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能轰动全国,人们纷纷感慨“读书无用”;如今,高学历者从事与学历“不相称”的工作早已见怪不怪——大学生毕业当保姆,街道公务员岗位被一堆名校硕士争抢,甚至有博士去中学教基础课。
记得看过一段话,是对北大大一新生说的:“你这一辈子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是考上北大。”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学历即真理”的泡沫。为什么那么多手握名校文凭的人,反而活成了“高学历穷人”?
一、学历贬值:从“硬通货”到“过剩产能”
我毕业那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00多万人;去年这个数字是1179万,翻了近四倍。就像货币超发会导致贬值,学历供给过剩,其“购买力”自然下降。
有个设计师朋友,同济建筑系毕业,在上海某设计院画图,每天加班到凌晨,月薪却不足1万。我问他为什么不转行,他苦笑着说:“学了八年建筑,转行不就全白费了?”这种心态,正应了行为经济学里的“损失厌恶”理论——人对失去的恐惧,远大于对得到的快乐。
就像那些明知对方是渣男却不肯分手的姑娘,心里想的总是“分了,以前的付出不就白费了?”从小被灌输“考高分=成功”的人,进了社会还在用答题思维活着。某些行业明明已经市场饱和,还有人拼命往里挤,只因为“老师说过这是朝阳产业”。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早就警告过:“摧毁一个企业最快的方式,就是继续做曾经成功的事。”可多少人把这句话用来自毁人生?诺基亚死守“按键手机”的辉煌,最终被智能手机时代抛弃;多少名校毕业生抱着“我是XX大学的,就该做XX工作”的执念,在衰退的行业里耗尽青春。
学历从“敲门砖”变成了“绊脚石”,不是因为知识无用,而是有人把文凭当成了终点站,忘了它本该是加油站。
二、能力断层:会考试≠会生存的致命鸿沟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互联网大厂的HR吐槽:“面了个清华硕士,让他设计个用户增长方案,交上来全是教科书理论。问他如果预算砍半怎么办,直接懵了。”
这暴露了教育的致命伤——我们培养了一群“纸上将军”,却忘了真实战场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学校里的考试有标准答案,可社会上的生存题全是开放题,甚至连题目都模糊不清。
很多高学历者沉浸在“学霸光环”里,却看不见市场需求早已翻天覆地。他们能背出SWOT分析模型,却看不懂老板皱起的眉头;能写出漂亮的论文摘要,却写不出打动客户的方案;能在辩论赛上舌战群儒,却在菜市场为五毛钱和摊主争执。
有句话说得扎心:“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不是学历不行,是太多人把学历当终点,忘了“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才是本事”;忘了“实践出真知”;忘了“持续进化才是生存之道”。就像温室里的植物,虽然长得高大,移到野外却经不住风雨——因为它从未真正学会扎根土壤。
三、系统困局:当努力撞上“铁饭碗思维”
我们这代人,大多被父母这样教育:“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里的“好工作”,往往特指体制内、国企、大厂,仿佛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端上“铁饭碗”。
之前看过一个脱口秀,姑娘在台上说:“我们山东人对女孩子的要求就两条:一、考上公务员;二、找个公务员。”这种思维像个无形的笼子,把人困在“稳定”的幻觉里。
霍华德?马克斯说过:“最大的风险是看上去没有风险。”这几年“考公考编”大军像潮水,可很少有人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和擅长吗?”还是只是被生存焦虑推着走?
