的理论矛盾,无疑是理论思维的一个进步,但仍然存在流于机械比附的缺陷

其次,梨洲提出了&ot;一本万殊、会众合一&ot;的学术史观他在《明儒学案&iddot;发凡》中写道:&ot;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ot;&ot;一本万殊&ot;是学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不能强人就己,而&ot;一偏之见&ot;、&ot;相反之论&ot;也一定有其合理的成分在内;但是,如果不加以&ot;会众合一&ot;的学术归纳,混&ot;金银铜铁为一器&ot;,则令人茫无头绪,难以把握&ot;数百年之学脉&ot;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儒学案》正是梨洲&ot;一本万殊,会众合一&ot;学术史观的结晶

梨洲一以史学为根抵&ot;(梁启超语),在史学领域贡献甚伟,既撰有大量史学著作,又有一整套具有真知灼见的史学理论,实为一代史学大师;由他开山的清代浙东学派,也以史学成就最为著称

&ot;经世应务&ot;是梨洲治学不容移易的原则,因此,其治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不仅著有长达244卷的《明史案》,对南明时期史料的搜集保存也极为注意,有《行朝录》、《弘光实录钞》等,一方面探讨、总结有明一代&ot;治乱之故&ot;,同时也借以寄托故国之思

&ot;寓褒贬于史&ot;,是梨洲史学思想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认为史书应起到&ot;扬善惩恶&ot;的作用,如果&ot;为史而使乱臣贼子得志于天下,其不如无史之为愈也&ot;(《晋书&iddot;史》);并且还对各种体例的史书提出适用的褒贬原则,比如他认为地方志应&ot;存美而去恶,有褒而无贬&ot;,不同于正史之&ot;美恶俱载&ot;,&ot;犹其所去,是亦贬之之例也&ot;(《再辞张郡侯修志书》)

同时,梨洲也十分重视史料的搜求考证,提倡严谨求实的学风,批评那种&ot;不能通知一代盛衰之始终,徒据残书数本、谀墓单辞,便思抑扬人物&ot;(《谈孺木墓表》)的浅陋轻躁习气

在梨洲自己,无论是摆述历史,还是应人之请而作的碑志序铭等,都是遵循了上述原则的

为明修史,是梨洲的夙愿,但是,出于民族大义,清政府几次礼聘都被他拒绝了然而梨洲却始终关注《明史》的编写情况他认为:&ot;一代是非,能定自吾辈之手,无使淆乱,白衣从事,亦所以报故国也&ot;(黄嗣艾《南雷学案&iddot;万石园先生》),因而同意自己的得意门生万斯同等参与史局(万斯同&ot;不署衔,不受俸&ot;,却是事实上的修史总裁)梨洲虽身居草野,对《明史》的修撰仍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全祖望所说:&ot;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必咨于公&ot;,&ot;历志出吴检讨任臣之手,总裁千里贻书,乞公审正而后定&ot;,&ot;地志亦多取公《今水经》为考证盖自汉唐以来,大儒唯刘向著述强半登于班史……而公于二千年后起而继之&ot;(《神道碑》)可见《明史》无论在编撰方针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有不少地方得自梨洲的贡献

除了以上概略介绍的几点之外,梨洲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卓有成就,还为文化学术界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各种人材,同时,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黄梨洲生当中国学术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夜,他的学术思想承先启后,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那种一生奋斗不息、目光永远向前、不倦追求真知的精神必将永远激励后来的中国人

(邱进之撰)

主要参考书

1《黄梨洲先生年谱》,黄炳囗编,《梨洲遗著汇刊》本,民国四年时中书局版

2《清史稿&iddot;黄宗羲传》,上海古籍版

3《南雷文定》,《四部备要》本

4《明儒学案》,《国学基本丛书》本

5《黄宗羲全集》第一、二册,浙江古籍版

6《黄宗羲论》,浙江古籍版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回目录

清学开山顾炎武

(1613‐1682)

顾炎武是明末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起初名绛,后来改名继绅,以后仍名绛,字忠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南京后,才改名为炎武(一作炎午),字宁人,而学者都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曾经自署圭年,又因为一度侨居南京钟山下,所以有时自号蒋山佣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1682年2月15日)在山西曲沃因病去世,按过去的习惯计算,享年70岁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文坛背后的讲坛  有卿赤颜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小王子  娱乐城  罗德斯岛战记3  红色风暴之迷  太后那个渣渣  转职当太子妻  笼中雀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小兔桂花  奇玉  金色笔记  袁世凯评传  作死后我重生了  七零年代小富婆  祈缘  红了樱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