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晨露刚在田垄上凝成珠,共耕田的麦茬已泛出浅褐——收麦后空了半月的土地,正等着秋耕的犁铧翻松。秦国汉子肩头扛着新制的“双齿犁”,犁头裹着层青铜,犁杆上刻着“深耕一尺”的墨痕;楚国农妇臂弯挎着麻编“积肥筐”,筐里混着腐熟的麦糠与牲畜粪,还飘着艾草的清香;鲁国田夫推着木轮“测土车”,车斗里装着竹制的“土样盒”,盒壁标着“黑土、黄土、褐土”的色卡——这些按赵氏古籍新改的家伙,正等着给秋耕定个准谱。
老桑树下的“华夏”剑鞘上,“藏丰纹”旁又添了道浅淡的“耕痕纹”。公孙矩展开赵无恤手批的《秋耕九要》竹简,泛黄的竹片上朱笔批注格外醒目:“秋耕不深耕,春苗难扎根;秋肥不腐熟,来年苗难壮。”他用指腹蹭过“轮作、深耕、积肥、选种、修渠、碎土、除茬、保墒、验土”九个墨字,声音里满是郑重:“今年秋耕要按这九要做,明年春播才能少费力气。”
王二愣子蹲在麦茬间,用脚踹了踹地,土块硬得硌脚:“公孙先生,这土板结得厉害,得用双齿犁才能翻透!”说话间孟春提着陶罐走来,罐里装着槐叶泡的“醒土水”——按她祖母孟姬传的古法,秋耕前浇醒土水,能让板结的土块松得快;小石头蹲在测土车旁,正把不同地块的土装进样盒,还念叨着:“黑土软,黄土硬,褐土沾手……”小黄狗围着双齿犁转,尾巴扫过犁头,溅起的土粒落在样盒里,引得大伙都笑。
一、耕具新改的巧论争
耕具刚在田埂上摆开,列国农夫就起了争执。秦国的张大哥把双齿犁往地上一插,犁头扎进土半尺:“按咱秦地规矩,秋耕得用双齿犁,翻得深还快!”楚国的刘婶却摇着头举积肥筐:“光翻得深没用!肥没积够,土再松也长不好苗。”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推着测土车进了田,片刻就捧回三盒土:“先得辨土性!黑土要浅耕,免得把生土翻上来;黄土得深耕,不然保不住墒。”
“都别急,先看古卷怎么说。”公孙矩让人把竹简架在石桌上,指着“耕具宜随土改”那条,“赵无恤当年在晋地秋耕,黑土地用单齿犁,黄土地用双齿犁,褐土地还得加个‘碎土耙’。”他让张大哥试耕黑土地,双齿犁刚下去就带起大块生土;换了单齿犁,翻出的土都是熟土:“你看,不是犁越利越好,得合土性。”
秦国竹匠正给双齿犁加“调节栓”,能把犁头角度调陡调缓:“黄土地调陡些,扎得深;黑土地调缓些,翻得匀。”他边说边演示,调陡的犁头扎进黄土,轻松翻出一尺深;调缓的犁头在黑土上走,土块碎得细:“这样一副犁,能耕三种地。”
楚国农妇们正给积肥筐缝“分层格”,上层装粗肥,下层装细肥:“撒肥时先撒粗肥打底,再撒细肥盖面,苗根能慢慢吸。”刘婶往筐里装了半筐肥,撒在麦茬间,粗肥落在土缝里,细肥粘在麦茬上,一点不浪费。
最热闹的是改良测土车。王大叔给车底加了“土样筛”,车一推过,土粒按粗细落在不同格子里:“往年辨土得用手捏,现在一推就知土性。”他推着车在田埂上走了一趟,车斗里的样盒就分好了类,黑土细粒多,黄土粗粒多,褐土沾粒多,围观的农夫们都拍起了手。
二、跨族辨土的真功夫
秋耕筹备先从“辨土”开始,列国农夫自发分成三组,每组都有秦、楚、鲁三国人。秦国汉子负责试犁调犁,楚国农妇负责分类积肥,鲁国田夫负责采集土样,配合得比收麦时还默契。王二愣子组刚辨完东头地块,竹牌上已记满数据:“黑土三亩,宜单齿犁浅耕,施细肥;黄土五亩,宜双齿犁深耕,施粗肥;褐土二亩,宜带碎土耙耕,施混合肥。”
公孙矩沿着田垄巡查,见孟春正教秦国姑娘辨土性:“黑土沾手是肥足,黄土硌手是缺肥,褐土发黏是水多。”又看到小石头帮鲁国大叔筛土样,踮着脚够筛网的样子实在费劲,便给他做了个矮凳:“辨土要细心,先得让自己舒服。”李掌柜提着新蒸的粟米糕走来,糕香混着泥土味飘满田埂:“辨土累了,垫垫肚子再干!”
辨到西头地块时出了岔子。鲁国田夫发现这里的土一半是黄土,一半是褐土,还夹着些碎石:“这地块咋耕?深了怕碰石头,浅了怕不透气。”刘婶蹲在土旁捏了捏,土粒沾手还发黏:“按孟姬老夫人的法子,先把碎石捡了,再混些麦糠改良,既能松土,又能当肥。”公孙矩翻开《秋耕九要》,指着“杂土宜改良”那条:“赵无恤当年遇到杂土,就用麦糠、草木灰混着耕,你们试试。”
夕阳西斜时,辨土结果汇总到公孙矩手中。竹简上密密麻麻记着:共耕田十三亩地,需单齿犁三副、双齿犁五副、带碎土耙的犁两副;需粗肥二十筐、细肥十五筐、混合肥八筐。“按这数准备,秋耕时就不会乱。”公孙矩把竹简举得高高的,田埂上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小石头举着他分好的土样盒跑来:“师父你看!俺分的土没弄错吧?”
