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玄桢记 > 第385章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第2页)

第385章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代王的长史想夺回地图,林缚却故意将图打翻在酒液里,更多的瓦剌文在酒液中显形,连成"七月初七,黑风口会师"的句子——那正是去年瓦剌大举入侵的日子。

林缚在整理散落的图卷时,发现羊皮背面有处夹层,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朱砂写着"每处中转站,留十石粮、五副甲"。字迹与代王的亲笔批示如出一辙,那是给瓦剌的"补给清单"。

"王爷倒是周到,"谢渊将纸条拍在图上,"连敌寇的粮草、军械都替他们备好了。"代王的脸在烛火下扭曲如鬼,他没想到这藏了三年的秘密,会被一杯酒液揭开。

兵部尚书突然瘫坐在地,纸条上的"五副甲",正是去年军械库失窃的数量,当时他报的是"锈蚀销毁",实则通过代王府马队送给了瓦剌。

林缚从袖中掏出一份供词,是甘肃镇清水驿驿丞的笔录:"代王府马队每月初三必到,"供词上写着,"他们不换马,只换令牌,将采办令牌换成瓦剌商队的通关牒,换完就走,前后不过一刻钟。"

谢渊的指节叩着供词:"这就是为何瓦剌商队总能顺利入关,"他望向代王,"因为他们用的是王爷给的通行证。"代王的侍卫突然拔刀,却被玄夜卫按住,刀鞘上的飞鹰纹在烛光下泛着寒光——与瓦剌细作的腰牌标记相同。

通政司参议突然站出来,从怀中掏出代王与瓦剌首领的往来书信,信中说"商路已备妥,七月初七如约"。"这是去年截获的,"他的声音发颤,"怕遭报复一直没敢交,"顿了顿,"信里的商路图,与王爷献的一模一样。"

代王指着他骂"伪造",参议却亮出信封上的火漆——那是代王府的专用印泥,与都察院备案的"代王亲启"信件火漆完全一致。"火漆掺了宣府特有的朱砂,"谢渊补充道,"全天下只有王爷的印泥如此。"

谢渊拿出甘肃镇总兵的密信,信中说"代王府马队多次阻挠边军巡查黑风口",甚至在去年六月打伤了试图盘查的哨兵。"总兵怕得罪王爷,"谢渊的声音带着沉痛,"只能忍气吞声,直到上月战死沙场,才托人将信送出。"

总兵的死讯上个月刚传到京城,朝廷追封他为"忠勇伯",却不知他是因发现代王通敌才遭报复——战死那天,他本要带着马队通敌的证据进京。林缚的拳头攥得发白,那位总兵是他的同乡,曾教过他骑射。

被押解到京的泰和号掌柜,在商路图前终于认罪:"是代王让我们在中转站接应瓦剌人,"他的指甲抠着地面,"每次交接都给我们三成利,镇刑司的冯指挥使说,出事有他兜着。"

他还供出,去年七月初七的入侵,代王府马队提前三天就在黑风口埋下了干粮和水,瓦剌骑兵靠着这些补给,才能在边军察觉前突袭成功。"那些补给清单,"掌柜的声音嘶哑,"都由长史签字画押。"

代王在铁证面前仍不死心,指着商路图大喊:"一张图说明不了什么!"谢渊却将七处重合点的土壤样本、马队留下的蹄印拓片、瓦剌人的供词一一摆在图上,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王爷还要看什么?"谢渊的目光如刀,"要不要请瓦剌首领来对质?"代王的脸色惨白如纸,他知道瓦剌那边早已约定"事泄则弃车保帅",此刻绝不会认账,但这些证据已足够定他的罪。

兵部尚书突然跪地求饶,说愿意指证代王,以求从轻发落。代王狠狠瞪着他,骂道:"你这反复无常的小人!"却忘了自己当初就是用高官厚禄拉拢对方的。

代王突然看向谢渊,语气软下来:"谢大人,只要你放过本王,"他的指节叩着案上的玉如意,"宣府马政的肥差给你,再加黄金千两,如何?"

谢渊冷笑:"王爷觉得,都察院的獬豸补子,"他指了指官服,"是能用黄金买的?"代王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突然发疯似的撕扯商路图,却被林缚按住,碎羊皮在他手中飘落,像一群绝望的蝶。

左副都御史趁机撇清关系,说自己"从未参与",却被谢渊拿出的"分赃记录"堵住嘴——他去年从代王那里分到的战马,足足有五十匹。

玄夜卫的脚步声在暖阁外响起,谢渊亮出都察院的"拘押令":"代王萧灼,涉嫌通敌叛国,"他的声音朗朗,"即刻收监,听候三司会审。"

代王被押走时,突然回头盯着商路图,嘶吼道:"那不是商路,是活路!"活路?谢渊望着图上蜿蜒的红线,那分明是用边军鲜血染红的死路。林缚将散落的图碎片一一收起,他要把这些碎片拼好,作为呈给陛下的最后一份证据。

