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李青织坊,机器声与织梭声交织成一片热闹的乐章。西洋的纺织机经过工匠们的改良,装上了中原的提花装置,正织着一匹“中西合璧锦”——底色是西洋的靛蓝,上面用金线织着中原的龙凤和西洋的卷草纹,两种纹样缠绕交错,竟看不出丝毫生硬。
“这锦缎送到西洋王室,定能让他们惊艳!”李青抚摸着光滑的缎面,对前来视察的皇太孙说,“机器织得快,手工修得细,比纯机器或纯手工都强。”
皇太孙拿起一段布头,阳光透过丝线,在地上映出斑斓的光影。“这不是普通的锦缎,”他说,“是两种文明在说话。把它送到各国王室,告诉他们,不同的美,放在一起会更耀眼。”
果然,“中西合璧锦”很快成了各国王室的新宠。西洋国王用它做了加冕礼服,袍角绣着中原的海棠;南洋的苏丹妃则用它做了挂毯,上面织着海稻与椰树;连北疆的部落首领,都求购了一匹,说要给女儿做嫁妆,“让她的嫁衣,装下整个天下”。
沈清辞看着送来的锦缎样品,用它缝了个小小的荷包,给萧煜装旱烟。“你看这针脚,”她笑着说,“机器织的底,手工绣的花,就像你我,一个当年舞刀弄枪,一个当年拈针绣花,不也凑成了一辈子?”
萧煜抽着烟,看着荷包上的龙凤与卷草纹,嘴角噙着笑:“是这个理。硬的软的,刚的柔的,凑在一起才安稳。”
江南的“重洋醉”葡萄酒,此时已香漫整条“海陆共生商道”。商队的骆驼背上,除了棉布和鱼露,又多了几坛葡萄酒,坛口封着“万国锦”布,老远就能闻到果香。
“这酒后劲足,还带着甜,”西域的驼夫喝了一口,咂着嘴说,“比我们的马奶酒多了些温柔,适合送给中原的朋友。”
海船上的水手们也爱喝,说“喝了这酒,在海上想家时,就像尝到了江南的稻花香”。酒坊的掌柜趁机推出了“商道酒礼”——一坛葡萄酒配一袋海稻米,寓意“酒香伴着稻香,一路平安到家”,成了商人们走亲访友的首选。
皇太孙去酒坊视察时,正赶上新酒出窖。他舀了一勺尝尝,果香里混着稻穗的清甜,果然比单纯的葡萄酒多了几分烟火气。“这酒里有故事,”他说,“有西洋的葡萄,有中原的稻,还有酿酒师傅的心意。”
掌柜笑着点头:“我们打算再试试,用西域的葡萄干酿酒,说不定能酿出‘四海香’。”
西洋的留学生们在中原学得很认真。他们跟着老农学种海稻,皮肤晒得黝黑,却能说出“秸秆还田”的门道;跟着织工学织布,手指被扎出了血,却能织出像样的“万国锦”;甚至学会了用通语唱中原的农歌,唱到“共生”二字时,格外响亮。
皇太孙常去同源堂看他们,发现这些西洋学子不仅学技艺,还学走亲访友的规矩——端午节给先生送粽子,中秋节给邻居送月饼,连说话都带上了中原的温和。
“你们回去后,要做的不只是传技艺,”他对学子们说,“要告诉西洋人,中原的土地上,不仅有好东西,还有好人情。”
留学生们点头记下,其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少年,还拿出自己绣的荷包——上面用中原的丝线,绣着西洋的帆船和中原的海船,并排航行在同一片海上。“我要把它带回西洋,挂在我家的墙上。”
入秋时,西洋国王派来使团,带来了他们用“中西合璧锦”做的国书,邀请皇太孙再次访西洋,共商“万国共生”之事。国书的末尾,还附了一张西洋面包房的新菜单,上面有“共生馍”和“鱼露面包”,说“这些新味道,让西洋人每天都想起大胤”。
皇太孙看着菜单,忽然觉得,天下的故事,从来不是写在国书里的,是写在锦缎上,酿在酒里,揉在面包里,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子里的。
他让人备了一份回礼:一箱新收获的海稻米,一匹刚织好的“苜蓿锦”,还有一本《天下风味谱》的西洋译本。“告诉国王,”他对使者说,“等明年葡萄成熟时,我带着新酿的‘四海香’,去西洋与他共饮。”
使者走后,皇太孙站在同源堂的石碑前,看着夕阳给“共生”二字镀上金边。远处的“共生钟”敲响了,钟声穿过桑棉田,穿过商道,穿过重洋,像在呼唤着更多的相遇与交融。
萧煜和沈清辞坐在廊下,看着孙子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忽然觉得,这孩子已经长成了一片海,能容纳不同的河流,不同的风浪,却始终保持着温柔的底色。
喜欢朱墙玉碎:重生为后请大家收藏:()朱墙玉碎:重生为后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被迫和死对头上婚综后 东京房东生活 觊觎哥哥朋友 为我心动[无限] 为我心动[快穿] 坏齿 离婚六年后,他看不见了 [破镜重圆] 在无限游戏拯救死对头 成为万人迷的老实人丈夫 缄默者 不可以叫妈妈哦[娱乐圈] 文薰的民国日常 女A的品格[娱乐圈] 她照亮我[破镜重圆] 纵你娇矜 半衰期 太子今天变前夫了吗 九霄战龙诀 我家恶毒女配绝不是黑莲花! 乙女向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