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论语?乡党》篇中这短短二十七字,如同一帧定格的古画,将古人执圭行礼的姿态描摹得淋漓尽致:“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执圭者,手持象征邦国信用与君子德行的玉圭,其一举一动皆合于礼,一颦一笑皆显于心。这不仅是一套外在的礼仪规范,更是古人内心敬畏、谦逊、真诚的外化,是“礼之用,和为贵”的生动诠释。穿越千年的尘埃,当我们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看到那些纹饰精美的玉圭,在考古报告里读到与执圭礼仪相关的墓葬遗存,依然能从这些实物与文字的交织中,触摸到中华文明对“礼”的极致追求,感受到礼仪背后蕴藏的生命智慧。
一、圭之重:器物承载的文明重量
要理解执圭者的姿态,必先知晓圭之分量。圭,作为上古时期重要的礼器,并非寻常玉石,而是承载着政治秩序、道德准则与天地信仰的文化符号。这种器物的特殊性,从考古发现中便能得到印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贵族墓葬中,出土过一件距今约3800年的七孔玉圭,玉圭通体洁白,形制规整,孔眼打磨光滑,显然经过精心制作。考古学家推测,这件玉圭便是当时贵族举行重要礼仪时所用之物,其存在证明了早在夏代,圭已成为礼仪体系中的核心器物。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不同等级的贵族所持之圭,在尺寸、纹饰上各有规制。据《考工记》记载,镇圭“尺有二寸”,桓圭“九寸”,信圭与躬圭“七寸”,这种严格的尺寸差异,如同现代社会的官阶标识,清晰地划分着贵族的等级。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镶嵌玉圭,圭身镶嵌着绿松石组成的纹饰,虽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色彩鲜明。这件玉圭的尺寸约为七寸,与文献中“侯执信圭”的记载相符,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圭之等级的描述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制度。
这种等级差异背后,是“明贵贱,辨等列”的社会秩序,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在周代,社会结构如同金字塔,周天子居于顶端,诸侯、卿大夫、士依次向下,而圭便是维系这座金字塔稳定的重要纽带。当诸侯朝见周天子时,必须手持符合自己等级的圭,若错用圭的形制,便是“僭越”,会被视为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甚至可能引发战争。《左传?隐公八年》记载:“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这里虽未直接提及圭,但从诸侯之间盟会的庄重氛围中,不难想见执圭礼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它是诸侯之间确认等级、表达臣服的象征,是维护邦国关系的重要手段。
玉圭的材质本身,也赋予了这份礼仪更深层的寓意。玉,温润而泽,象征君子之德;坚硬而贞,代表忠诚不二。《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这种对玉之德行的赋予,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古人对玉之物理特性的观察与升华。玉质地坚硬,不易损坏,正如君子坚守道义,不为外力所动摇;玉温润细腻,触手生温,正如君子待人谦和,心怀仁爱。在陕西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了多件玉圭,这些玉圭表面经过反复打磨,呈现出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对君子德行的追求。
执圭者手持这样一件集天地灵气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器物,自然会生出“如不胜”之感——这份“不胜”,并非体力不支,而是对器物所承载的文明重量、道德责任的敬畏与谦卑。就像一位肩负重任的行者,深知手中之物关乎邦交、关乎信誉、关乎生死,怎能不心生敬畏,举止恭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宣子出使郑国,郑定公设宴款待。席间,韩宣子手持玉圭,始终保持着“鞠躬如也”的姿态,不敢有丝毫懈怠。郑国大夫子产见此情景,感叹道:“韩子之礼,君子也。”韩宣子的恭谨,正是对玉圭所承载的责任的深刻认知——他手中的玉圭,代表着晋国的尊严与信誉,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关系着晋郑两国的关系,这份重量,让他不得不心怀敬畏,举止恭谨。
在商周时期,执圭行礼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重要礼仪,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表达诚意、确立关系的核心仪式。当使者手持本国之圭出使他国,圭便是国家的象征,是君主意志的延伸。《国语?周语上》记载:“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虽然这段记载讲述的是周穆王征伐犬戎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邦交中,“德”与“礼”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而执圭礼仪便是“德”与“礼”的外在体现。使者手持玉圭出使,便是以“礼”示好,以“德”服人,若对方接受玉圭,便是认可双方的关系,若拒绝,则可能意味着邦交破裂。
因此,执圭者的每一个动作,都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着整个邦国的形象与尊严。“鞠躬如也,如不胜”,正是这种集体荣誉感与个体谦卑心的完美融合:既为代表邦国而自豪,又为肩负使命而谨慎,这份复杂的情感,化作了躬身持圭的恭谨姿态,成为礼仪最动人的注脚。战国时期,赵国使者蔺相如出使秦国,欲以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城。在秦王宫殿上,蔺相如手持和氏璧(虽为璧,但其象征意义与圭相似),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始终保持着庄重的姿态,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蔺相如的举动,不仅是对赵国利益的维护,更是对礼仪尊严的坚守——他手中的和氏璧,代表着赵国的信誉,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向秦王传递着赵国的坚定立场,这份对邦国尊严的守护,让他的形象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二、礼之细:动作中藏着的人心向背
