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进入拔节期的第三天,茎秆顶端的生长点像被唤醒的弹簧,每天以3厘米的速度蹿高,叶鞘包裹的茎节间露出淡绿色的环痕,每个环痕的间距遵循数学新宇宙的斐波那契数列——1、2、3、5、8厘米,界域钥匙碎片贴近茎秆时,碎片的银光让这些环痕在阳光下显露出能量流动的轨迹。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三脚架上,屏幕上的“玉米拔节监测系统”正实时刷新数据:当前株高112厘米(比苗期增长348%),茎粗1.8厘米(比苗期增加125%),叶面积指数2.8(光能利用率65%)。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茎秆生长速度最快的区域,这些地方的土壤速效氮含量保持在120mgkg,能量流响应强度91%。“必须保证氮肥供应。”她调出施肥计划表,“今天就得追施尿素,每亩15公斤,沟施深度10厘米,不能撒在地表,去年有块地撒施尿素,挥发损失了30%。”
虎娃推着追肥机走进玉米地,机器的施肥管入土深度精确到10厘米,行距与玉米种植行完全吻合,肥料下落的速度通过齿轮控制,确保每亩地的施肥量不多不少正好15公斤。追肥机驶过的田垄,土表留下整齐的浅沟,覆土厚度3厘米(既能防止肥料挥发,又不影响根系吸收)。光丝捕虫网掠过追肥后的土壤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施肥方式能让氮素利用率达到68%,比撒施提高23%。“这活儿跟打针似的。”他擦了把额头的汗,“得把养分直接送到根旁边,去年手撒的肥料,不少被雨水冲跑了,白浪费钱。”
李大爷带着几个老年学员在玉米地进行中耕培土,锄头入土的角度45度,培土高度20厘米(刚好覆盖玉米基部3个茎节),培起的土垄截面呈等腰梯形,下底宽30厘米,上底宽15厘米。“培土能抗倒伏。”他用锄头把土垄拍实,“就像给玉米加了道‘护腰’,去年没培土的地块,一场大风刮倒了两成,培土的基本没倒。”他的拐杖靠在田埂上,杖头的能量符号在阳光下闪烁,与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共振。
王婶提着竹篮在玉米地拔除杂草,此时的杂草已经长到30厘米高,根系与玉米争夺养分的能力增强了50%。她的手指在玉米茎秆间灵活游走,拔草时特意将杂草根系全部带出,避免残留的根须重新发芽。篮子里的马唐草和牛筋草很快堆成了小山,这些杂草将被带回谷仓,切碎后加入堆肥堆——它们的纤维含量45%,是优质的堆肥原料。“拔节期的草最‘凶’。”她把杂草扔进篮子,“三天不除就比苗高,去年有块地没及时除草,玉米叶片发黄,茎秆细弱,就是被草抢了养分。”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已经爬到玉米地边缘,叶片上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强烈的蓝光,与玉米茎秆的生长频率产生共振。小顺子剪下几片带有能量符号的叶片,捣碎后与清水按1:50的比例混合,制成天然的抗倒伏剂,装在喷雾器里对着玉米基部喷施。这种液体能刺激茎秆细胞壁增厚,使茎粗增加0.2厘米,抗折强度提高18%。“比农药环保多了。”他数着喷施的行数,“去年用这法子处理过的玉米,茎秆硬度明显增加,后期穗子再沉也不倒。”
一场雷阵雨在午后降临,雨点的直径约3毫米,密度每平方米每分钟80滴,刚好能满足玉米拔节期的水分需求又不造成涝害。小顺子穿着雨衣在玉米地查看墒情,用土壤湿度计测量显示,耕作层湿度达到32%(拔节期最佳湿度),他扒开根部的土壤,发现新的气生根已经长出,白色的根系像胡须一样扎入土垄,增强了玉米的固定能力。“这场雨下得‘知趣’。”他抹去脸上的雨水,“去年这时候的雨太大,淹了半亩地,玉米根都泡烂了,今年的雨量正合适。”
培训教室的下午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螟的防治技术,屏幕上展示着玉米螟幼虫危害的茎秆截面,虫洞周围的组织变成褐色,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52%。“防治玉米螟要抓住卵期和幼虫期。”她举起性诱剂诱捕器,“每亩地挂3个,能诱杀大量雄蛾,减少产卵量;幼虫期用苏云金杆菌喷雾,每克含国际单位,对人畜无害。”刘二叔在笔记本上画着诱捕器的悬挂位置,高度1.2米(与玉米心叶齐平),间距20米,每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莱娅的平板电脑连接着虫情测报灯的数据,昨晚诱捕的玉米螟数量达到12头(超过防治阈值10头),她立即在培训群里发布防治通知,建议学员们在三天内完成药剂喷施。“防治时机很关键。”她指着屏幕上的虫情趋势图,“幼虫三龄前抗药性弱,防治效果最好,超过三龄就会蛀入茎秆,打药也没用,去年有块地防治晚了,茎秆被蛀空,倒伏了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虎娃在试验田安装性诱剂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都挂在玉米植株的1.2米高度,位置在两行玉米的中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诱捕效果。他在诱捕器里加入少量敌百虫药液,液面高度1厘米(刚好能淹死诱来的雄蛾),光丝捕虫网显示,这样的设置能让诱捕效率提高35%,比随意悬挂效果好得多。“这玩意儿就是‘爱情陷阱’。”他调整着诱捕器的角度,“让雄蛾找不到雌蛾,就没法繁殖后代,去年挂了这东西的地块,玉米螟危害率下降了60%。”
