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历史的回响300字 > 第213章 博学不名 孔子自谦执御的智慧(第1页)

第213章 博学不名 孔子自谦执御的智慧(第1页)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中的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孔子“博学而不自满、自谦而明定位”的精神境界。达巷党人以“博学而无所成名”赞叹孔子学识广博,却因涉猎太广难以用单一领域的“名家”标签定义;而孔子听闻后,并未居功自傲,反而以“执御”(驾驭马车)这一相对基础的技艺自比,既回应了“无所成名”的评价,又暗含“术有专攻、谦逊务实”的智慧。春秋时期,社会对“名家”的认知多局限于单一领域的专精,而孔子的“博学”突破了这种局限,他的自谦回应,不仅是对自身学识的清醒认知,更重新定义了“博学”与“专精”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博学”与“专精”的平衡仍是人们治学、择业、成长的核心命题,重新审视这段对话,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博学”语境与“成名”标准

要理解达巷党人的赞叹与孔子的回应,需先回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语境,厘清当时“博学”的内涵与“成名”的标准——正是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孔子的“博学”显得与众不同,也让他的“自谦执御”更具深意。

(一)春秋时期的“博学”:以“六艺”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春秋时期的“博学”,并非现代意义上“涉猎广泛”的泛泛之学,而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体系。“六艺”是西周以来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了礼仪规范、音乐审美、军事技能、实用技艺、文化知识、逻辑运算等多个维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博学”的核心标准。

在当时,“六艺”的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规范与要求:“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社会秩序与人际交往的准则;“乐”涵盖诗歌、音乐、舞蹈,是陶冶情操、传递道德的载体;“射”指射箭技术,不仅是军事技能,更是礼仪活动(如射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御”指驾驭马车的技艺,包括驾车的姿势、速度、安全等,是当时重要的交通与军事技能;“书”指文字书写与文献阅读,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数”指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用于天文历法、土地测量等实用领域。

一个人若能熟练掌握“六艺”,便被视为“博学”。但在春秋时期,能真正精通“六艺”的人极为罕见——多数人或专注于“礼”“乐”等文化领域,或专精于“射”“御”等实用技艺,很少有人能在所有领域都达到较高水平。而孔子不仅精通“六艺”,还在此基础上广泛涉猎《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典籍,形成了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这种“超越六艺”的学识,正是达巷党人赞叹“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的原因。

(二)春秋时期的“成名”:以单一领域专精为标准

与“博学”的综合要求不同,春秋时期的“成名”标准更倾向于“单一领域的专精”——一个人若在某一领域达到顶尖水平,便能获得“名家”称号,如“礼学家”“音乐家”“射手”“御手”等。这种“成名”标准源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亟需在特定领域有专精能力的人才,如精通“礼”的人可主持礼仪活动,擅长“射”“御”的人可参与军事行动,熟练“书”“数”的人可负责政务管理。

例如,春秋时期的鲁国乐官师挚,因精通音乐(尤其是雅乐),被称为“乐师名家”;郑国的颍考叔,因擅长军事谋略与驾车技艺,成为郑国着名的大夫;晋国的董狐,因精通历史记载与文献整理,被称为“良史”。这些“名家”都因在单一领域的专精而获得社会认可,成为当时的“成名”典范。

而孔子的“博学”恰恰突破了这种“单一领域专精”的“成名”标准——他在“六艺”及典籍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却难以用某一个“名家”标签定义。达巷党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发出“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赞叹:既肯定孔子的学识广博,又困惑于无法用传统的“成名”标准为其定位。

二、解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党人赞叹的深层内涵

达巷党人“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赞叹,并非简单的“赞美”,而是包含了对孔子学识的敬畏、对“博学”与“成名”关系的困惑,以及对春秋时期知识体系变革的感知。这种赞叹,既凸显了孔子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博学”认知的局限。

