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佛教十五题 > 第62章(第1页)

第62章(第1页)

这里的矛盾焦点是,玄奘想用&ldo;末伽&rdo;(梵文rga)来翻&ldo;道&rdo;字,而道士们则主张用&ldo;菩提&rdo;(梵文bodhi)来翻。他们说:&ldo;昔称&lso;菩提&rso;,此谓为&lso;道&rso;,未闻&lso;末伽&rso;以为&lso;道&rso;也。&rdo;道士们甚至把皇帝老子抬了出来,说什么&ldo;岂得浪翻,冒罔天听!&rdo;好大的一顶帽子!成英还振振有词地说:&ldo;&lso;佛陀&rso;言&lso;觉&rso;,&lso;菩提&rso;言&lso;道&rso;,由来盛谈,道俗同委。今翻&lso;末伽&rso;,何得非妄?&rdo;但是玄奘却是寸步不让,他说,这都是传闻错误。&ldo;&lso;佛陀&rso;天音,唐言&lso;觉者&rso;。&lso;菩提&rso;天语,人言为&lso;觉&rso;。……&lso;末伽&rso;为&lso;道&rso;,通国齐解。&rdo;你若认为是&ldo;妄谈&rdo;,请问一问印度人士。佛道两家,舌剑唇枪,煞是热闹。

我个人觉得,这一场争论,除了表现佛道矛盾以外,还含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至少有两点可以指出:第一,以常情而论,如果道士们真想保留自己宗教的纯洁性,就不应该用佛教的术语来翻自己宗教的最高真理或最高原则。从玄奘方面来看,如果他想吃掉道教的话,他本来可以移花接木,顺水推舟,采用&ldo;掉包&rdo;的办法,用自己宗教术语来取代道教的术语。然而事实却是,道家为了取媚佛教,自甘被吞并,而玄奘则根本不买这个账,一心想维护自己宗教的纯洁性。第二,这一点比第一还要重要,&ldo;末伽&rdo;与&ldo;菩提&rdo;,两名之异,不仅仅是一个用字的问题,而牵涉到中印两国宗教信仰出发点或者基础的根本差异,甚至涉及中印两国思维方式的差异。切不能等闲视之。

第十五题 佛教的倒流佛教的倒流(5)

中国的&ldo;道&rdo;字,《说文》:&ldo;道,所行道也,从从,一达谓之道。&rdo;唐代韩愈的《原道》中说:&ldo;由是而之焉之谓道&rdo;,是同《说文》的原义相吻合的。道,就是人走的道路,人人都必须走的。&ldo;牟子曰:&lso;道之言导也。&rso;&rdo;49,510c《佛祖历代通载》五。这已经走了样,后汉时期词源解释,大多类此。牟子又加了一句:&ldo;导人致于无为。&rdo;他心目中的含义更加清楚了。《说文》:&ldo;导,引也,从寸,道声。&rdo;&ldo;道&rdo;字在这里只起声符的作用,与此字的原义无关。牟子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总之,我们从这个&ldo;道&rdo;字可以看出来,中国这个宗教要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今世的问题,不是神话的问题,来世的问题。道家这种精神,同儒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说:&ldo;未知生,焉知死!&rdo;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后来道家发展成为道教,也不过是想长生不死,白昼升天而已。这种精神,这个&ldo;道&rdo;字,倘必须译为梵文,则rga(末伽)最为恰当。rga这个字的词根是√rg,与√rg也有一些联系,意思是&ldo;走路,走道&rdo;。印度哲学宗教中,少有rga这样一个术语。但是用之来翻中国的哲学术语&ldo;道&rdo;,却是十分吻合的,无懈可击的。在这一点上,玄奘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ldo;菩提&rdo;(bodhi),则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这个字的词根是√budh,意思是&ldo;觉,醒&rdo;。buddha(佛陀,佛)这个字也源于√budh,加上过去分词语尾ta,变成了buddha,意思是&ldo;觉悟了的人&rdo;,&ldo;觉者&rdo;。√budh的拙象名词就是bodhi,意思是&ldo;觉&rdo;,音译&ldo;菩提&rdo;。道士成英说:&ldo;佛陀言觉&rdo;,不完全对,改为&ldo;觉者&rdo;,就完全正确了。牟子说:&ldo;佛者,觉也。犹青三皇神五帝圣也。&rdo;49,510c《佛祖历代通载》五。参阅《释氏稽古略》一,769a。牟子不会知道,buddha和bodhi两个字是同源的。从宗教意义上来看什么叫做&ldo;觉&rdo;呢?根据佛教最原始的理论,所谓&ldo;十二因缘&rdo;,一个人(或其他生物)总是处在生死流转中的,只有认识了这个根本理论,认识了&ldo;无明&rdo;(avidy)是十二因缘之首,他就算是&ldo;觉&rdo;了,算是得道了,成佛了。因此,梵文bodhi这个词儿所蕴含的意义,与中国的&ldo;道&rdo;完全不同。它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现世的,不是眼前的,而是来生来世无数生死流转的。