王婶在厨房给学员们准备午饭,大锅里煮着绿豆汤,汤里加了少量冰糖,降温解暑效果正好。她给每个人盛了碗汤,碗沿的温度刚好不烫嘴,“拔节期正赶上伏天,干活容易中暑。”她往汤里放了几片薄荷,“这是试验田边种的薄荷,清热解暑,比喝凉水管用,去年有个学员中暑了,就是没及时补水。”
县农技站的技术员带着茎秆强度测定仪来到试验田,仪器的探头夹在玉米茎秆的中部,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抗折强度:4.2kgf(比普通玉米高1.3kgf)。技术员看着测定结果,忍不住赞叹:“你们这玉米的茎秆强度,在全县都数得着,能量流的应用确实提高了抗倒伏能力。”他在记录本上写下:“建议在拔节后期再喷施一次抗倒伏剂,确保后期穗大不倒。”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试验田学习拔节期管理,他们的玉米刚进入拔节始期,株高比试验田的矮15厘米,茎秆也细了0.3厘米。刘二叔用手捏了捏自家的玉米茎秆,感觉明显比试验田的软,脸上的表情有些着急:“按莱娅说的追了肥,不知道为啥还是长得不如你们的,是不是缺啥微量元素?”他的手指在茎秆上轻轻划过,指尖的温度让茎秆的能量符号闪烁了一下。
莱娅用便携式检测仪分析了刘二叔带来的玉米叶片样品,发现锌含量只有25mgkg(低于临界值30mgkg),这会影响茎秆的发育。她当场制定补救方案:每亩喷施0.2%的硫酸锌溶液50公斤,连续喷施两次,间隔7天;同时每亩追施氯化钾5公斤(钾肥能增强茎秆强度)。“锌元素能促进茎秆木质化。”她在刘二叔的笔记本上写下喷施时间,“就像给茎秆‘补钙’,缺了锌,茎秆就长不结实,去年有块地缺锌,玉米秆一碰就断。”
培训教室的夜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拔节期的水分管理,屏幕上展示着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茎秆生长对比图:水分适宜的茎秆粗壮,节间均匀;水分不足的茎秆细弱,节间缩短;水分过多的茎秆徒长,节间细长。“拔节期的水分管理要‘见干见湿’。”她指着屏幕上的土壤湿度曲线,“当耕作层湿度低于25%时浇水,每次浇透但不积水,去年有块地浇水太勤,玉米秆长得又细又高,后期倒伏严重。”
小顺子在玉米地安装土壤墒情传感器,传感器的探头埋在30厘米深度(玉米主要根系分布区),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到莱娅的平板电脑,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变化。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选在不同的地形区域,平地、坡地、洼地各一个,这样能全面反映田间的墒情差异。“有了这玩意儿,浇水就不用凭感觉了。”他用土把传感器埋好,“去年全靠看天浇水,有时候旱了不知道,有时候又浇多了,今年有数据说话,精准多了。”
一场台风预警打乱了傍晚的计划,气象部门预报明天将有台风经过,最大风力8级。莱娅立即组织学员们加固玉米地,用竹竿和绳子给玉米“打支撑”,每四根玉米为一组,竹竿插在中间,用绳子将玉米茎秆轻轻绑在竹竿上,绑缚高度1.5米(茎秆中部)。“这是应急措施。”她指挥着大家干活,“8级风能把没加固的玉米吹倒一半,去年台风过后,我们用了三天才把倒的玉米扶起来,减产了10%。”
台风过后,试验田的玉米只有5%出现倾斜,经过及时扶正,基本没受影响。小顺子在检查玉米茎秆的受损情况时,发现被支撑的玉米茎秆完好无损,而没来得及支撑的几株,有2株茎秆弯曲度超过30度。“这支撑没白打。”他用绳子把弯曲的玉米轻轻拉直,“去年没经验,台风过后倒了不少,今年有准备,损失降到了最低。”
王婶在灯下缝制玉米拔节期管理手册,手册的封面用蓝布做的,上面用白线绣着玉米茎秆的图案,针脚的密度每平方厘米10针,既结实又美观。她把手册摞起来,最上面的几本已经写上了学员的名字,准备明天上课时分发。“这些手册得详细点。”她往手册里夹了张玉米茎秆结构图,“拔节期的管理太重要了,一步错步步错,去年有个学员就是没按手册管理,玉米长得又细又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玉米进入拔节后期,株高达到220厘米,茎粗2.1厘米,叶片数13片,完全符合数学新宇宙的生长规律。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抽雄期预测模型显示,再有10天就能抽雄,当前的各项指标都优于去年同期,预计亩产能达到720公斤(比去年增产10%)。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玉米地边,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茎秆粗壮挺拔,叶片浓绿厚实,像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玉米茎秆的生长频率完美共振,形成了和谐的生命律动。