(一)“大哉孔子”:对孔子学识广博的敬畏

“大哉”二字,体现了达巷党人对孔子学识的由衷敬畏。这种敬畏源于孔子学识的“广度”与“深度”:从“广度”上,孔子精通“六艺”,涵盖文化、技艺、军事、实用技能等多个领域,远超当时多数人的知识范围;从“深度”上,孔子不仅掌握“六艺”的表面规范,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道德理念,如他从“礼”中领悟到“仁”的核心,从“乐”中感受到“和”的精神,从“射”“御”中体会到“礼”与“勇”的结合。

据《论语》记载,孔子在不同场合展现出的学识让弟子与世人惊叹:在“礼”的领域,他能详细解释夏、商、周三代礼仪的差异与传承,甚至能根据礼仪细节判断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乐”的领域,他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能精准分析音乐中的情感与道德内涵;在“射”“御”的领域,他能熟练参与射礼活动,驾车技术也达到当时的较高水平;在典籍领域,他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后世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这种“广度”与“深度”兼具的学识,在春秋时期极为罕见,让达巷党人不得不发出“大哉孔子”的敬畏赞叹——孔子的学识已超越了个人能力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当时知识体系的最高水平。

(二)“博学而无所成名”:对“博学”与“成名”关系的困惑

“博学而无所成名”的核心,是达巷党人对“博学”与“成名”关系的困惑。在他们的认知中,“博学”与“成名”应是统一的——一个人若学识广博,理应在某一领域专精并“成名”;但孔子的情况却打破了这种认知:他学识极为广博,却无法用单一领域的“名家”标签定义,这种“矛盾”让达巷党人感到困惑。

这种困惑源于当时社会对“知识结构”的局限认知——多数人认为,知识体系是“单一领域的纵向深入”,而非“多领域的横向贯通”。因此,他们难以理解孔子“多领域贯通”的知识结构,只能用“无所成名”来描述这种独特性。实际上,孔子的“无所成名”并非“没有专长”,而是“专长太多,难以单一界定”——他在“礼”“乐”“书”等领域的造诣,都足以让他成为当时的“名家”,但由于他在多个领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反而无法用某一个“名家”标签来概括。

达巷党人的这种困惑,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知识体系的变革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领域的专精已无法满足复杂的社会需求,“多领域贯通”的知识结构逐渐成为趋势,而孔子正是这种变革趋势的先行者。他的“博学”预示着未来知识体系的发展方向,只是当时的社会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因此才会有“无所成名”的困惑。

三、解析“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自谦回应的深意

面对达巷党人的赞叹,孔子并未居功自傲,而是以“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回应,看似自谦选择“执御”这一相对基础的技艺,实则蕴含着“谦逊务实、明确定位、重道轻术”的深层智慧。这种回应,既是对达巷党人“无所成名”评价的巧妙回应,也是对弟子与世人的言传身教。

(一)自谦务实:摒弃虚名,回归本质

孔子选择“执御”作为自己的“专长”,首先体现了“自谦务实”的态度——在“六艺”中,“御”(驾驭马车)是相对基础、实用的技艺,与“礼”“乐”等文化领域的“高雅”不同,“御”更贴近日常生活与实际需求,不需要复杂的理论体系,只需熟练的操作技能。孔子选择“执御”,并非真的认为自己只有“执御”的专长,而是通过这种自谦,摒弃“博学名家”的虚名,回归知识与技艺的“实用本质”。

在孔子看来,知识与技艺的价值不在于“成名”,而在于“实用”——无论是“礼”“乐”还是“射”“御”,都应服务于社会与民生,而非用于追求虚名。他曾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不应像器物一样,只局限于某一种功能;但他同时也强调,任何知识与技艺都应具备实用性,不能脱离实际。选择“执御”,正是孔子对“实用本质”的强调——即便像“御”这样基础的技艺,只要能满足社会需求,就具有价值;而自己的“博学”,也应服务于“实用”,而非追求“成名”。

