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内则》对肉类切割有明确规范,江苏苏州浒墅关春秋墓出土的青铜“肉匕”,便于将肉类切割成符合祭祀要求的方块,印证了“割不正,不食”的实践。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守礼”品格,饮食切割秩序是“礼”的微观体现,坚守这一秩序本质上是“守礼”,让君子在生活中遵循“礼”的规范,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践行家庭伦理。
(二)“不得其酱,不食”:讲究饮食搭配
“不得其酱,不食”强调饮食需搭配合适酱料,酱料能提升食物口感,起到调味、去腥、解腻的作用,不同食物需搭配不同酱料才能达到“美味与营养”的最佳平衡。如鱼肉需搭配鱼酱,羊肉需搭配肉酱,蔬菜需搭配醋酱。
《周礼?天官?醢人》对酱料的制作与搭配有详细记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醢豆”及内部残留的酱料痕迹,印证了古代酱料与食物搭配的多样性。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和谐”品格,饮食搭配的核心是“和谐”,食物与酱料相互配合、补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君子从饮食搭配中领悟“和谐”智慧,在生活中追求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六、衡之守:“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的饮食平衡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孔子对饮食平衡的核心主张。“食气”指谷物类主食所提供的能量与营养,这句话意为即使肉类供应充足,也不能让肉类摄入量超过主食,需保持“肉”与“食”的平衡,体现了古人“五谷为养”的饮食理念——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肉类是辅助营养,二者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春秋战国时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谷物是“养”生根本,肉类是“益”补辅助。即使贵族饮食中肉类较多,也需遵循“肉不胜食气”的原则,避免因过度食用肉类导致脂肪堆积、消化不良等问题。
《礼记?内则》对谷物类食物烹饪的重视,以及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谷物遗存数量远超过肉类遗存的考古发现,均印证了这一饮食平衡理念的实践。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节制”品格,饮食平衡的核心是“节制”,不因为肉类美味或供应充足而过度食用,懂得控制欲望、保持理性选择。这种品格会延伸到生活各方面,让人在物质消费中避免过度消费,在娱乐休闲中不影响工作学习,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言辞不当。
现代社会,“多肉少粮”的饮食误区导致肥胖、高血压等“富贵病”高发。我们应借鉴这一理念,重视谷物的核心地位,保证主食摄入量,选择优质肉类,减少肥肉、加工肉类摄入,实现营养均衡,既保障身体健康,又培养“节制”品格。
七、饮之节:“唯酒无量,不及乱”的饮酒之道
“唯酒无量,不及乱”,是孔子对饮酒的规范。“无量”指根据个人酒量适量饮酒,不设定固定“量”;“不及乱”指不因饮酒导致言行混乱、失态,保持清醒与理智,体现了君子对饮酒的“节制”与“自律”——饮酒可以,但需把握分寸,以饮酒为乐而非为祸。
春秋战国时期,饮酒是社交、祭祀、庆典等场合的重要活动,但也容易让人失态,因此古人强调“饮酒有度”。孔子的这一主张,在肯定饮酒合理性的同时,明确了饮酒的“度”,避免因饮酒破坏礼仪、影响秩序。
《礼记?乐记》记载“酒食者,所以合欢也”,而“不及乱”是实现“合欢”的前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宴请宾客时规定“饮酒不过三爵”,制止过量饮酒行为,印证了这一规范的实践。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自律”与“守度”品格,饮酒的“度”需个人把握,考验君子的“自律”能力,不被他人劝酒裹挟,不因为兴致高涨而失控。这种品格会延伸到生活其他方面,让人在利益诱惑前坚守道德底线,在处理事务时保持理性判断,在追求目标时把握节奏。
现代社会,过度饮酒导致的健康问题、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我们应树立“适量饮酒、不及乱”的意识,明确自身酒量底线,饮酒中保持自我控制,酒后确保言行不失态、不影响他人,让饮酒真正成为增进情谊的方式。
八、慎之择:“沽酒市脯,不食”的谨慎选择
“沽酒市脯,不食”,是孔子对饮食来源的规范。“沽酒”指从市场购买的酒,“市脯”指从市场购买的干肉,孔子提出“不食”,体现了君子对饮食来源的“谨慎”态度——古代市场监管不完善,外购食物的原料品质、制作过程、储存条件难以把控,存在安全隐患。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市场管理体系尚未成熟,缺乏对食品质量的统一监管,酒和干肉可能存在原料劣质、添加剂超标、运输售卖过程污染等问题。此外,古代贵族通常有自己的酿酒作坊与肉类加工场所,能自主把控食物品质安全,因此对外购的“沽酒市脯”持谨慎态度。
