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佛教十五题 > 第58章(第1页)

第58章(第1页)

&ldo;永嘉之乱,避地会稽。&rdo;

与张湛序相合。又据《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王粲传》:

&ldo;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lso;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rso;。&rdo;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八《钟会传》附《王弼传》裴注:

&ldo;《博物记》曰: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风貌,乃以妻凯。凯生业,业即刘表外孙也。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业字长绪,位至谒者仆射。子宏,宏字正宗,司隶校尉;宏,弼之兄也。&rdo;

《魏氏春秋》曰:&ldo;文帝既诛粲二子,以业嗣粲。&rdo;

也与张湛序相合。以上两件事都证明他的序与史实相符。但我们却不能因为他说到的几件事都可靠,就认为序里所有的话全可信。关于钞录《列子》一段,我觉得就绝不可信。张湛的序要我们相信,《列子》这部书是他祖父在永嘉之乱逃难时钞录下来的,原本当然更早。永嘉之乱大概是指的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晋怀帝的被虏。我们上面已经说到,《列子》的成书不会早于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永嘉五年上距太康六年只有二十六年。我们绝对不能相信,在《生经》译出后短短二十几年内,在当时书籍传播困难的情况下,竟然有人从里面钞出了一段凑成一部《列子》。而且据张湛的暗示,这书藏在王家不知已经藏了多少年,这更是绝不可能的。我以为,这都是张湛在捣鬼。但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最合理的推测就是,《列子》本文完全是张湛伪造的。为了灭迹起见。他写了这篇序,以史实为根据,加入一段童话般的故事,目的在惑乱读者。

归纳起上面所说的来看,我们可以立一个假设:《列子》这部书是彻头彻尾一部伪书这并不是一个新意见,参阅本书第220页注4。但真正找到确凿的证据恐怕还是第一次。,刘向的《叙录》僧徒也有伪造刘向文的,参阅俞正燮《癸巳类稿》,《僧徒伪造刘向文考》。,《列子》本文,《列子序》和《列子》注都出于张湛一人之手,都是他一个人包办的。我希望将来能够找到更多的材料证成这一个假设《民彝》杂志第一卷第3期有一篇文章《读〈列子-汤问篇〉》,我还没能看到……

附记:此文初稿曾送汤用彤先生审阅,汤先生供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同时又因为发现了点新材料,所以就从头改作了一遍。在搜寻参考书方面,有几个地方极得王利器先生之助,谨记于此,以志心感。

二月五日羡林记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十五题 佛教的倒流佛教的倒流(1)

石佛头公元6世纪雕塑佛陀寂静的面孔表现了东方才有的&ldo;悟性主义&rdo;。

达磨像图轴明吴彬绘故宫博物院藏&ldo;梁武帝这样一个人,从佛教倒流的角度来看,当然使我感兴趣。但是从同一个角度来看使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同梁武帝有某些牵连的一个印度和尚,他就是有名的菩提达磨大师,所谓东土禅宗初祖。&rdo;此图绘达磨坐于大象背上,五僧徒及花木围绕其间。第十五题佛教的倒流佛教十五题

我们讲&ldo;文化交流&rdo;,其中&ldo;交&rdo;字是关键。既然说&ldo;交&rdo;,就不会是向一个方向流,形成了所谓onewaytraffic,而是相向地流,这才是真正的&ldo;交流&rdo;。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流向另一方。另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也流向这一方。有时候,流过来的东西,经过这一方的改造、加工、发展、提高,又流了回去。如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一步比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流出去又流回来的现象,我称之为&ldo;倒流&rdo;。

这种现象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明显而常见。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则比较隐晦。至于在意识形态中最微妙的那一部分‐‐宗教中,由于宗教的排他性特别强,则几乎是难以见到,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见。

有之,自中印之间的佛教&ldo;倒流&rdo;始。这在印度佛教史上,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甚至在世界宗教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会在佛教中出现这种现象呢?这现象是否在其他宗教中也出现呢?如果不出现,那么原因何在呢?这样一些问题,对研究佛教史,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对研究世界宗教史,都有深刻的意义。但是,就我浏览所及,还没有哪一部佛教史或有关的书籍,认真地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现在试着对这个佛教倒流的现象作一些阐述,最后提出我的解释。

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中国人接受了这一个外来的宗教以后,并不是墨守成规、原封不动地把它保留了下来,而是加以改造和提高,加以发扬光大,在传播流通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宗派。总起来看,在律的方面‐‐僧伽组织方面的改变,比起在教义方面的改变与发展,要少一些,要不太引人注目一些。在佛教义理方面,中国高僧在几百年上千年的钻研与学习中,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有的又&ldo;倒流&rdo;回印度,形成了我所说的&ldo;佛教的倒流&rdo;。中国佛教典籍中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些记载。我在下面举几个例子。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

玄宗隆基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十七日,永嘉玄觉禅师示寂。……与东阳策禅师偕谒六祖。……须臾告辞。祖曰:&ldo;返太速乎?&rdo;师曰:&ldo;本自无动,岂有速耶?&rdo;祖曰:&ldo;谁知非动?&rdo;师曰:&ldo;仁者自生分别。&rdo;祖曰:&ldo;女(汝)甚明得无生之意。&rdo;师曰:&ldo;无生岂有意耶?&rdo;祖曰:&ldo;无意谁当分别?&rdo;曰:&ldo;分别亦非意。&rdo;祖曰:&ldo;善哉!善哉!少留一宿。&rdo;时谓一宿觉。及回,学徒奔萃。著《证道歌》一篇,梵僧归天竺,彼皆亲仰,目为东土大乘经,又著《禅宗悟修圆旨》十篇及《观心十门》,并盛传于世。49,589,a~b。

这一段话讲的是中国禅宗中所谓机锋。禅宗,虽然名义上是菩提达磨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但是实际上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宗派,流行的时间最长,最富于中国色彩。永觉禅师拜谒禅宗六祖慧能,二人耍开了机锋。永觉从中悟得大道(觉)。六祖连声高呼:&ldo;善哉!善哉!&rdo;《证道歌》中的思想大概也不出中国禅宗的这一套东西。这一套东西印度人可能是陌生的,认为是莫测高深的。因而《证道歌》终于在唐玄宗时期(八世纪)传回了印度,为那里的人所&ldo;亲仰&rdo;。

最有典型意义的&ldo;倒流&rdo;现象是宋赞宁的《宋高僧传》二七《含光传》所讲的情况。《传》中说:

时天台宗学湛然,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尝与江淮僧四十余人入清凉境界。湛然与光相见,问西域传法之事。光云:有一国僧,体解空宗,问及智者教法。梵僧云:&ldo;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rdo;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屡屡握手叮嘱。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故有此愿流布也。光不知所终。50,879,b~c。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打捞闪烁时间  社会交往技巧  女人慈禧  武则天  爱情往东  清宫绝恋之醉清风  奇鸟行状录  醉眼看金庸  婚姻处方  皇家悍妃/嫡女王妃要休夫  钟情一夏  后来的我与他无关  全宗门都要我踹了那个丑汉子  相思未向薄情染  青年斯大林  国画  一品皇贵妃  桥的故事  可惜不是你  回忆里的旧时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