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一本赚钱的书 > 第99章 永远记住 先上车再调整姿势(第1页)

第99章 永远记住 先上车再调整姿势(第1页)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想做自媒体拍视频,斥资买了补光灯、手机稳定器、背景布,连镜头角度都调试了无数次,就是迟迟不按下录制键;想创业,商业计划书改了十几版,SWOT分析做得比咨询公司还专业,却从未和一个潜在客户聊过需求。

问题出在哪里?不在准备不足,而在准备过度。卡在“万事俱备”的幻梦里迟迟不动,本质上是对行动本身的恐惧——害怕不完美,害怕被嘲笑,害怕付出没有回报。就像一个永远在调试乐器却从不演奏的乐手,终究成不了音乐家。

我特别喜欢硅谷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你第一个版本的产品没让你感到羞耻,那说明你发布得太晚了。”这句话道破了创新的本质:完美是迭代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

贝佐斯在亚马逊创立初期就深谙此道。1995年他推出的网上书店,界面简陋得像个业余爱好者的个人主页,商品分类只有寥寥几个,支付流程还经常出bug。但他不等技术完善就果断上线,边卖书边收集用户反馈,今天优化一个按钮位置,明天增加一个搜索功能。这种“先上车再补票”的策略,让亚马逊用两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贝佐斯的名言一针见血:“大多数决定,在你掌握了大约70%的信息时,就应该做出。如果等到掌握100%的信息,你已经落后了。”

行动本身就是最有效的信息收集器。用户的真实需求、市场的潜在机会、执行中的隐藏陷阱,只有在动起来之后才会浮现。停滞不前反而会让你依赖的决策依据逐渐过时,就像拿着去年的地图找今年的路。

逻辑思维的CEO脱不花提出过一个“鲁莽定律”:用“鲁莽”先开局,你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鲁莽”不是盲目冲动,而是打破过度准备的枷锁,用最小成本启动行动。

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没有人在一开始就把所有事情想清楚。如果我在创立Facebook之前,就试图完全理解‘如何连接人’的本质,那我永远也做不出Facebook。”只有当你投入其中,在行动中碰撞、试错、调整,事情才会逐渐清晰。所以,你不需要先找到什么宏大的使命、崇高的梦想,只管先迈出第一步。

如何“先上车”?抓住“最小可行行动”

“先上车”的核心,是找到“最小可行行动”——用最低成本、最少资源启动一件事,就像汽车发动时只需要拧动钥匙,而不是先加满油箱、换好轮胎、规划好全程路线。它有三个关键特征:

方向大致正确

不需要精确到每一步的细节,只要大方向没错就行。就像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时,只知道“要做一个让大学生互相认识的平台”,具体该有哪些功能、该怎么盈利,都是后来慢慢摸索的;小菁一开始也没想清楚该做保险产品测评还是投保攻略,只是确定“要帮普通人看懂保险”,边做边调整。

资源投入可承受

必须提前想清楚:如果这件事完全失败,你损失的时间、金钱、精力,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很多人不敢行动,就是担心“万一搞砸了怎么办”,其实只要把初始投入控制在“即使全赔了也不影响生活”的程度,这种恐惧就会大大降低。小菁初期每天只花1小时做自媒体,用的都是现成的手机和时间,就算没做成,也不过是少看了几集电视剧。

那些因“创业失败”而陷入绝境的人,往往是这一步没想清楚——抵押房产、借高利贷、辞掉唯一的工作孤注一掷,把“最小可行行动”做成了“全部身家豪赌”。

能产生反馈

行动必须能带来真实的、可观察的结果,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开公众号要看阅读量、点赞数,拍视频要统计播放量、评论内容,做小生意要记录客户的反馈、成交的数量。这些反馈就像导航仪,会告诉你该左转还是右转。小菁就是通过分析“哪类保险科普文章打开率高”“用户总在评论区问什么问题”,才逐渐找到内容方向的。

初始行动的价值,在于撬动后续的迭代空间,而非追求一步到位。就像盖房子,先搭起框架,再慢慢砌墙、铺瓦,总比在图纸上画了一百遍效果图强。

上车之后,如何“调整姿势”?建立反馈循环

上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真正的高手,既能果断启动,又能在行动中快速调整。这种调整不是随意修补,而是建立系统性的反馈循环——就像导航软件会根据实时路况重新规划路线,你的行动也该根据真实反馈不断优化。

设定明确的衡量指标

行动前先问自己:“我怎么知道这一步是有效的?”是公众号关注人数增长了?还是咨询的客户变多了?或是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了?没有衡量标准的行动,就像没有仪表盘的汽车,跑了多久、跑了多远都不知道。小菁早期就定了个简单指标:“每周新增10个关注”,达不到就说明内容需要调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大程度收集反馈