《礼记?王制》中“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等规定,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市场食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印证了“沽酒市脯,不食”的合理性。鲁国大夫季平子因食用市场购买的干肉导致腹泻的案例,进一步说明这是古人基于实际经验的谨慎选择。
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审慎”品格。生活中“来源”与“品质”密切相关,君子从饮食选择中领悟“审慎”重要性,在面对选择时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而是深入了解、仔细判断。这种品格能帮助君子在复杂环境中规避风险,在信息获取中辨别真伪,在物品购买中把控品质,在人际交往中择善而从。
现代社会,食品市场虽有严格监管,但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我们应借鉴这种谨慎态度,选择正规超市、品牌商家购买食品,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对散装食品、熟食仔细观察外观、闻气味,判断新鲜安全,既保障身体健康,又培养“审慎”品格。
九、常之持:“不撤姜食,不多食”的习惯坚守
“不撤姜食,不多食”,是孔子对饮食习惯的规范。“不撤姜食”指日常饮食中不撤去姜,将其作为常备食物;“不多食”指即使是姜这样有益的食物,也不过量食用,体现了君子对“有益习惯”的坚守与“适度原则”的把握。
古代姜被视为重要养生食材,具有驱寒、暖胃、助消化等功效,还能作为调料去除肉类腥味,符合古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念,因此成为饮食常备食材。《黄帝内经?素问》《吕氏春秋?本味》等文献,均印证了姜在古代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不多食”的补充规范,体现了“适度养生”的智慧。姜虽有益健康,但过量食用会导致“上火”,反而损害健康。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食物——有益食物过量食用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普通食物适量食用也能发挥其营养价值。
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持恒”与“中庸”品格。“不撤姜食”是“持恒”的体现,将有益习惯长期坚持,不轻易放弃;“不多食”是“中庸”的体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避免“过”与“不及”。这种品格让君子在养生中坚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在学习中持续积累、不贪多求快,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不冒进敷衍。
现代社会,我们可借鉴“不撤姜食”的理念,培养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有益日常习惯;借鉴“不多食”的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节食、过度依赖保健品、过度沉迷电子产品等,以“持恒”与“适度”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培养良好品格。
十、道之归:孔子饮食观的整体精神与现代启示
孔子的饮食观构建了一套“以食修身、以食载道”的完整体系,核心精神可概括为“敬”“慎”“度”“和”四字。
“敬”是饮食观的底色——敬畏身体,不食有害食物;敬畏规律,遵循烹饪时序与饮食平衡;敬畏礼仪,讲究切割秩序与饮食细节,让饮食从“果腹”升华为“修身”载体。
“慎”是饮食观的态度——谨慎判断食物品质、谨慎选择饮食来源、谨慎把控饮食习惯,让饮食成为培养审慎品格的途径。
“度”是饮食观的准则——不过度追求品质、不过量食用食物、不极端对待习惯,体现“中庸”智慧。
“和”是饮食观的目标——追求食物与身体、饮食与礼仪、个人与自然的和谐,让饮食成为实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饮食观仍具重要启示:饮食安全上,坚守变质食物不食的底线,注重食品品质与来源;饮食习惯上,遵循不时不食、肉不胜食气的规律,保持均衡饮食与规律作息;生活态度上,践行“敬”“慎”“度”“和”的精神,提升个人修养与生活质量;社会发展上,借鉴“天人合一”“五谷为养”的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饮食虽为日常小事,却蕴含深刻生活智慧与修身之道。愿我们从孔子饮食观中汲取智慧,以“敬”待食、以“慎”择食、以“度”食食、以“和”享食,在日常饮食中锤炼品格、提升自我,让“食以载道”的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风吹骨响 陷入爱 政道问鼎 半世浮沉一世梦 阵云高:英雄寂寞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我拒绝嫁给校草 海疆共明月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穿越1960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费土旧士 洪荒之人掌天地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重生之母盼女福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食光记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