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河山即名 > 第10章 夏蝗噬麦简载同心(第1页)

第10章 夏蝗噬麦简载同心(第1页)

夏至的蝉鸣刚起,晋地的麦田就遭了灾。

赵无恤是在黎明时发现的。他踩着晨露走进麦田,刚要查看麦穗的长势,就看见天边飞来一片黑云——不是雨云,是蝗虫,遮天蔽日的蝗虫,翅膀扇动的“嗡嗡”声,像无数把小锯子,在耳边锯着人心。

“蝗灾!是蝗灾!”

他嘶吼着冲向农队,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恐慌。去年的春旱还历历在目,今年好不容易盼来麦田的好长势,却要被蝗虫啃噬——那些饱满的麦穗,是农人的希望,是赵氏与范家合作的见证,是《赵氏礼策》里“富民之礼”的根基,怎么能被蝗虫毁了?

农队的人很快就聚集起来,老农人看着漫天的蝗虫,手抖得厉害:“完了,这下全完了……二十年前的蝗灾,颗粒无收,多少人饿死在路边啊!”流民妇人抱着孩子,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念叨着“刚有盼头,怎么就……”

赵狗儿攥着锈刀跑过来,刀上还沾着晨露,却没了往日的活泼:“无恤大哥,我们怎么办?要不要去跟范家说?”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却比去年春旱时多了几分镇定——这一年的成长,让他知道,慌没用,要想办法。

赵无恤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恐慌。他摸了摸怀里的《赵氏礼策》,竹简的温度透过布条传来,像叔父的手,像赵鞅的手,像老农人的手,给了他力量。“去!马上去跟范家说!”他看着众人,声音坚定,“蝗虫不是只吃赵氏的麦,是吃晋地所有人的麦!我们要和范家联手,一起灭蝗!”

半个时辰后,范家的将领就带着人来了。他手里拿着一把火把,身后的农人们也都带着镰刀、火把、布巾,脸上满是凝重。“蝗虫已经啃了西边的半亩麦,再晚就来不及了!”将领走到赵无恤身边,没有了往日的客气,只有患难与共的急切,“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赵无恤指着麦田,快速布置:“老弱妇孺在家里缝布巾,把布巾浸了油,绑在竹竿上;青壮男子分成两队,一队拿着浸油的布巾,在麦田边缘挥舞,把蝗虫赶在一起;另一队拿着火把,在蝗虫聚集的地方点火,烧死它们!记住,别烧到麦秆,我们要保麦!”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老农人带着妇人孩子回家缝布巾,线轴转动的“嗡嗡”声,盖过了些许蝗虫的翅声;赵无恤和范家将领各带一队青壮,走进麦田——浸油的布巾挥舞起来,发出“呼呼”的声响,蝗虫被油味呛得乱飞,渐渐聚成一团;火把点燃,火光冲天,蝗虫的“噼啪”声和众人的呐喊声混在一起,像一场悲壮的战歌。

赵狗儿跟着范明在麦田里跑,手里拿着浸油的布巾,使劲挥舞着。蝗虫落在他的脸上、手上,他咬着牙,不躲不闪——他想起去年春旱时,无恤大哥说“同舟之礼,是共渡难关”,想起老农人说“麦是命,要护住”,想起自己刻在竹片上的“共耕”二字,这些念头,让他忘了害怕。

“狗儿,这边的蝗虫聚过来了!”范明喊着,举起火把冲了过去。赵狗儿赶紧跟上,布巾挥舞得更急,把蝗虫往火把的方向赶。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满是汗水和烟灰,却亮得像星星。

正午的太阳最毒的时候,蝗虫终于被控制住了。众人坐在田埂上,累得说不出话,手里的布巾、火把都被蝗虫的尸体染得发黑,麦田边缘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蝗虫尸体,散发着焦糊味。

老农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束没被啃完的麦穗,穗子上还沾着蝗虫的残翅,却依旧饱满。“保住了……大部分麦都保住了。”他的声音带着哽咽,眼泪却笑着流了下来,“要是在以前,遇到蝗灾,早就各顾各跑了,哪会有人一起灭蝗啊……”

范家的将领看着那束麦穗,也笑了。他拍了拍赵无恤的肩膀:“以前总觉得,赵氏和范家是敌人,现在才知道,在蝗虫面前,在天灾面前,我们是一家人。”他顿了顿,看着众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灾,范家都和赵氏一起扛!”