主动寻求外部视角,而不是闭门造车。发布内容后,盯着后台数据看阅读量、转发率;翻评论区找用户的疑问、批评甚至吐槽;还可以直接私信读者:“你觉得这篇文章哪里没讲清楚?”做线下活动时,结束后发个匿名问卷,收集“最有收获的部分”和“最想改进的地方”。这些来自市场的真实声音,比自己拍脑袋想一万遍都有用。

及时复盘,快速迭代

定期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哪些做法被验证是有效的?”“哪些假设被现实推翻了?”“下一步最该调整什么?”小菁每周都会花两小时做复盘,比如发现“讲保险理赔案例”比“讲条款解读”阅读量高3倍,就立刻调整选题方向;发现视频里自己语速太快,下次就刻意放慢。

爱迪生在寻找灯丝材料时进行了上千次实验,他从未把任何一次失败视为终点,而是视为“排除了一种不可能”的数据点。正如他所说:“我不是失败了一千次,而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每一次“调整姿势”都基于新的认知,让后续的行动更精准、更高效。

有一种很牛的思维方式,叫“做一件事,没有失败,只有成功或反馈”。成功了就复制经验,得到反馈就调整方向,本质上都是在靠近目标。

关键心法:拥抱“可逆决策”

“调整”的精髓,在于区分“可逆决策”和“不可逆决策”,不在小事上纠结,不在大事上鲁莽。贝佐斯在《致股东的信》中多次提到这个逻辑:

重大、难以逆转的决策(如收购大公司、关闭核心业务线),需要谨慎分析,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可逆、影响有限的决策(如尝试新功能、小范围测试新流程),应追求速度,不需要等到100%确定。

绝大多数人阻碍自己起步的,恰恰是误把第二类决策当成第一类,赋予了它过高的心理负担。想拍视频却纠结“用苹果还是安卓手机”,想写文章却担心“起的标题不够吸引人”,想摆摊却犹豫“第一天该进多少货”——这些都是可逆决策,就算选错了,改过来就是,根本不值得花大量时间纠结。

先上车的关键,就是识别出这些“可逆决策”,果断执行,把精力留到真正重要的选择上。

建立“容错机制”,聪明地冒险

行动中犯错不可避免,关键是提前建立“容错机制”,让错误的代价可控。

设定止损点

在行动前明确:如果投入达到某个阈值(比如3个月时间、5000块钱)仍无积极反馈,就果断暂停或转向。就像炒股时设定“跌10%就止损”,避免损失无限扩大。小菁当初就给自己定了“试错期6个月”,如果6个月后粉丝不到1000,就回归主业,不做无谓消耗。

采用“杠铃策略”

把大部分资源(比如80%)投入安全、稳健的行动,小部分资源(20%)用于探索高风险但可能带来高回报的尝试。比如小菁在做保险科普的同时,也花少量时间测试“保险理赔咨询”的变现模式,结果后者成了她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策略让你既有基本盘保障,又有意外突破的可能。

区分“致命错误”与“学费错误”

前者是可能让你一蹶不振的风险(如借高利贷创业、违规操作),必须不惜代价避免;后者是成长的必要成本(如早期内容没人看、第一次直播紧张忘词),要坦然接受。就像学走路总会摔跤,但只要不是从悬崖上摔下去,摔几次反而能更快学会。

行动者终将被世界看见。“先上车再调整姿势”,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加速逼近高标准的唯一路径。它要求我们:

用最小行动打破僵局:方向大致正确就动起来,别等完美的时机;

用真实反馈代替空想:让市场、用户、实践告诉你对错,而不是自己瞎琢磨;

用快速迭代代替完美主义:在动态中持续优化,而非在静止中追求虚幻的完美;

用容错机制管理风险:聪明地冒险,为学习付费而非为犹豫买单。

停留在“准备”阶段的梦想,永远只是梦想。最近几年很流行一句话:“勇敢者先享受世界。”世界从不奖励那些在图纸上描绘完美蓝图的幻想家,只奖励在泥泞中不断修正方向的行动者。

万里路,只有车轮先滚动起来,你才能看清路况,才能遇到同行的人,也才能被世界看见。所以,别再纠结“准备好了吗”,先迈出第一步——车已经来了,先上去再说。

喜欢挣钱一本通请大家收藏:()挣钱一本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斗罗:开局截胡唐三  最怕Rapper唱情歌  离婚当天,霸道总裁跪求我复婚  穿越国外律政佳人  队长你宝贝老婆又靠画画破案了  与春同归去  从现在起,我将暂停世界一分钟  顶级机甲师是只小老虎  综影视:各世界观看少白与少歌  山海有灵:玄鸟引途  主公她能有什么错  民国丶从上尉连长到特级上将  误把兽人当萌宠[直播]  被雪狼夫君舔秃了怎么办?  鲁智深现代行侠记  我在手机上养成灾厄黑龙  小巷里的重组家庭[六零]  七零:一把五六半,打千斤野猪王  穿越到修仙世界,要怎么办  我给前男友当豪门大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