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初秋的清晨,我在母校的林荫道上散步,看着一群学生围坐在草坪上讨论课题,有的专注记录,有的激烈争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年轻的脸上,满是求知的热忱。这场景忽然让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讲学,看着弟子们从懵懂求知到逐渐明辨道义,从坚守信念到学会灵活变通,深知人生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句话像一把阶梯,清晰地勾勒出人生进阶的四个境界:“共学”是起点,是与他人一同探索知识;“适道”是进阶,是与志同道合者追求信念;“立”是坚守,是在困境中站稳脚跟;“权”是巅峰,是在原则下灵活变通。这四个境界,不是孤立的阶段,而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每一步都考验着人的认知、信念与智慧。
从春秋时期的孔门弟子,到后世在求学、立世中不断进阶的仁人志士,再到如今在生活与工作中追求成长的普通人,孔子的这句箴言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行。它不是对人际关系的苛责,而是对自我成长的期许;不是对他人的评判,而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进阶之路,探寻每个境界的内涵与价值,感受孔子智慧里的人生真谛。
一、共学:求知路上的同行者——成长的起点
“可与共学”,指的是可以一起学习的人。“共学”是人生成长的起点,是我们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第一步。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同行者,一起听课、一起读书、一起探讨问题,在相互陪伴与交流中,拓宽知识面,打开眼界。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道义——“未可与适道”。因为“共学”更多的是知识层面的同行,而“适道”则是信念层面的共鸣,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共学的意义:结伴而行,点亮求知路
“共学”的价值,在于它能打破孤独,让求知之路不再枯燥。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学习,容易陷入思维的局限,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与他人一起学习,通过交流讨论,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现自己的盲点,从而更快地进步。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便是“共学”的典范。当时,齐国在稷门附近设立学宫,吸引了天下各国的学者前来求学、讲学,荀子、孟子等着名学者都曾在此停留。在这里,学者们不分国籍、不分学派,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一起研究治国之道。他们有的主张“仁政”,有的主张“法治”,有的主张“无为而治”,虽然观点不同,但都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辩论。正是这种开放的“共学”氛围,让稷下学宫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的中心,也为后世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共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学校里的班级、实验室里的团队、线上的学习社群,都是“共学”的载体。在这些集体中,人们一起学习专业知识,一起攻克技术难题,一起分享学习心得。比如,在科研团队中,成员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实验设计,有的负责数据收集,有的负责数据分析,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实现共同成长。
“共学”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还能培养我们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在与他人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协调不同的意见,这些能力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至关重要。
(二)共学的局限:知识同行,未必信念共鸣
虽然“共学”是成长的起点,但它也有其局限性——能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道义。因为“共学”更多的是基于知识兴趣的同行,而“适道”则是基于价值信念的共鸣。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道”的理解与追求也会有所不同。
孔子的弟子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子路、子贡、冉有等人,最初都是因为仰慕孔子的学识,前来跟随孔子“共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子路性格鲁莽,却勇敢正直;子贡善于言辞,却重视利益;冉有精通政事,却有时过于务实。他们虽然能一起跟随孔子学习知识,但对“道”的追求却有所差异。比如,子贡曾想通过经商致富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孔子则更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通过践行道义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虽然子贡能与孔子“共学”,但在“适道”的层面,却与孔子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们可能因为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兴趣而一起学习,但在职业选择上却会有不同的方向。有的人为了追求高薪,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有的人为了实现社会价值,选择从事公益事业;有的人为了传承文化,选择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他们虽然能一起“共学”,但在“适道”——即追求人生理想与价值信念的道路上,却会分道扬镳。
这并不是说“共学”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共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道”是什么,要寻找那些与自己有共同信念的人,一起“适道”。
二、适道:信念路上的同路人——成长的进阶
“可与适道”,指的是可以一起追求道义的人。“适道”是人生成长的进阶,是在“共学”的基础上,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价值信念的人,一起为了理想而努力。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就是强调“适道”比“共学”更高一个境界——它不仅需要知识层面的交流,更需要信念层面的共鸣。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一起追求道义的人,未必能在困境中坚守——“未可与立”。因为“适道”更多的是顺境中的同行,而“立”则是逆境中的坚守,二者面临的考验不同。
(一)适道的意义:信念共鸣,照亮理想路
