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服事殷”的选择,并非懦弱,而是基于“以民为本”的智慧——他们深知,政权的稳固不在于武力征服,而在于民心归附。当时商朝虽暴虐,但仍有部分诸侯与百姓对其抱有幻想,若周朝贸然伐商,可能导致天下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周文王、周武王选择“以德服人”,通过推行仁政、善待百姓,吸引诸侯与百姓归附:他们“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减轻百姓赋税,保障百姓生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诸侯与百姓主动归附周朝,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二”,此时商朝已彻底失去民心。周武王才在牧野之战中伐商,而这场战争并非“篡逆”,而是“吊民伐罪”——解救百姓于商纣的暴政之中。这种“等待民心归附”的耐心,正是“至德”的另一体现,也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3.贤臣辅佐:德与才的协同
周朝的“至德”,并非仅靠君主的道德坚守,更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十位乱臣在“服事殷”与“伐纣兴周”的过程中,始终以“德”为指引,将“才”与“德”完美协同:周公旦制定的战略始终围绕“以德服人”,太公望指挥的战争始终坚持“不伤害百姓”,召公奭的治理始终注重“公正爱民”。正是贤臣的“德才兼备”,让周朝的“至德”得以落地,成为实实在在的治理实践,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
孔子盛赞周的“至德”,实则是在强调:贤臣不仅需要“有才”,更需要“有德”;治国不仅需要贤臣的能力,更需要君主与贤臣共同坚守的道德底线。这种“德才融合”的理念,成为后世儒家人才观的核心。
四、解析“才难”:永恒命题的当代解读
孔子感叹“才难,不其然乎”,这一命题穿越千年,在当代社会依然成立。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组织运营,“人才稀缺”始终是核心困境。但当代社会的“才难”,与上古至周初的“才难”原因不同,破解路径也需结合时代特征调整。
(一)当代“才难”的原因:从“稀缺”到“错配”
上古至周初的“才难”,主要是“总量稀缺”——教育资源有限,人才培养基数小,导致“德才兼备”的人才极少;而当代社会的“才难”,更多是“结构错配”——人才总量充足,但“德才兼备”且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稀缺,主要原因有三:
1.教育偏差:重“才”轻“德”
当代教育体系虽普及度高,但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的偏差。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培养不足;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教育注重技能提升,却忽视了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种教育偏差导致许多人才“有才无德”——具备专业能力,却缺乏诚信、责任、公正等品德,难以成为真正的“贤臣”。
例如,一些科技人才虽掌握核心技术,却为追求利益,将技术用于不正当领域;一些企业管理者虽具备管理能力,却为短期利益,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些“有才无德”的人才,不仅无法为社会做贡献,反而会带来危害,加剧“才难”困境。
2.选拔机制:重“学历”轻“能力”
当代人才选拔机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简历、轻实践”的问题。在招聘中,许多单位将学历、名校背景作为首要筛选标准,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与品德;在晋升中,一些单位更看重人际关系与资历,而非业绩与道德表现。这种选拔机制导致“真正的人才被埋没”——许多具备实践能力与高尚品德的人才,因学历或背景不足被拒之门外;而一些缺乏能力与品德的人,却凭借学历或关系获得岗位,造成“人才错配”。
例如,一些企业招聘时非“985、211”毕业生不招,却发现部分名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无法胜任工作;一些政府部门晋升时注重资历,导致有能力、有品德的年轻人才难以获得机会,影响治理效率。
3.使用机制:重“控制”轻“赋能”
即便人才被选拔出来,当代社会的人才使用机制也存在“重控制、轻赋能”的问题。一些单位对人才“管得过多、放得过少”,限制人才的自主决策空间,让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能力;一些单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的贡献缺乏认可与回报,导致人才积极性受挫,最终选择离开。这种使用机制导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进一步加剧“才难”困境。
例如,一些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干预过多,让科研人员无法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一些企业对员工的考核过于严苛,却缺乏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激励,导致核心人才流失。
(二)当代“才难”的破解路径:德才并重,赋能人才
破解当代“才难”困境,需以孔子的人才观为指引,结合时代特征,从教育、选拔、使用三个层面入手,实现“德才并重,赋能人才”。
1.教育改革:德才兼备,全面培养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需改革“重才轻德”的教育体系,实现“德才兼备”的全面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诵读、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责任、公正等品德;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例如,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国学+实践”的教育模式: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能力,更拥有高尚品德,能够成为当代的“贤臣”。
2.选拔机制优化:能力导向,品德优先
