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大汉王朝纪录片 > 第6章 契丹铁蹄下的中原惨状与南唐宫廷的爱恨风云(第2页)

第6章 契丹铁蹄下的中原惨状与南唐宫廷的爱恨风云(第2页)

刘知远看出了百姓的疑虑,知道光喊口号没用。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减免全国赋税,尤其是战乱地区,三年内免征粮草。消息传下去,百姓们虽然还是半信半疑,但眼里的光明显亮了些。

有天,刘知远微服私访,刚走到太原城外的一个村子,就见县衙门口跪着个老汉,花白的头发乱糟糟的,怀里抱着个破瓦罐,哭得老泪纵横。衙役拿着水火棍在旁边呵斥:“哭什么哭?交不上税就去坐牢!”

刘知远赶紧上前拦住,问老汉:“老人家,这是怎么了?”

老汉抬头一看,见是个穿着粗布袍子的中年人,不像官差,就哽咽着说:“官爷,俺家去年的粮食被契丹兵抢了,今年开春又下了场冰雹,地里的苗全毁了……这税,俺是真交不上啊!可衙役说,交不上就抓俺儿子去当兵……”

刘知远听着,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他对老汉说:“老人家,你起来。我就是刘知远。”

老汉愣住了,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扑通”一声跪下,连连磕头:“陛下!陛下救救俺吧!”

“你别怕。”刘知远扶起老汉,声音温和却有力,“朕已经下了旨,这税啊,不用交了。你好好种地,朝廷还会给你发种子。只要肯下力气,日子一定能好起来。”

旁边的衙役早就吓得脸色发白,“噗通”跪在地上:“陛下恕罪!小的不知是陛下……”

刘知远瞪了他一眼:“以后给我记着,百姓的日子过不好,你们这官也别想当!”

消息很快传开,那老汉逢人就说:“刘皇帝真是大好人啊!亲自给俺松绑,还免了税,这样的皇帝,俺们信得过!”

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拥戴刘知远。有人把家里藏着的粮食拿出来,送到军营;有年轻小伙主动报名参军,说要跟着刘皇帝打契丹。没几个月,刘知远就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太原城成了中原百姓心中的一块净土。

只是,这乱世的根基早已朽坏,刘知远想凭一己之力撑起后汉的江山,怕是没那么容易。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北方草原的方向,知道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三、南唐宫廷的"狗血剧":李家父子的爱恨情仇

南唐的天,在李昪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便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那是一种不问世事的慵懒,也是一种风雨欲来的愁绪。太子李璟身着孝服登上龙椅那天,南京城的秦淮河正被绵绵细雨笼罩,岸边的柳树垂着湿漉漉的枝条,像极了他词里常写的“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位新君身上,半分没有父亲李昪那股“休养生息、务实治国”的硬气,反倒把文人的细腻、敏感与随性刻进了骨髓里。

早朝的銮铃声刚落,他便急着散了朝会,手里攥着冯延巳昨夜送来的新词,脚步轻快地往御花园的水榭走。那里早备好了上好的宣纸、徽墨,案上温着新酿的桂花酒,连砚台里的墨都磨得浓淡相宜。治国的奏章堆在龙案上蒙了灰,他看三行就打哈欠;可冯延巳填的《谒金门》,他能逐字逐句品到深夜,烛火燃尽了,指尖还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行字上摩挲。

“‘皱’字用得妙啊!”李璟拍着水榭的栏杆,声音里带着痴迷,“你看这春风拂过水面,不是巨浪滔天,是轻轻一荡,像人心头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烦忧——比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多了几分绕指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冯延巳赶紧躬身,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赞叹,眼底却藏着几分算计:“陛下圣明!臣这不过是雕虫小技,哪敢比诗仙?要说当代诗仙,非陛下莫属!前日陛下那首《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把宫苑的静美写活了,臣读一遍,就像醉在那春光里!”

两人一唱一和,杯盏相碰的脆响混着雨声,把边境的急报、百姓的疾苦全抛到了九霄云外。水榭外,老臣周宗捧着闽国的战报急得直跺脚,军卒在边境缺粮,闽国的使者在驿馆等了三天,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太监拦着他,声音压得低低的:“周大人别催了,陛下正和冯大人论诗呢,说了,天大的事也得等诗写完。”

这荒唐事传到李璟的弟弟们耳中,老三李景遂第一个按捺不住。他在自己的府邸里,对着心腹幕僚狠狠拍了下桌子,上好的紫檀木案几都震出了裂纹:“大哥这是要把南唐往火坑里推!”他指着窗外,“闽国的兵都快打到建州了,他在宫里琢磨‘帘外雨潺潺’;淮南的百姓遭了水灾,他忙着给冯延巳的新词谱曲!再这么下去,别说重现大唐荣光,这江南的家底都得被他败光!”