“适道”的价值,在于它能为我们的理想提供强大的支撑。当我们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信念的人,一起追求“道”时,我们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坚持,而有了同路人的陪伴与支持,我们就能更有勇气面对挑战,更坚定地走下去。
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中,李膺、陈蕃等士大夫便是“适道”的典范。他们因为不满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纷纷站出来批评时政,主张改革弊政,维护社会正义。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官职,但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形成了强大的“清流”势力,与宦官集团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即便后来遭到宦官集团的残酷镇压,许多人被逮捕入狱,甚至被杀害,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正是这种“适道”的共鸣,让他们在黑暗的时代中,为后人留下了坚守正义的精神丰碑。
在现代社会,“适道”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免费午餐”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们,便是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吃上热腾腾的午餐”,而走到一起。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身份,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普通员工,有的是学生,但都愿意为了这个信念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志愿者负责筹集资金,有的负责监督项目实施,有的负责到山区学校考察,通过共同努力,“免费午餐”项目已经帮助数十万贫困山区的孩子解决了吃饭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资金短缺、项目实施难度大等,但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推动项目不断发展。
“适道”不仅能为我们的理想提供支撑,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我们与同路人一起为了共同的信念而努力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道”。
(二)适道的局限:顺境同行,未必逆境坚守
虽然“适道”是成长的进阶,但它也有其局限性——能一起追求道义的人,未必能在困境中坚守。因为“适道”更多的是顺境中的同行,当遇到逆境时,有些人会因为恐惧、利益诱惑等原因,放弃自己的信念,选择妥协或退缩。
南宋末年,文天祥与他的许多战友便是“适道”的同路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抗击元军,保卫南宋。在战争初期,形势相对有利,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奋勇杀敌。但随着元军的大举进攻,南宋军队节节败退,许多战友开始动摇。有的人为了保全性命,选择投降元军;有的人因为看不到希望,选择逃离战场;只有文天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便被元军俘虏,也没有放弃抵抗。他在监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用生命诠释了对“道”的坚守。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比如,在一些创业团队中,成员们最初因为有着共同的创业理想而一起“适道”,在公司发展顺利时,大家都能齐心协力,为公司的发展努力。但当公司遇到困难,比如资金链断裂、市场竞争加剧等,有些人就会因为害怕失败、追求个人利益等原因,选择离开团队,甚至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只有那些真正坚定信念的人,才会选择留下来,与团队一起共渡难关。
这并不是说“适道”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适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坚守能力,要在困境中站稳脚跟,实现“立”的境界。
三、立:困境中的坚守者——成长的淬炼
“可与立”,指的是可以在困境中站稳脚跟的人。“立”是人生成长的淬炼,是在“适道”的基础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依然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妥协、不退缩。孔子说“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就是强调“立”比“适道”更高一个境界——它不仅需要顺境中的信念共鸣,更需要逆境中的坚守能力。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在困境中坚守的人,未必能在原则下灵活变通——“未可与权”。因为“立”更多的是对原则的坚守,而“权”则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二者需要的智慧不同。
(一)“立”的意义:困境坚守,彰显品格力量
“立”的价值,在于它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与信念。在顺境中坚守信念容易,但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却很难。只有那些真正有品格、有信念的人,才能在困境中站稳脚跟,不被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所动摇。
明代的方孝孺,便是“立”的典范。方孝孺是明代着名的学者与政治家,深受明太祖朱元璋与建文帝朱允炆的信任。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朱棣深知方孝孺的才华与声望,想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方孝孺坚决拒绝,他认为朱棣的皇位是通过叛乱夺取的,不符合道义,自己不能为这样的人起草诏书。朱棣大怒,威胁方孝孺说:“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却坚定地回答:“即便灭我十族,我也不会屈服!”最终,朱棣下令灭了方孝孺的十族,包括他的朋友与学生,方孝孺也被处死。方孝孺的“立”,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对道义的坚定坚守,他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力量。
在现代社会,“立”的例子也很多。“敦煌女儿”樊锦诗,便是在困境中坚守的典范。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来到敦煌莫高窟工作。当时的莫高窟环境极其恶劣,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咸水,吃的是粗粮,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还时常有沙尘暴袭来。许多与她一起前来的同事,因为受不了这样的环境,纷纷选择了离开。但樊锦诗却选择了坚守,她深知莫高窟文物的珍贵,明白保护莫高窟是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坚守的过程中,她面临着许多困难:与家人长期分居两地,无法照顾父母与孩子;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大,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资金短缺,无法开展大规模的保护工程。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动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如今,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坚守了六十多年,她用自己的坚守,让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立”不仅能彰显我们的品格与信念,还能让我们在困境中成长。在坚守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这些困难与挫折会磨练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二)“立”的局限:坚守原则,未必灵活变通