人才选拔需打破“重学历、轻能力”的误区,建立“能力导向,品德优先”的选拔机制。在招聘中,应增加实践能力考核与品德评估,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考察能力,通过背景调查、推荐信评估品德;在晋升中,应将业绩与品德作为核心标准,推行“能者上、优者奖”,让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获得机会。
例如,华为公司的招聘不唯学历,更看重人才的“奋斗精神”与“专业能力”,许多非名校毕业生凭借出色的实践能力进入华为,成为核心人才;一些政府部门推行“绩效考核与品德评估相结合”的晋升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品德评估的重要指标,确保晋升的人才既能力出众,又深得民心。
3.使用机制完善:赋能授权,激励留才
人才使用需从“控制”转向“赋能”,建立“赋能授权,激励留才”的使用机制。在工作中,应给予人才充分的自主决策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挥专业能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晋升、荣誉等方式,认可人才的贡献,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关注人才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
例如,谷歌公司为员工提供“20%自由时间”,让员工自主开展感兴趣的项目,这种赋能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诞生了Gmail、AdSense等重要产品;一些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让人才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有效减少核心人才流失。
五、孔子人才观的当代启示:以贤臣之德,筑发展之基
孔子对“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有乱臣十人”的总结,以及对“才难”“周之至德”的感慨,构建了完整的儒家人才观——“德才兼备是核心,贤臣辅佐是关键,君主贤明是前提,以民为本是目标”。这一人才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修养,都能从中汲取智慧。
(一)国家治理:以贤臣之德,行仁政之举
当代国家治理需以“德才兼备”的贤臣为支撑,推行“以民为本”的仁政。政府部门应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让他们既具备专业的治理能力,又拥有“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官员在治理中应坚守“公正、廉洁、爱民”的原则,解决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如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就业创业等,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例如,“时代楷模”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官员,正是当代的“贤臣”——他们具备治理能力,更拥有“爱民如子”的品德,在任期间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温暖与力量。国家治理若能涌现更多这样的贤臣,便能实现“天下治”的理想局面。
(二)企业管理:以贤臣之能,创共赢之局
当代企业管理需以“德才兼备”的贤臣为核心,构建“以员工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企业应选拔“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与员工,让他们既具备专业能力,又拥有“诚信、责任、协作”的品德;在管理中应赋能员工,给予员工发展机会,同时以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员工成长、企业发展、客户满意”的共赢局面。
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正是依靠“德才兼备”的人才团队实现发展:华为的研发团队具备顶尖技术能力,更拥有“奋斗精神”;阿里巴巴的员工具备创新能力,更坚守“客户第一”的价值观。这些企业的成功,证明了“贤臣团队”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三)个人修养:以贤臣为范,修德增才
当代个人修养需以“贤臣”为榜样,追求“德才兼备”的成长目标。个人应注重品德培养,坚守诚信、责任、公正等美德,在生活与工作中善待他人、服务社会;同时,应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让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实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当代社会立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黄文秀、樊锦诗等,正是当代个人修养的典范——她们拥有高尚的品德,更具备专业的能力,在自己的领域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实现了“贤臣”般的人生价值。
六、结语:以贤臣之重,赴时代之约
孔子对“贤臣治国”与“才难”的论述,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应铭记孔子的智慧:人才不仅需要“有才”,更需要“有德”;治理不仅需要“贤臣”,更需要“君明臣贤”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以民为本”的道德坚守。
愿我们都能以“贤臣”为榜样,在国家治理中坚守“德才兼备”,在企业管理中注重“赋能人才”,在个人修养中追求“修德增才”,以贤臣之重,赴时代之约,共同构建一个人才辈出、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当代社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费土旧士 食光记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阵云高:英雄寂寞 洪荒之人掌天地 风吹骨响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陷入爱 政道问鼎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重生之母盼女福 我拒绝嫁给校草 半世浮沉一世梦 海疆共明月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穿越1960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