这是以佛教与道教为代表的中印宗教哲学思想最根本的分歧之所在。所以我在上面说,不能等闲视之。玄奘与道士们的争论,其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

这一场至关重要的佛道之争,以玄奘的胜利告终。我在上面曾经提出了两个问题:玄奘究竟翻译了《道德经》没有?如果已经译出,传到印度去了没有?这里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上面引用的《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说:&ldo;自此众锋一时潜退,便译尽文。&rdo;《续高僧传》说:&ldo;既依翻了,将欲封勒。&rdo;可见玄奘确实已将《道德经》译为梵文。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从一些迹象来看,《集古今佛道论衡》的说法是可靠的。因此,《佛祖统纪》三九所说的&ldo;遂止&rdo;,《含光传-系》中所说的&ldo;中辍&rdo;,是靠不住的。第二个问题后面再来答复。

在这一回合的争论中,玄奘算是胜利了。但是,佛道之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正文译完,又出现了译不译序的问题。玄奘不肯翻译《老子-河上公注》。成英强调说,《老经》很玄秘,没有序注,无法理解。玄奘却说:&ldo;(河上公)序实惊人,同巫觋之淫哇,等禽兽之浅术。&rdo;翻译了,会给乡邦脸上抹黑。道士们没有办法,报告了朝中宰辅。中书马周询问玄奘,玄奘把印度的宗教哲学的教义和教派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一下,连顺世外道(lokyata)也介绍了,结论是&ldo;若翻老序,彼(印度)必以为笑林&rdo;。当时中书门下同僚都同意玄奘的意见,&ldo;遂不翻之&rdo;。这一回合,玄奘又胜利了。

羡林案:《老子-河上公注》成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是有争论的。有人主张:该注当出于东晋以后,是葛洪一系门徒所作。有人主张:此注产生于西汉而非东汉末期汤一介,《释氏采稽古略》,页111~124……从《注》的内容来看,与其说它出于道家,毋宁说它出于道教。道家与道教应该严格区别开来。后汉兴起的道教,只不过是打着老庄的旗帜,而教义则是偷梁换柱,搀进了许多后汉出现的东西。二者主要的区别是,道教十分强调养生成神,长生不死。《河上公注》正是这样。玄奘称之为&ldo;同巫觋之淫哇,等禽兽之浅术&rdo;,是完全合适的。他之所以坚持不翻这个《注》,是有道理的。我在上面引用的《佛祖统纪》二九中,玄奘明确说:&ldo;老子立义肤浅。&rdo;他是根本瞧不起道家这一位祖师爷的,碍于皇帝的面子,不得不翻。现在道士们想硬逼他翻道教的《河上公注》,他坚决不肯,是在意料中的。

总之,翻老为梵这一段公案,大体上即如上述。本文翻了,&ldo;序胤&rdo;未翻。至于本文的梵文译本是否传至印度,则是传去的证明,我们没有;没有传去的证明,我们也没有,目前只好暂时缺疑了法国学者伯希和(paulpelliot)有一篇文章:autourd&rso;uraductionsanscritedutaotkg,t&rso;oungpao通报,série2,13。但此文未能见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钟情一夏  回忆里的旧时光  全宗门都要我踹了那个丑汉子  可惜不是你  后来的我与他无关  爱情往东  社会交往技巧  武则天  桥的故事  一品皇贵妃  打捞闪烁时间  奇鸟行状录  国画  女人慈禧  青年斯大林  皇家悍妃/嫡女王妃要休夫  婚姻处方  相思未向薄情染  清宫绝恋之醉清风  醉眼看金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