虽然“立”是成长的淬炼,但它也有其局限性——能在困境中坚守的人,未必能在原则下灵活变通。因为“立”更多的是对原则的坚守,而“权”则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有些人过于执着于原则的形式,而忽略了原则的本质,导致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便是这样的例子。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始终坚守“仁义”的原则,认为打仗也应该讲仁义,不能趁人之危。在泓水之战中,宋国军队与楚国军队隔河对峙。楚军开始渡河时,有人建议宋襄公趁机发动进攻,可宋襄公却认为“趁人之危不是仁义之举”,拒绝了这个建议。楚军渡过河后,还没有摆好阵势,又有人建议宋襄公发动进攻,宋襄公再次拒绝,说“等楚军摆好阵势再进攻,才是仁义之举”。结果,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发动猛烈进攻,宋国军队大败,宋襄公也身受重伤,不久后去世。宋襄公的“立”,虽然坚守了“仁义”的原则,但却过于僵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最终导致了失败。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有些管理者过于坚守规章制度,而忽略了员工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当员工遇到特殊困难,需要灵活调整工作安排时,这些管理者却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不给予任何通融。这样做虽然维护了规章制度的“原则”,但却伤害了员工的感情,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这并不是说“立”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变通智慧,要学会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实现“权”的境界。
四、权:变通中的智慧者——成长的巅峰
“可与权”,指的是可以在原则下灵活变通的人。“权”是人生成长的巅峰,是在“立”的基础上,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权”不是对原则的违背,而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不是盲目变通,而是基于智慧的判断。孔子说“可与立,未可与权”,就是强调“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需要极高的智慧与能力。
(一)“权”的内涵:原则为基,变通为用
“权”的核心,在于“以原则为基础,以变通为手段”。真正的“权”,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波逐流,也不是盲目固执的墨守成规,而是在深刻理解原则本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与方法,以实现原则的最终目标。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便是“权”的典范。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核心原则是“富国强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商鞅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策略与方法。比如,在经济上,商鞅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打破了传统的土地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商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措施改变了传统的分封制,加强了秦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上,商鞅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这一措施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措施看似打破了传统制度,却始终围绕“富国强兵”这一核心原则,最终让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逐渐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权”,不是对原则的背离,而是对原则的精准把握与灵活运用。他深刻理解“富国强兵”的本质需求,不被传统制度的形式所束缚,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最终实现了原则目标。这种“原则为基,变通为用”的智慧,正是“权”的核心内涵。
在现代社会,“权”的智慧同样重要。比如,我国的改革开放,便是“权”的典范。改革开放的核心原则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外资与先进技术,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这些措施看似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却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核心原则,最终让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
(二)“权”的实践: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权”的智慧,还体现在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能力上。真正的“权者”,能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的情况,实现原则目标。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洪荒之人掌天地 政道问鼎 风吹骨响 穿越1960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海疆共明月 我拒绝嫁给校草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重生之母盼女福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费土旧士 半世浮沉一世梦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陷入爱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食光记 阵云高:英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