三、突遇肥缺的巧应对
正当大伙准备分装肥料时,刘婶突然惊呼:“细肥不够了!”众人凑过去一看,积肥筐里的细肥只剩三筐,按辨土结果还缺十二筐:“这可咋办?再积肥得等好几天,耽误了秋耕可咋整!”王二愣子急得直搓手。
公孙矩却不慌不忙:“赵无恤在竹简里写了‘应急肥法’。”他立刻分派人手:秦国汉子去割田埂上的艾草,楚国农妇去收集灶房的草木灰,鲁国田夫去翻晒去年的麦糠:“艾草切碎混草木灰,再拌些碎麦糠,就能当应急细肥,虽说不如正经细肥好,却也能顶一阵。”
张大哥带着人割艾草,镰刀挥得飞快,不一会就割了两大捆:“这艾草不仅能当肥,还能驱虫,一举两得!”刘婶指挥着农妇们碎艾草,石臼捣得“咚咚”响,艾草混着草木灰的香味飘满田埂;王大叔则把麦糠摊在竹席上晒,边晒边翻:“得晒透了,不然会发霉。”
忙活至傍晚,应急细肥总算凑够了数。孟春抓了把应急肥撒在土样旁,土粒很快就吸住了肥:“这肥虽应急,却也能让土松快些。”王大叔蹲在肥堆旁闻了闻,忽然笑道:“这肥还带着艾草香,明年苗长出来,说不定还能少生虫!”小石头也学着抓了把肥,撒在自己的样盒里,土块很快就松了点,引得众人发笑。
四、秋耕细筹的大学问
解决完肥缺问题,秋耕细化筹备正式开始。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检修耕具,给犁头补青铜、给测土车修轮轴:“犁头得尖,才能扎进土;轮轴得滑,才能推得动。”他给双齿犁的调节栓上了点桐油,调角度时顺畅了不少。
楚国农妇们的工作最细致。她们把肥料按地块分装,黑土地的细肥里加了槐叶,黄土地的粗肥里混了碎秸秆,褐土地的混合肥里掺了草木灰。刘婶教大伙撒肥的法子:“黑土地顺垄撒,黄土地绕茬撒,褐土地转圈撒,肥才能匀。”孟春则把公孙矩批注的耕筹口诀抄在布上:“辨土先,调犁后,积肥足,耕得透。”
公孙矩特别关注修渠的事。他让秦国汉子沿着田垄挖排水沟,沟深五寸,沟宽三寸:“秋耕后雨水多,得把水排出去,不然土会涝。”他还让人在沟边插了竹牌,牌上写着“沟深五寸,勿填勿堵”,免得有人误填了沟。
阿柴在田埂边种了排艾草,这是他从山里学的土办法:“艾草能驱虫,还能当应急肥,一举两得。”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耕筹牌”,竹片刻着“东头黑土、西头黄土、南头褐土”,挂在地块旁:“按牌耕,不会错。”小石头也想要耕筹牌,公孙矩便给他做了个迷你版,牌上还画了个小犁,引得小石头爱不释手。
五、耕筹宴上的新期盼
筹备完,杂院摆起“耕筹宴”。桌上的菜都带着土味:粟米糕、麦糠饼、艾草蛋,连汤都是槐叶煮的。王二愣子端起陶碗:“今年耕筹做得细,明年春播准能顺!”刘婶给大伙分麦糠饼:“这饼里加了碎麦糠,吃着香还顶饿,秋耕时就能多干活。”
公孙矩把《秋耕九要》竹简传给众人传阅:“赵无恤说‘秋耕是春播的根,根扎得深,苗才能长得壮’。”他给每人发了块竹牌,上面刻着各自负责的耕筹任务:“秋耕时按牌做,别乱了章法。”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小犁模型。“俺明年要学耕地!”他举着小犁给大伙看,犁头上还刻着个小土块。小黄狗叼来块粟米糕,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盼着秋耕。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耕筹纹”上,泛起温润的光。
六、岁月沉淀的耕筹道
处暑后的第十天,秋耕筹备全妥了。耕具检修得亮闪闪,肥料分装得齐整整,排水沟挖得顺顺的,土样分类得清清爽爽。列国农夫扛着工具往家走,田埂上的艾草已冒出新绿,风一吹,香味飘得老远。
“再过三日就秋耕,先耕黑土地,再耕黄土地,最后耕褐土地。”王二愣子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耕得细,播得顺,明年再收满仓粮!”
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桑树上的“华夏”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育苗到收麦,从储粮到耕筹,农耕的智慧就像这层层纹路,刻进木头里,也刻进人心间。他望着田垄上的耕筹牌,忽然明白:所谓秋收冬藏、春种夏耘,从来不是孤立的事,而是一环扣一环的传承,就像赵氏的古籍,一代传一代,从未断过。
风吹过田埂,麦茬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盼着犁铧的到来。有人说这是土地在呼吸,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共同书写的农耕史诗,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秋耕的细致,就是春播的底气,就是来年的丰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洗白我是专业的[快穿] 论绿茶攻是如何上位的? 恶毒美人又被教训了 硝烟淬骨劫红颜,涅盘真火铸圣巅 京阙雪 孤掌 苏家风云录:四杰逆天行 重生71年带空间,嫁糙汉 死对头双双失忆后 秦宫绮梦:幼师穿越之皇后养成记 卿卿入我怀 ASI超级个体之宇宙心流 凤凰玦 古穿今之可爱小厨娘的腹黑影帝 天痕:玉佩中的时空囚徒 第七子,血字遗诏 穿成恶雌,五个兽夫跪求我别走 师尊不许我成亲 归瑕 缺爱小少爷的专属Da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