“就等着抽雄灌浆了。”小顺子望着玉米地,“今年的玉米秆比去年壮实多了,肯定能结出大穗子。”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抽雄期管理方案已经制定完成,包括人工辅助授粉、叶面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每个环节都标注着具体的时间和操作要点。“抽雄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她指着屏幕上的雄穗图像,“花粉活力只有6小时,必须在这段时间完成授粉,去年有块地因为连续阴雨,授粉不良,秃尖率达到15%。”
虎娃在检查灌溉系统,确保抽雄期的水分供应,滴灌带的出水量调整为每小时3.5升,比拔节期增加17%,浇水周期保持5天一次。他打开阀门试水,看着清水顺着滴灌带均匀地渗入土壤,湿润的痕迹刚好覆盖整个根系分布区。“抽雄期缺水会影响花粉发育。”他调整着滴灌带的位置,“去年有段时间干旱,雄穗发育不良,花粉量少,结实率低,今年得保证水分供应。”
李大爷的笔记本上已经画好了抽雄期的管理草图,图上的雄穗和雌穗比例协调,花粉传播路径清晰可见,旁边标注着人工辅助授粉的最佳时间(上午9-11点)。他的拐杖靠在培训教室的墙角,杖头的能量符号在灯光下闪烁,像在指引着下一步的管理方向。“种地就得跟着节气走。”他合上笔记本,“抽雄授粉就那么几天,错过了就减产,去年就是授粉期没抓住好天气,损失不小。”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晚饭,大锅里炖着鸡汤,汤里放了玉米、胡萝卜和山药,营养丰富又美味。她给每个人盛了碗汤,碗里的玉米段刚好是试验田种的“跨界玉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多喝点汤补补。”她往莱娅碗里多放了块鸡肉,“抽雄期管理更累,得有好身体才行,去年授粉那几天,大家都累瘦了。”
傍晚的玉米地笼罩在暮色中,玉米的雄穗已经露出顶端,像顶着一把把小扫帚,雌穗的花丝也开始从叶腋间抽出,粉红色的丝缕在风中轻轻摇曳。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田埂上,看着即将抽雄的玉米,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玉米的生长频率完美共振,像在演奏生命中最关键的乐章。
“再有10天,就到抽雄盛期了。”小顺子望着玉米地,“今年的花粉质量肯定好,结实率错不了。”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抽雄期预测模型显示,在当前的生长状况下,抽雄盛期会比去年提前1天,花粉活力预计达到92%(超过去年的88%)。她把模型预测图发给培训群里的学员,附上了抽雄期的管理要点: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灌浆),注意防治大斑病。“这是决定产量的最后冲刺阶段。”她指着屏幕上的雄穗图像,“花粉质量好,授粉充分,穗粒数才能多,产量才能高。”
夜色渐浓,玉米地的叶片在晚风中沙沙作响,像在诉说着拔节期的生长故事。界域钥匙碎片躺在培训教室的展示柜里,与学员们的管理笔记和玉米样品相伴,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覆盖了整个房间,148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像温柔的月光,洒满玉米地的每一寸土地。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知道,玉米拔节期的管理已经接近尾声,更关键的抽雄授粉期即将到来,在这片充满能量的土地上,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呵护的玉米,终将在能量流的滋养下,结出饱满的果实,创造新的丰收奇迹。
喜欢初入异界请大家收藏:()初入异界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白眼狼的亲妈不干了[九零 变成恶女的猫后(穿书) 我靠种地取代太阳 暗藏春潮 重生为龙我很抱歉 男主官配回来后哭包路人跑了+番外 临死前朝影帝表了个白然后活了 资本家大小姐挣军功,老公宠翻天 在那遥远的西北[70年代] 我有一群弹幕阿娘(重生)+番外 快穿:钓系美人轻松拿捏切片大佬 星际古董专家 重生之小闲即欢+番外 主角明恋的万人迷beta 柯学:妃英理三年抱俩 穿成圣母的女儿后她不干了 青梅虐恋总裁追妻狂潮 摆烂真千金的残疾老公上岸后[穿书] 我不是诗剑仙 19世纪小女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