《论语》对执圭礼仪的描述,精细到了极致:“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这并非繁琐的形式主义,而是“礼者,理也”的生动体现——每一个动作细节,都对应着一份内心的情感与道理,都在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古代的礼仪典籍中随处可见,《礼记?曲礼上》便对行走、站立、坐姿等日常礼仪有着详细的规定,如“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这些规定与执圭礼仪的细节描述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古代礼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如揖,下如授”,描述的是执圭时的手部动作:将圭举起时,如同作揖一般恭敬;将圭放下时,如同授予他人一般郑重。这一上一下之间,藏着的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与诚意。举起如揖,是主动表达敬意,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忱;放下如授,是愿意交付信任,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承诺。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关于“执圭”的记载,如“王执圭,望于河”“诸侯执圭,朝于王”,这些甲骨文的字形虽简单,但从“执”字的形态中,依然能看出手部动作的恭谨——“执”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拿着一件器物,手部线条弯曲,呈现出小心翼翼的姿态,与《论语》中“上如揖,下如授”的描述相呼应。
在邦交场合,这样的动作传递的是“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意愿:我将本国的诚意与尊重举起,交付于你,愿我们彼此信任,共谋发展。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于葵丘,周天子派使者赏赐齐桓公祭肉。齐桓公在接受祭肉时,手持玉圭,严格按照“上如揖,下如授”的礼仪动作行事,先将玉圭举起,向周天子的使者作揖,然后再将玉圭放下,郑重地接过祭肉。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周天子权威的尊重,更是向其他诸侯传递了“尊王攘夷”的理念,表达了维护中原各国和平共处的意愿。正是凭借着这份诚意与礼仪,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得到了各国诸侯的认可与拥戴。
而“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则将这种恭谨推向了极致。“勃如战色”,是面部表情严肃庄重,如同面临战事一般警惕而认真;“足蹜蹜如有循”,是脚步细碎谨慎,仿佛循着一条既定的轨道前行,不敢有丝毫偏差。这样的姿态,并非恐惧,而是对礼仪规范的绝对尊崇,是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深刻认知。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壁画中,有一幅描绘古代朝会场景的画作,画中大臣手持器物(虽非玉圭,但礼仪姿态相似),面部表情严肃,脚步细碎,与《论语》中“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的描述高度吻合。从这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在重要礼仪场合中的恭谨姿态,体会到礼仪细节所传递的郑重情感。
在古代社会,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误解、破坏关系,甚至点燃战火。《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之所以被晋、秦两国围攻,原因之一便是“无礼于晋”,可见礼仪在当时邦交中的重要性。因此,执圭者必须全神贯注,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精准无误,将内心的敬畏与谨慎,通过面部表情与脚步动作传递出来。战国时期,燕国使者苏代出使齐国,劝说齐王放弃攻打燕国。在齐王宫殿上,苏代手持玉圭,始终保持着“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的姿态,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规范,每一个表情都庄重严肃。齐王被苏代的恭谨与真诚所打动,最终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苏代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言辞,更在于他通过礼仪动作传递出的尊重与诚意,让齐王感受到了燕国的友好意愿。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恰是中华文明的特质之一。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并非外在的束缚,而是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的举止是否合礼,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乎家庭荣誉、国家尊严。因此,他们从孩童时期便开始学习礼仪,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融入日常,使之成为一种本能。《礼记?内则》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从孩童学会吃饭、说话开始,便要接受礼仪教育,学习如何用右手吃饭、如何回应他人、如何与长辈相处,这些看似琐碎的教育,正是为了让礼仪融入孩子的生活,成为他们的本能。
执圭者的“足蹜蹜如有循”,正是这种长期修养的结果:他并非刻意模仿,而是内心的敬畏与谨慎,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细碎而坚定的脚步,如同循着天道与人伦的轨迹前行,不敢有片刻懈怠。在山东曲阜孔庙中,保存着许多古代祭祀孔子的礼仪器具与壁画,其中一幅壁画描绘了古代文人学者执圭祭祀孔子的场景。画中执圭者身着礼服,脚步细碎,沿着祭祀的路径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踩在预定的位置上,没有丝毫偏差。这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执圭者长期礼仪修养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礼仪如何从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本能反应。
三、情之真:礼仪背后的人性温度