这种“自谦务实”的态度,对当时追求虚名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批判。春秋时期,一些人虽有一定学识或技艺,却热衷于追求“名家”虚名,忽视知识与技艺的实用价值,如一些礼学家只注重礼仪的形式,却忽视礼仪背后的道德内涵;一些射手只追求射箭的精准,却忽视射礼中的礼仪规范。孔子的自谦回应,正是为了引导世人摒弃虚名,关注知识与技艺的本质价值。

(二)明确定位:在博学中找到“切入点”

孔子选择“执御”,还体现了“在博学中找到切入点”的定位智慧。达巷党人认为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本质上是认为他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缺乏一个明确的“核心切入点”。而孔子选择“执御”,正是为了回应这种困惑——即便学识广博,也需要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来落地,而“执御”便是他选择的“实用切入点”。

在孔子的知识体系中,“御”虽只是“六艺”之一,却具有“贯通性”——“御”不仅是一种技艺,还与“礼”“射”等领域紧密关联:在射礼中,需要“御”来驾车运送射手与武器;在军事行动中,需要“御”来保证军队的机动性;在日常出行中,需要“御”来确保安全与效率。通过“执御”这一切入点,孔子可以将“礼”“射”等知识与技艺融入实际应用,实现“博学”与“实用”的结合。

这种“明确定位”的智慧,对当代人具有重要启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人陷入“博学而迷茫”的困境,虽涉猎广泛,却找不到具体的应用方向。而孔子的选择提醒我们:博学不是目的,而是基础;在博学的基础上找到明确的“切入点”,将知识转化为实用能力,才是关键。

(三)重道轻术:技艺为“道”服务

孔子选择“执御”,最深层的深意是“重道轻术”——在他看来,“御”等技艺(术)只是工具,而“仁”“礼”等道德理念(道)才是核心;技艺的学习与应用,都应服务于“道”的实现。他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明确将“道”“德”“仁”置于“艺”(技艺)之上,认为“艺”是服务于“道”的手段。

在孔子眼中,“御”不仅是一种驾车技艺,还蕴含着“道”的内涵:“御”需要“专注”,对应着做事的认真态度;“御”需要“平稳”,对应着为人的中庸之道;“御”需要“安全”,对应着对他人的责任与关爱。因此,选择“执御”,并非只看重其技艺本身,而是看重其背后“道”的内涵——通过“执御”的技艺实践,传递“专注”“平稳”“责任”等道德理念,实现“术”为“道”服务的目标。

这种“重道轻术”的理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的“博学”,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传播“道”(仁、礼等道德理念);他对“六艺”的精通,也是为了通过技艺实践,让“道”落地生根。达巷党人只看到了孔子的“博学”(术),却未完全理解其背后的“道”,而孔子的回应,正是为了引导弟子与世人关注“道”的核心,而非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

四、“博学”与“专精”的辩证关系:从孔子自谦看当代启示

孔子的“博学”与“自谦执御”,揭示了“博学”与“专精”的辩证关系——博学是基础,专精是关键;博学为专精提供广阔视野,专精为博学提供落地支撑;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这种辩证关系,对当代人治学、择业、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一)博学是专精的基础:拓宽视野,避免局限

在孔子的知识体系中,“博学”是“专精”的前提——正是因为他精通“六艺”、涉猎广泛,才能在“御”等具体技艺中理解其背后的“道”,实现“专精”与“道”的结合。若缺乏博学的基础,专精便会陷入“狭隘”,只能停留在技艺的表面,无法理解其深层内涵与应用场景。

1.历史中的“博学促专精”案例

东汉时期的张衡,便是“博学促专精”的典范。张衡不仅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博学),还在天文领域实现了专精——他发明了浑天仪,用于观测天象;发明了地动仪,用于检测地震。他的专精并非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天文观测需要数学知识的支撑,机械制造需要物理知识的辅助,而历法研究又与天文观测紧密关联。正是因为博学,张衡才能在天文领域不断突破,成为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费土旧士  我拒绝嫁给校草  海疆共明月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洪荒之人掌天地  半世浮沉一世梦  穿越1960  阵云高:英雄寂寞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陷入爱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政道问鼎  重生之母盼女福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风吹骨响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食光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