这话像长了翅膀,没几天就飘进了李璟的耳朵。当时他正和冯延巳在画院品评李煜的书法,少年李煜的“金错刀”笔力遒劲,墨色浓淡相宜,李璟看得眉开眼笑。听到李景遂的话,他猛地把手里的青瓷茶杯砸在地上,碎片溅了一地,茶水顺着龙袍的金线往下淌,晕开一片深色的水渍。

“好你个老三!”李璟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画院的门骂,“朕当这个皇帝,碍着他什么了?竟敢咒朕亡国!”

冯延巳赶紧上前,一边给李璟顺气,一边劝:“陛下息怒,三王爷许是一时心急说错了话。都是亲兄弟,动了肝火伤和气,反倒让外人看了笑话。”李璟喘了半天粗气,终究念着小时候一起在父亲膝下读书的情分——那时李景遂总把母亲给的蜜饯分他一半,如今却成了针锋相对的对手。他咬着牙,终究没舍得治罪,只下了道圣旨,把李景遂贬到洪州当节度使,眼不见心不烦。

李景遂离京那天,南京城的雨停了,天却阴沉沉的。他站在码头,望着远处宫城的飞檐,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对身边的侍从说:“告诉大哥,好好在宫里写诗吧,我倒要看看,这江山他能坐多久。”船开时,他没回头,只有衣袂被江风掀起,像一面无声的旗帜。

更让满朝文武跌破眼镜的,是李璟对小儿子李煜近乎偏执的偏爱。那时李煜才十五岁,眉目清秀得像画里走出来的人,说话轻声细语,见了大臣都脸红。他不爱进朝堂,整天抱着书卷在画院里待着,要么对着荷花池发呆,要么蘸着浓墨写“金错刀”,连兵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可李璟偏说:“这孩子最像我,骨子里有诗仙的灵气。”

有次李煜填了首《相见欢》,最后一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璟读得眼圈发红,拉着他的手说:“你看这‘无言’二字,比千言万语都动人——满朝文武,谁有你这才情?”

那天朝会,李璟突然拍着龙椅说:“朕要立六皇子李煜为太子。”

话音刚落,朝堂上像炸了锅。宰相严续拄着拐杖出列,白发气得发抖:“陛下!自古立长不立幼,这是祖宗传了千年的规矩!太子李弘冀在军中历练多年,能征善战,百姓都服他;六皇子……”他顿了顿,看着站在殿下、连头都不敢抬的李煜,“他连马都骑不稳,如何担得起江山社稷?”

“朕的江山,朕想传给谁就传给谁!”李璟脖子一梗,像个被惹恼的孩子,“朕就喜欢李煜!他那手‘金错刀’,王羲之见了都得叹服;他写的词,能让铁石心肠的人落泪——这才是真性情!治国?慢慢学就是了,有朕在,怕什么?”

大臣们还想再劝,李璟猛地一拍龙案:“这事就这么定了!谁再啰嗦,贬去南疆喂瘴气!”

李煜听说自己要当太子,吓得躲在画院的假山后面哭。他拉着奶娘的手,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我不要当太子,奶娘,我就想在画院里写字、画画、种荷花。那龙椅那么硬,坐着肯定不舒服,朝堂上的人都那么凶……”奶娘抱着他,也只能掉眼泪——圣旨已下,金口玉言,由不得他不接。

就这样,这个连剑都握不稳的少年,被硬生生推上了储君之位。他脚下踩着的,不再是画院的青石板,而是一条铺满了诗词、也铺满了荆棘的路——后来他写下“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或许会想起这一天,想起南京城的细雨,和那句把他拖入帝王家的圣旨。

秦淮河的画舫还在飘,丝竹声顺着水流淌了很远。李璟和冯延巳的诗会仍在继续,他们没看到,远处的江面上,北方的战船已悄悄扬起了帆;更没料到,那个被他们捧上储君之位的李煜,会用一首首泣血的词,为南唐写下最后的挽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王易简的"曲线救国":文人的无奈抗争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乡下来的真千金,竟是豪门老祖宗?!  室友关系  沉陷私吻  农家小娘子赵阿福  炮灰反派只想走剧情[穿书]  我来少林寺出家了  半折腰  被兄弟坑成老婆了怎么办  全网黑学渣竟是国宝级太子妃  圣道  我能具现影视技能,阁下如何应对  30岁前一夜姐实现了30个梦想  说好高冷呢?学姐她超粘人  我什么场面没见过  什么!修仙要切割身体?  唐人修仙  重生农家女玩转锦鲤系统  总裁追妻:马甲娇妻超甜宠  合欢宗:嫂子扶我修仙志!  读心师娘的逆袭:我在古代当笑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