我身边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一个朋友毕业后进了国企,五年没涨过薪,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却死活不敢跳槽,因为“体制内稳定”;另一个朋友小菁同样毕业进了国企,却在工作三年后辞职,开始做自由职业,现在一年的收入顶过去两三年,还实现了时间和地域自由。小菁说:“在公司时我只是一颗螺丝钉,单干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台发动机。”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创业,而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你做的事,是出于热爱,还是出于对“不稳定”的恐惧?就像船停在港湾里很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四、破局之道:把自己活成一家“创新型企业”
撕掉学历标签,重构价值坐标系
无论学历高低,别让文凭限制了你的思维与行动。它是敲门砖,而非人生天花板。真正的成长,是不断突破舒适区,去实践、去试错、去积累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像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后来开了猪肉连锁店,用经济学知识优化供应链,年销售额过亿。他没有被“北大毕业生”的标签困住,反而把知识变成了卖猪肉的武器。与其被学历光环束缚,不如专注于技能拓展和认知提升——多参与项目,多跨界学习,持续输出价值。成长是终身修行,文凭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打造多维竞争力,避免“单点故障”
小菁在国企上班时,白天做着行政工作,晚上研究视频拍摄、文案写作,分析各个平台的运营机制。这种“主业+副业”的布局,让她在辞职后无缝衔接自由职业。现在她的保险自媒体积累了3万多精准粉丝,还能接商业文案,收入来源多元且稳定。
这就像企业做多元化战略,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高学历者最容易犯的错,是把“专业能力”当成唯一竞争力,却忘了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同样重要。就像某些博士,论文写得再好,不会跟人打交道,也很难在团队项目中立足。
敢赚“不体面”的钱,放下学历优越感
杭州有个女生,专门从事宠物丧葬服务,从遗体美容、告别仪式到火化埋葬、制作标本,提供一条龙服务。这个看似“不体面”的行业,让她在三年里开了三家分店,年净利润过百万。
王健林有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但光有胆子还不够,你还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市场需求(你能帮别人解决什么痛点),设计盈利模式(怎么赚钱)。就像那个做宠物丧葬的女生,她不仅懂宠物心理,还学了殡葬礼仪和市场营销,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产业”。
五、重新定义成功:跳出“标准答案”的陷阱
凌晨的写字楼里,一群硕士博士在加班做PPT,为了一个可能被砍掉的项目焦头烂额;武汉某工作室里,31岁的小伙靠写书法帮父母还清2000万巨债,每天练字四小时,活得踏实而专注;某座山上,有个初中辍学生正在直播如何种菜、做饭,粉丝量比某些教授还多。这几个画面撕裂般共存,却揭示了同一个真相:成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神经科学家发现,当人主动选择挑战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比被动接受任务多3倍。这种由内而外的愉悦感,才是对抗平庸的终极武器。那些被“高学历穷人”标签困住的人,缺的不是能力,而是主动选择的勇气——敢放弃“应该做的事”,去做“想做的事”。
下次再听到北大学生卖猪肉的新闻,别急着嘲讽。或许那个卖猪肉的人,正在用大数据分析客户偏好,准备开自己的连锁品牌;看到某亲戚的孩子没考上大学,也不必唏嘘,或许他正在钻研一门手艺,将来靠着这个过上体面的生活。
学历是张门票,但不是终身饭票;稳定是种幻觉,变化才是常态;真正的铁饭碗,是你随时能端起新饭碗的能力。就像老话说的:“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这个“技”,不是学校教的课本知识,而是你在真实世界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生存智慧。
别让学历成为你的枷锁,毕竟,能定义你的,只有你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喜欢挣钱一本通请大家收藏:()挣钱一本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综影视:各世界观看少白与少歌 民国丶从上尉连长到特级上将 穿越到修仙世界,要怎么办 我在手机上养成灾厄黑龙 最怕Rapper唱情歌 队长你宝贝老婆又靠画画破案了 小巷里的重组家庭[六零] 山海有灵:玄鸟引途 鲁智深现代行侠记 与春同归去 被雪狼夫君舔秃了怎么办? 我给前男友当豪门大嫂 主公她能有什么错 离婚当天,霸道总裁跪求我复婚 七零:一把五六半,打千斤野猪王 穿越国外律政佳人 从现在起,我将暂停世界一分钟 误把兽人当萌宠[直播] 斗罗:开局截胡唐三 顶级机甲师是只小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