礼仪并非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情感表达。《论语》在描述完执圭行礼的庄重后,紧接着写道:“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这一转折,让我们看到了礼仪背后真实的人性:庄重并非冷漠,恭谨并非疏远,礼仪的本质是“以理节情”,是让情感在合适的场合得到恰当的表达。这种情感与礼仪的融合,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如《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便描绘了古人在宴会上以礼仪招待宾客,同时表达喜悦情感的场景,与执圭礼仪中“享礼,有容色”的情感表达异曲同工。
“享礼,有容色”,指的是在献上礼物的仪式上,执圭者面带和悦之色。享礼是邦交仪式的重要环节,在完成了执圭行礼的庄重程序后,献上本国的特产与珍宝,是进一步表达诚意与友好的方式。此时的“有容色”,并非轻浮的笑容,而是庄重之后的释然与真诚:既然双方已经通过执圭仪式确立了信任,便可以放下紧绷的神经,以和悦的姿态传递善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关于古代邦交礼仪的文献,其中记载:“享礼,使者奉币,面带悦色,言曰:‘寡君闻君有嘉会,使下臣奉此薄礼,以助君之欢。’”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享礼时使者的言行与表情,印证了《论语》中“享礼,有容色”的真实性,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享礼中所传递的真诚情感。
这份和悦,是对交往成功的期许,是对彼此文化的尊重,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之心。它让冰冷的邦交仪式,多了一份人情味,让两个陌生的邦国,在礼仪的框架下,感受到了彼此的温度。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在与西域各国交往的过程中,张骞不仅带去了中原的丝绸、瓷器等特产,还向西域各国展示了中原的礼仪文化。在享礼环节,张骞手持玉圭(虽此时圭的使用已不如商周时期普遍,但仍作为重要礼器),面带和悦之色,向西域各国国王献上礼物,表达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意愿。西域各国国王被张骞的真诚与和悦所打动,纷纷与西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私觌,愉愉如也”,则将这种人性温度推向了极致。“私觌”,是指使者在完成公事后,以个人身份拜见对方国君或大臣。此时,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身份隔阂,没有了庄重繁琐的礼仪束缚,使者可以卸下重担,以朋友的身份畅叙友情。“愉愉如也”,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与轻松,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情感。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蔺相如在完成“完璧归赵”的使命后,与赵国大臣私下交往的场景:“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在这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中,蔺相如与廉颇从“将相不和”到“刎颈之交”的转变,恰如“私觌”场景中“愉愉如也”的情感升华。当蔺相如以个人身份与廉颇交往时,没有了朝堂上的职位高低之分,没有了外交场合的剑拔弩张,两人以坦诚之心相待,最终化解矛盾,结为挚友。这种“愉愉如也”的状态,并非刻意营造的虚假和谐,而是卸下身份包袱后,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是对彼此爱国情怀的认可,是对共同守护赵国利益的默契,是“君子和而不同”的生动实践。
古人对“私觌”礼仪的重视,本质上是对人际关系中“公私分明”原则的坚守。在公共场合,礼仪是维护秩序、传递诚意的工具;在私人交往中,情感是连接心灵、增进信任的纽带。这种“公私兼顾”的交往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今,我们在工作中需要遵守职业礼仪,维护团队秩序;在生活中需要真诚待人,收获真挚友情。若能像古人那样,在不同场合把握好礼仪与情感的平衡,便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容自如,既坚守原则,又不失温度。
四、今之思:礼仪传承中的生命智慧
穿越千年的时光,执圭之礼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典籍中记载的文字。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敬畏之心、谦卑之态、真诚之情,却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从古人的执圭之礼中,汲取生命的智慧,重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敬畏之心:在浮躁时代坚守本心
执圭者的“鞠躬如也,如不胜”,教会我们的是敬畏之心。敬畏,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规则的敬畏,是对他人的敬畏。在这个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了“敬畏”二字,肆意践踏规则,随意伤害他人,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
2023年,某旅游景区发生游客破坏文物事件:一名游客为拍照留念,攀爬至千年古碑上,不仅造成古碑表面磨损,还险些导致古碑倒塌。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谴责游客行为的同时,也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保留着对历史、对文化、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古人面对玉圭时的“如不胜”,正是对文物背后文化价值的敬畏。玉圭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同样,现代社会中的文物、规则、生命,都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对象。如果我们能像执圭者一样,对每一份责任、每一份信任、每一个生命都心存敬畏,便会多一份谦卑,少一份傲慢;多一份谨慎,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担当,少一份推诿。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海疆共明月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我拒绝嫁给校草 重生之母盼女福 食光记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政道问鼎 阵云高:英雄寂寞 陷入爱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洪荒之人掌天地 费土旧士 风吹骨响 穿越1960 半世浮沉一世梦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