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中国着名的作家,就是在疾病的“岁寒”中乐观抗争的典范。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他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1981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后来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疾病的折磨让史铁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中,他曾经多次想过自杀。可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史铁生逐渐走出了绝望,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他坐在轮椅上,在病床上,写下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讲述了自己对生命、对苦难、对幸福的理解。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他用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疾病,用坚韧的意志与疾病抗争。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史铁生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每周需要进行三次透析,每次透析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可他依然没有放弃写作。他说:“我的写作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的理解,为了给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享年59岁。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可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史铁生在疾病的“岁寒”中,用自己的乐观和坚韧,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逆境中坚守的榜样。
三、松柏之士:历史长河中的逆境坚守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像松柏一样的人,他们在“岁寒”的考验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气节,不被逆境打败,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松柏之士”。他们的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我们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一)乱世中的气节坚守者:文天祥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南宋王朝面临着灭亡的危机。在这样的乱世“岁寒”中,文天祥挺身而出,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全力抗元。
文天祥的抗元之路充满了艰难和险阻。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虏。元军将领劝文天祥投降,许以高官厚禄,可文天祥却坚定地说:“我是宋朝的臣子,岂能背叛宋朝,投降元朝?我宁愿死,也不会投降。”
元军将领见文天祥不肯投降,就把他关在监狱里。监狱里的环境极其恶劣,阴暗潮湿,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还时常有老鼠、虫子出没。文天祥在监狱里,每天只能吃一些粗糙的饭菜,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在监狱里写下了《正气歌》,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爱国绝唱。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文天祥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在乱世的“岁寒”中,坚守了自己的爱国气节,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松柏精神的内涵。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坚守信念,不被逆境打败。
(二)困境中的学术坚守者: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近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岁寒”的考验,可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学术信念,不被困境打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不愿意留在沦陷区,为日本人效力,于是带着家人,辗转南下,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在南下的途中,陈寅恪的妻子因病去世,他自己也患上了眼疾,视力逐渐下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寅恪当时在香港大学任教,他被困在香港,生活极其困难。由于缺乏药品和食物,陈寅恪的眼疾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右眼失明。可即便如此,陈寅恪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在香港的防空洞里,依然坚持读书、写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来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由于长期的眼疾和身体的劳累,陈寅恪的左眼视力也逐渐下降,最终完全失明。失明后的陈寅恪,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学识,在助手的帮助下,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完成了《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着作。
陈寅恪在困境的“岁寒”中,坚守了自己的学术信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松柏精神的内涵。他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句话不仅是他自己的学术追求,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的精神准则。
(三)逆境中的艺术坚守者:梅兰芳
梅兰芳,中国近代着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京剧大师”。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岁寒”的考验,可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不被逆境打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梅兰芳当时在北平从事京剧表演,他不愿意为日本人演出,于是决定“蓄须明志”——他剃掉了以往演出时常用的胡须,开始留起了大胡子,以此表明自己不再登台表演的决心。
日本侵略者得知梅兰芳“蓄须明志”后,非常生气,多次派人来劝说梅兰芳登台演出,甚至威胁他说:“如果你不登台演出,我们就对你不客气。”可梅兰芳始终没有屈服,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艺术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我绝不会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纠缠,梅兰芳不得不四处躲藏,生活也变得极其困难。他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珍藏的书画和古玩。可即便如此,梅兰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没有登台为日本人演出。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梅兰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家中坚持练习唱腔和身段,还编写了一些京剧剧本,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虽然我不能登台演出,但我不能放弃我的艺术,我要为京剧艺术的未来做好准备。”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即剃掉了自己的胡须,重新登台演出。当他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大家都为他的坚守和不屈感到敬佩。
梅兰芳在逆境的“岁寒”中,坚守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和民族气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松柏精神的内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逆境,迎来光明。
四、松柏精神的当代传承:在新时代的“岁寒”中坚守
在新时代,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但我们依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岁寒”考验——可能是科技攻关中的技术瓶颈,可能是乡村振兴中的艰难险阻,可能是环境保护中的重重困难,也可能是个人成长中的挫折与挑战。在这些“岁寒”考验中,无数人传承和弘扬着松柏精神,用自己的坚守和奋斗,书写着新时代的“松柏故事”。
(一)科技攻关中的“松柏之士”:黄旭华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奋斗,在科技攻关的“岁寒”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黄旭华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任何研制核潜艇的经验,还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打压。在这样的“岁寒”中,黄旭华没有退缩,他毅然接受了任务,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研制工作。
为了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没有现成的图纸和资料,只能靠自己摸索和研究;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进行实验;他们还面临着严格的保密要求,不能向家人和朋友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在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遇到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有一次,为了确定核潜艇的艇体线型,他们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反复计算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艇体线型。还有一次,为了测试核潜艇的耐压性能,黄旭华亲自下潜到海底,冒着生命危险,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在1970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填补了中国国防事业的空白。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半世浮沉一世梦 阵云高:英雄寂寞 费土旧士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洪荒之人掌天地 陷入爱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食光记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重生之母盼女福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我拒绝嫁给校草 穿越1960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政道问鼎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风吹骨响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海疆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