赵无恤心里一暖。他掏出怀里的《赵氏礼策》,拿起竹笔,在“传承之礼”后面,一笔一划地写——“抗灾之礼:联手、共担、守土”。笔尖在竹片上划过,留下的痕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深,像刻在心里,刻在晋地的土地上。

“无恤大哥,你又写‘礼’了?”赵狗儿凑过来,看着竹简上的新字,“这个‘抗灾之礼’,是不是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灾,我们都要一起扛?”

“是。”赵无恤把竹笔递给赵狗儿,“你把这三个字刻在你的竹片上,以后教给农队的小孩,让他们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难,只要大家一起扛,就没有扛不过去的。”

赵狗儿接过竹笔,在自己的竹片上认真地刻着。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满是专注——这一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只会躲在树后的孩子,长成了能和众人一起抗灾的少年,长成了能传承“礼”的少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傍晚的时候,赵鞅来了。他没带随从,只带了几袋粟米,分给众人。“你们做得好。”他看着田埂上的众人,看着麦田里残留的蝗虫尸体,看着赵无恤手里的《赵氏礼策》,眼里满是欣慰,“这‘抗灾之礼’,比在战场上打赢十场仗都重要。因为它让晋地的人知道,我们不是散沙,是一块铁板,是一家人。”

赵无恤把《赵氏礼策》递给赵鞅,竹简上的“礼”字,从“仁”到“抗灾”,已经有了八个。“族长,这些‘礼’,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他看着众人,声音里满是感激,“是老农人的经验,是范家的援手,是狗儿的成长,是所有人的同心,才有了这些‘礼’。”

赵鞅接过竹简,仔细翻看着,指尖在每一个“礼”字上轻轻摩挲。“好。”他把竹简还给赵无恤,“这《赵氏礼策》,以后要多抄几卷,分给赵氏的每一个宗族,分给范家,分给晋地的每一个农队。让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同心’。”

夕阳落在麦田里,把没被蝗虫啃噬的麦穗染成了金红色,像一片燃烧的火。众人坐在田埂上,吃着粟米饼,喝着陶罐里的水,没人再提蝗虫的可怕,都在说秋收的麦会有多好,说冬天要盖更多的农舍,说要把“抗灾之礼”教给更多的人。

赵无恤坐在田埂的中央,怀里抱着《赵氏礼策》,看着眼前的景象——赵氏和范家的人坐在一起,老弱妇孺笑在一起,少年们闹在一起,蝗虫带来的灾难,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团结,让“礼”更深厚。

他突然明白,“礼”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时的锦上添花,是危难时刻的雪中送炭;不是竹简上的冰冷文字,是众人手里的火把,是浸油的布巾,是一起挥舞的手臂,是患难与共的真心。

夜风渐起,带着麦田的香气和蝗虫的焦糊味,吹过田埂。赵无恤站起身,把《赵氏礼策》紧紧抱在怀里,往农队的草屋走去。路上,他看见农舍里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亮,像无数颗星星,落在晋地的土地上,照亮了乱世的路。

他知道,这场蝗灾不是结束,是《赵氏礼策》的新成长——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礼”,从患难中长出来,从同心中共出来,从传承中续出来。而这卷竹简,会像一块坚硬的盾牌,护着晋地的人,护着华夏的麦,护着乱世里的每一份希望,永远不熄灭。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赵氏礼策》,指尖在“抗灾之礼”四个字上轻轻摩挲。那里,藏着赵氏与范家的同心,藏着农人的坚韧,藏着少年的成长,藏着华夏文明最珍贵的底色——在危难中不屈,在同心中共生,在传承中永恒。这个夏至,这场蝗灾,没有毁掉希望,反而让“礼”的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在晋地的土地上,在每个人的心里,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喜欢青史照山河请大家收藏:()青史照山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恶毒美人又被教训了  洗白我是专业的[快穿]  ASI超级个体之宇宙心流  硝烟淬骨劫红颜,涅盘真火铸圣巅  论绿茶攻是如何上位的?  卿卿入我怀  死对头双双失忆后  古穿今之可爱小厨娘的腹黑影帝  穿成恶雌,五个兽夫跪求我别走  凤凰玦  天痕:玉佩中的时空囚徒  秦宫绮梦:幼师穿越之皇后养成记  归瑕  师尊不许我成亲  孤掌  第七子,血字遗诏  苏家风云录:四杰逆天行  京阙雪  缺爱小少爷的专属Daddy  重生71年带空间,嫁糙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