三法司在都察院大堂会审时,商路图的复原件被挂在正中,七处重合点用红圈标出,旁边摆着对应的证据。代王在铁证面前终于低头,承认"为多获战马,与瓦剌约定借道,后被胁迫通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谢渊却拿出他与瓦剌首领的密约,上面写着"事成后割宣府三城为谢",戳穿了他"被胁迫"的谎言。最终,代王被判"削爵赐死",涉案的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等官员,或斩或流,朝堂为之一清。

林缚在整理卷宗时,将商路图的碎片装裱成册,取名《罪路图》,警示后人商路不可私借,边防不可松懈。

谢渊奏请重新勘定茶马古道,废除代王私拓的七处"中转站",改由边军、都察院、户部三方共管,每处关卡都设"三堂会审"的盘查制度。"商路即国脉,"他在奏折中写道,"脉通则国兴,脉阻则国危,断不可假手私人。"

德佑帝准奏,命林缚主持商路整改,他沿着当年的路线巡查,在七处重合点立碑,碑上刻着"边患源于内奸"六个大字,碑后列出代王通敌的罪状。

谢渊建议对宣府、大同、甘肃三镇的边军进行换防,避免将领与地方势力勾结。德佑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换防后的边军在黑风口等要地增设岗哨,马队过关需持"三衙会签"的文书,再无"代王府免检"的特例。

林缚在黑风口的新岗哨前,看见边军正在查验一队晋商马队,马夫们规规矩矩地出示文书,再没有当年的嚣张。岗哨的石墙上,挂着《罪路图》的摹本,每个哨兵上岗前都要默记上面的教训。

片尾

朝廷在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设立"官市",由都察院派御史监督,瓦剌商队需持"明符"(边军签发的通行证)、"暗符"(玄夜卫的防伪印记)才能入关,交易全程记录在案。

谢渊在巡查官市时,看见瓦剌商队的马夫与中原商贩用手语交流,气氛平和。他想起代王的《罪路图》,叹道:"商路本无善恶,善恶在人。"林缚在一旁补充:"就像这图,既可藏奸,亦可兴邦。"

官市的石碑上,刻着谢渊题写的"互市以信,守边以忠",成为新的商路准则。

甘肃镇的百姓重新回到黑风口附近居住,他们在当年的中转站旧址开垦荒地,种上庄稼。老人们说,自商路整改后,瓦剌再没来袭扰过,夜里能听见的,只有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清脆而安宁。

林缚在黑风口遇见一位放羊的老汉,他的儿子就是去年战死的哨兵。老汉指着新立的岗哨:"现在好了,路归朝廷管,贼寇进不来了。"他的羊圈,就搭在当年马队藏粮的山洞旁,洞里的粮食早已被边军运走,只留下淡淡的麦香。

那幅引发风波的商路图,最终被收入史馆,旁边附着重合点的证据说明。《大吴史》在记载此事时写道:"德佑十六年,代王私拓商路通敌,谢渊以图为证,诛奸佞,整边备,茶马道复归正途。"

史馆的史官在图旁题注:"一图可亡邦,一图可兴邦,在人不在图。"这句话,成了后世治理边地的至理名言。

边军的马队经过古道时,会在槐树下歇脚,老兵们给新兵讲代王通敌的故事,指着槐树说:"这些树,是用奸臣的骨头喂大的,要记住教训。"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重复谢渊的话:"商路即民心,守住路,就是守住民心。"

卷尾

《大吴史?边防志》载:"茶马古道之险,不在山高路远,奸人借道。德佑之变,代王以商路图通敌,幸得谢渊察其奸,七处重合终成铁证。"夫图者,器也,用之正则利国,用之邪则祸民。后世治边者,必亲验商路、严查通牒,皆以代王为戒。宣化的风,年复一年掠过古道,吹老了槐树,吹淡了血痕,却吹不散图上那七处红圈——那是刻在王朝边防上的警示,永远提醒着后来者:防外必先安内,守边必先正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星主她每天都在吊打星际天才/开荒技术我最强,穿到星际放光芒  黑莲花师尊她怼天怼地,但万人迷  开局一个“碗”+番外  死遁后徒弟他彻底疯了  穿书后和宿敌的CP爆了  表妹难哄  星火不息  [综漫] 某柯学的方块大作战  穿成古早女配后我只想回家  被怪物们痴迷的人类/在怪物世界当万人迷  四合院我是何大清卷死满院小禽兽  谁在军校敲木鱼?![机甲]  穿成反派摄政王的宠婢  豪门婆婆不作妖,穿书结局狠美好  末世来临:开局强化蜡烛对抗诡异  幽梦诡事录  道观继承人她穿书后在当召唤师+番外  我在古代流放地开卤味店  摆摊女  预知将被献祭给魔尊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