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墨子与墨家 > 第19章(第1页)

第19章(第1页)

凸面镜的成像也分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距镜面较远时,则在镜后生成一个较小而正立的虚像;二是物体距镜面较近时,在镜后生成一个较大而正立的虚像。但像都比实物要小。

(8)平面镜成像之理

《经下》:&ldo;临鉴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说在寡区。&rdo;

《经说下》:&ldo;临,正鉴,景寡。貌能、白黑,远近、柂正,异于光鉴。景当俱就。去亦当俱,俱用北。鉴者之臭,于鉴,无所不鉴。景之臭无数,而必过正;故同处其体俱。&rdo;8

图14

pq凸镜  o球心  f焦点  ab=cd  a&pri;b&pri;、c&pri;d&pri;各为ab、cd在镜后的小而正的虚像,a&pri;b&pri;c&pri;d&pri;

关于平面镜成像,《经下》原文及《经说下》原文在于说明下面三种情况:

a一物俯照平镜,成像单一而且是倒的。

平面镜成像只有一个。其所以是倒像,是因为像的形态、白黑、远近、斜正,都是人的眼睛对望光线所现的原故(图15)。

图15

pq是一个镜面。ab是一实物。e为眼睛。

a处的光线抵镜面c点,反射至e;b处的光线射于d点,也反射至e。而人们只以为反射光线是从镜面的r点反射而产生的。r是a的像点,同理,s是b的像点。此外,ab上各点都有像点,依次排列为rs,聚合而成物像。af与fr同长。rs是与ab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颠倒的虚像。ab的箭头向上,rs的箭头向下,成为倒像。因只此一像,所以说&ldo;正鉴景寡&rdo;。

b二平镜成90°角(图16)

图16

两个平面镜0p、oq,其中oq平放于桌面,oq倚在墙上。二镜成90°。物体a同时照在0p、0q镜上。e是眼睛。

按上述反射的道理,图16中a在op的虚像为b,在oq上的虚像为c。而虚像b对于oq镜又成虚像d,虚像c对于op镜也成虚像d,所以共成三像。因d是二像的重合,故说&ldo;鉴当景俱&rdo;。

c二平镜小于90°角

如果两个平镜的夹角小于90°,成像会多于三个。公式为:像数=360÷角度-1。设二镜夹角为12°,可得像数360÷12-1=29个。也就是说,两个平镜夹角越小,成像越多。现以下图(图17)说明:a在平镜op上成虚像b,b在平镜oq上成虚像c,c又在平镜op上成虚像d,d在平镜oq上成虚像f。同理,a在平镜oq上成虚像g,g在平镜op上成虚像h,h在平镜oq上成虚像i,i在平镜op上成虚像f。至此,与a在op镜的虚像f重合为一。两镜共成像七个,按公式计算,360÷45-1=7,结果相同。以上,因成像反复反射,故说&ldo;无数&rdo;。

图17

平镜op与oq相接。oq平置,op悬起,二镜夹角为∠poq,成45°角,物体a照于二镜之上,e为眼睛。

如果夹角为120°时,按公式计算应得三像减一像,得二像。因三像中包括一个具像,只因在镜背的方向,已不能见,故说&ldo;俱用北(背)&rdo;。

&ldo;景之臭&rdo;接&ldo;鉴者之臭&rdo;。物体成像后相继反射,故说&ldo;无数&rdo;。过正是反其正常,在这里指正角斜戾的意思。&ldo;其&rdo;与&ldo;之&rdo;同。&ldo;体&rdo;,部分。&ldo;同处其体俱&rdo;即图17中的f,是两个虚像的重合。

‐‐‐‐‐‐

注释:

