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后,刘成开始推行一系列仁政,让大汉的根基愈发稳固。
在农业上,他下令修复都江堰和郑国渠——这两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曾滋养了无数百姓,却因战乱年久失修。刘成派了最能干的工匠,带着改良的工具前往蜀地和关中,耗时半年,终于让都江堰重新水流充沛,郑国渠也恢复了灌溉能力。他结合现代人的农业知识,筛选出的优质种子,推广了“耐旱麦种”,在凉州、西域的绿洲上种植,让这些曾经的不毛之地,也能长出饱满的粮食。
成都平原的农夫们,再也不用怕旱涝灾害,每年的粮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三成;凉州的牧民们,开始学着耕种,绿洲上的麦田一望无际,再也不用为寒冬的粮草发愁;西域的百姓们,第一次吃到自己种的麦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吏治上,刘成废除了“世袭罔替”的旧制,推行“荐举贤才”的制度——无论出身寒门还是士族,只要有才能、有品德,都能被推荐为官。他还设立了“御史台”,专门弹劾贪官污吏,一旦查实,严惩不贷。
曾经欺压百姓的益州士族,如今再也不敢肆意兼并土地;寒门出身的学子,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不少人被推荐到地方为官,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朝堂上的官员们,再也不敢懈怠,个个兢兢业业,生怕被御史弹劾。
在文化上,刘成在全国设立了“乡学”,从洛阳太学挑选优秀的儒生,派往各州郡授课。他还让人编写了《简易汉字课本》,用最简单的笔画、最通俗的例句,教百姓们认字。
南中的蛮族孩子,第一次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大汉”二字;凉州的羌人少年,能流利地背诵《论语》中的句子;西域的商队,学会了用汉字写账本,再也不用担心记账出错。文化的融合,让各民族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小,大家都以“大汉子民”为荣。
在外交上,刘成派高顺出使西域,与乌孙、龟兹、于阗等国签订了《大汉西域盟约》——大汉允许西域各国保留自己的王庭,西域各国则向大汉称臣,每年缴纳少量贡品;大汉开通商道,允许西域商队在中原经商,免征三年关税;西域各国若遇外敌入侵,大汉会出兵相助。
西域的商道重新繁荣起来,驼铃声从西域一直传到洛阳,商队带来的葡萄、苜蓿、宝马,丰富了中原的物产;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也成了西域各国最受欢迎的商品。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让大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周边的小国纷纷遣使来朝,请求归附。
一年后,刘成巡视全国。在益州,他看到农夫们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乡学里读书,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在荆州,他看到港口里停满了船只,商人们忙着装卸货物,一片繁忙景象;在凉州,他看到羌人和汉人一起耕种,戈壁变成了绿洲,牧民们的帐篷旁,种满了庄稼;在西域,他看到大汉的旗帜飘扬在龟兹国的王庭上,西域国王对他恭敬有加,百姓们夹道欢迎。
回到洛阳后,刘成坐在南宫的书房里,翻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折:“益州粮产比去年增加三成”“荆州商税翻倍”“凉州各民族和睦相处”“西域各国遣使朝贡”。他笑着将奏折递给费祎:“子玮,你看,这就是我想要的大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饥饿、没有隔阂的大汉。”
费祎躬身道:“主公仁政,天下归心,这是汉室之福,也是百姓之福。如今的大汉,比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时还要繁荣昌盛。”
刘成摇了摇头,走到窗前,看着庭院里的桃树。这棵树是他刚穿越到涿县时栽的,如今已枝繁叶茂,每年春天都会开满桃花。他想起穿越前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为了生活奔波,从未想过自己能改变一段历史,能让一个濒临灭亡的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只是不知道,现代的爸妈还好吗?”刘成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思念,“他们会不会以为我失踪了?会不会每天都在找我?”
乡愁像一杯淡淡的茶,在他心中蔓延开来。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去,这里有他的兄弟,有他的百姓,有他用一生守护的大汉江山。他会用自己的余生,让大汉更加繁荣,让百姓更加幸福,这样才能对得起穿越而来的机会,对得起那些信任他的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法老的宠妃2 硅谷晨昏线 重生为康熙的小青梅躺平一生(清穿) 在电竞文里又封神了 七零咸鱼继母的养娃日常 法老的宠妃1 合欢宗第一纯情 法老的宠妃3终结篇 太子的外室美人 穿越之我家有男媳 社恐雄虫被强制匹配后[虫族] 造反大师 嫁给一个老皇帝 开局开出蛊罐,叮,开出无线寿命 11处特工皇妃(特工皇妃楚乔传)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教祖杰在线求助,挚友变成咒灵玉了怎么办? 万人迷[快穿] 她谋 末世捡到前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