1景,即影,即光照实物所产生的阴影。为读伪,亦作讹,是变化的意思。亡,同无。在,同有。尽,全。古息,古为姑的省文。姑息,暂且休止。影有动静之分。如果鸟不动,其影也不动。如果是飞鸟,一瞥即过。地面的影成为一条直线,这是动影。名家叫做&ldo;影徙&rdo;。而静影,名家叫做&ldo;影不移&rdo;。对于&ldo;影不移者,说在改也&rdo;,张湛注:&ldo;影改而更生,非向之影。&rdo;这是说易位后生新影,后影已非前影,也是这个意思。

2孙诒让本为&ldo;住景二&rdo;,住,位之讹,应属上句&ldo;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住&rdo;,今从曹耀湘《墨子笺》改。

3午,是横直相交。到,是倒的省文。端,是屏上的小孔。午有端即交点。煦,是照字的误写。之与至同。与,干预。[广内章],影库,影帐,幕。

4柂,即木也斜也。[凵上干],即正。木,立柱,用以作为标志或标准物。大小,即长短。

5位应作洼,同□。鉴位即鉴凹,亦即凹面镜。这是说凹面镜的成像。

6易,是指像的变化,即变样。中指焦点,&ldo;中之内&rdo;指焦点以内,&ldo;中之外&rdo;指焦点以外。

7团,即凸。鉴团,即凸面镜。荆(形),俗作刑,和形通用。

8临,自上俯下。鉴,古时的铜镜。景,像,正鉴,平面镜,省称平镜。景寡,照物只有一个单像。区,面。寡区,区面减少。即二镜的夹角缩小。照物只有一个单像,故说&ldo;景寡&rdo;。能,态的省文,柂,即柂,斜。异,冀的省文,对望。当,谓两镜相接。俱,相合,谓两像相聚。就,挨拢。去,摆开。即大于正角。北读为背,背之本字。鉴,照镜子。臭,当为臬。

第二节墨学对力学的贡献

墨子学派对于力学很有研究,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经上》说:&ldo;力,形之所以奋也&rdo;,就是说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这个内容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加速度问题。墨子学派对于加速度是知道的,只是没在这一条中写出来。实际上,所谓&ldo;奋&rdo;即变速运动。又如《经下》在讲到輲〔chuan船〕车时,有些说法如&ldo;上者愈得,下者愈亡&rdo;,&ldo;上者愈丧,下者愈得&rdo;。这些&ldo;愈&rdo;字,都含有加速度的意思。《经说上》:&ldo;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rdo;。这里讲物体下落,即引力作用的必然现象。墨子是引力学说的最早发现者。西方讲引力的发现,首推17世纪的牛顿,而墨子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引力问题,而且&ldo;引无力也&rdo;,可看作墨家的引力定义。

《墨经》中关于力学的条目,可举例说明如下:

(1)动力

《经上》:&ldo;力,形之所以奋也。&rdo;

《经说上》:&ldo;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rdo;1

这一条是墨子学派对力的基本概念。从&ldo;力,形之所奋也&rdo;看,在于说明物体改变动止状态的基本动力。

《经说下》&ldo;力,重之谓下&rdo;,是说引力的作用。没有引力物体不会下落。墨子不但洞察力可改变物体动止的状态,而且还是引力的最早发现者,说,&ldo;引,无力也&rdo;,很像引力的定义。

(2)动源于力

《经上》:&ldo;动,或从也。&rdo;

《经说上》:&ldo;动,偏祭从者,户枢免瑟。&rdo;2

这一条是说物体从一方面用力送,它就可以移动。这有如门的开关,从一边用力,就可以开或关上,但必须去掉门闩。

这一条是上一条的注解,说明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3)动与静

《经上》:&ldo;止,以久也。&rdo;

《经说上》:&ldo;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rdo;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行者无疆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老舍评传  小放牛  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沉冤录  食草家族  妻闲夫贵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金粉世家  把日子过成段子  玫瑰花的问候  鲤·因爱之名  看守所  骑着蚂蚁看海的少年  西安事变回忆录  鲤·暧昧  绝地风暴  轮椅上的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