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皮影戏,以前你们的爸爸妈妈都爱看。”张奶奶笑着说,手里的皮影随着调子动得更欢了。一个叫小石头的男孩说:“奶奶,我想学!这个皮影会动,太好玩了!”
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点头:“我们也学!我们要让皮影在戏台上唱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奶奶的眼睛亮了,点了点头:“好!奶奶教你们!”
接下来的几天,柳若雪和沈清薇忙着组织村民修戏台——他们找来村里的木工,按照光影里的样子,补好了塌掉的一角,重新给戏台刷了漆,画了彩绘;又在戏台前的空地铺了石板,摆上了新的小板凳。苏瑶用仙力完善“记忆光影”,不仅有戏台的样子,还有以前村民听戏的场景,光影里的孩子们在戏台前跑着玩,老人们坐在板凳上听戏,脸上满是笑容。
张奶奶每天都在戏台上教孩子们皮影戏。她教孩子们怎么拿皮影、怎么让皮影动起来,怎么哼调子。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小石头学得最快,他手里的皮影动得灵活,哼的调子也有模有样。张奶奶还把家里的老皮影找了出来,有牛郎、织女,有孙悟空、猪八戒,孩子们看着这些老皮影,都很新奇。
苏瑶还帮村里办了“窑洞记忆展”——在村里的老窑洞里,摆着村民捐的老物件:旧纺车、老油灯、渔家的旧渔网,还有一些老照片,照片上是以前村里唱戏、过节的热闹场景。沈清薇请来了县里的文化志愿者,帮着给老物件写介绍,给游客讲解村里的历史。
一周后,戏台修好了,“窑洞记忆展”也开馆了。开馆那天,村里的老人都来捧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不少。张奶奶带着孩子们在戏台上演皮影戏《牛郎织女》,孩子们手里的皮影在幕布上动着,张奶奶哼着调子,台下的村民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响起掌声。
小石头演完皮影戏,跑到台下,拉着妈妈的手:“妈妈,皮影戏好不好看?我以后要当皮影戏艺人,让更多人看我们村的戏!”
小石头的妈妈笑着点头:“好看!比手机里的动画片还好看!以后妈妈常带你来听戏。”
张奶奶站在戏台上,看着热闹的场景,眼里泛起泪光。她走到柳若雪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小的皮影——是一个拿着锄头的农民,做工精致。“姑娘,谢谢你。以前我总担心皮影戏会失传,现在有了这些孩子,我放心了。这皮影送给你,是我亲手做的,留个纪念。”
柳若雪接过皮影,指尖碰着上面的花纹,心里暖暖的——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二个古村记忆案例,也是黄土窑洞村传统重燃的开始。
三、沿海渔村:锈迹的渔船,重唱的号子
负责“沿海渔村”组的吴莲、苏晴和叶婉清,在东部的沿海边找到了第三个目标——望海村。望海村靠在礁石旁,渔船停在岸边,船身锈迹斑斑,渔家的老渔网挂在墙上,网眼被海风蚀得有些松散,村里的老渔民李爷爷坐在礁石上,嘴里哼着模糊的调子,手里摩挲着一个旧罗盘。
“这是‘渔歌号子’,以前出海打鱼,渔民们都要唱。”李爷爷看到吴莲他们,笑着说,“一唱号子,大家就有劲儿了,渔网也拉得动了。可现在,年轻人都用机器打鱼,不用拉渔网了,号子也没人会唱了。我这嗓子也不行了,哼不全了。”
苏晴看着岸边的渔船,船头上刻着“望海一号”的字样,虽然锈了,却依然清晰。“李爷爷,您以前就是驾着这艘船出海吗?这船看起来真威风!”
李爷爷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自豪:“是啊!这船是我爹造的,陪我出海打了几十年鱼。以前每次出海,村里的渔民都跟着我,唱着号子,撒网、拉网,一天能打不少鱼。可现在,这船老了,我也老了,没人再驾着它出海了。”
叶婉清悄悄在渔船和李爷爷身边注入了一道仙力。很快,锈迹斑斑的渔船泛起淡淡的褐色光,光慢慢褪去了船身的锈迹,渔船恢复了当年的样子——船身崭新,渔网整齐地挂在船上,船头的“望海一号”闪着光;李爷爷身边的海面上,浮现出一群虚拟的渔民,他们拉着渔网,唱着“渔歌号子”,调子豪迈,和李爷爷哼的一模一样。
“这、这是……”李爷爷瞪大了眼睛,站起来走到渔船旁,伸手摸了摸船身的光影,“是我的‘望海一号’!是我们以前出海的样子!”
“李爷爷,这是渔船和渔歌号子的‘记忆光影’,它们在说,想让您的号子再唱起来,想让望海村的捕鱼故事传下去。”吴莲笑着说,“我们帮您把渔船修一下,做成‘渔船记忆馆’,再教村里的年轻人唱渔歌号子,让他们知道望海村的捕鱼历史,好不好?”
村里的年轻人阿海刚从外地打工回来,听到这话,走了过来:“李爷爷,我想学!我小时候总听您唱号子,觉得特别威风。现在我回来养鱼,要是能把渔歌号子传下去,也是件好事!”
其他几个年轻人也围了过来,纷纷说要学渔歌号子。李爷爷的眼睛亮了,点了点头:“好!我教你们!让望海村的号子,一直唱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吴莲和苏晴忙着组织村民修渔船——他们找来船厂的师傅,把“望海一号”的船身除锈、上漆,修复了破损的地方,在船上摆上了老渔网、旧罗盘、捕鱼的老工具,做成了“渔船记忆馆”。吴磊用仙力完善“记忆光影”,不仅有渔船的样子,还有以前渔民出海捕鱼的场景,光影里的渔民唱着号子,拉着渔网,海面上的鱼群跃出水面,热闹非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爷爷每天都在渔船旁教年轻人唱渔歌号子。他教他们号子的调子、歌词,教他们拉渔网时怎么配合号子用力。阿海学得最快,他的嗓门大,唱号子特别有劲儿。李爷爷还把自己的旧罗盘送给了阿海:“这罗盘陪我出海几十年,从来没迷过路。现在送给你,希望你能带着望海村的故事,一直走下去。”
一周后,“渔船记忆馆”开馆了。开馆那天,村里的渔民都来捧场,游客也来了不少。李爷爷带着年轻人在渔船旁唱渔歌号子,调子豪迈,回荡在海边。阿海驾着自己的新渔船,在海面上跟着号子的节奏撒网,虽然用的是机器,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仪式感。
游客们围着渔船,听李爷爷讲以前的捕鱼故事,看着光影里的出海场景,都很感兴趣。一位游客说:“原来捕鱼还有这么多讲究,渔歌号子真好听,这是望海村的特色,一定要传下去!”
李爷爷站在渔船旁,看着热闹的场景,脸上满是欣慰。他走到吴莲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小的贝壳哨子:“这是我小时候用贝壳做的,吹起来像渔歌号子的调子。谢谢你,姑娘,让望海村的故事,又有人听了。”
吴莲接过贝壳哨子,放在嘴边吹了吹,调子清脆,像海浪的声音——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三个古村记忆案例,也是沿海渔村根脉重续的开始。
四、寻根的“路”:古村的密码,乡愁的归处
当九人分别解决了三类古村记忆场景的第一个案例后,他们回到了九忆居。石桌上的凡尘镜,正播放着三个案例的后续画面:云栖村的古槐记忆广场上,林溪的文创店摆满了插画产品,年轻人在虚拟槐树下系红绸带,老人们讲着村里的故事;窑上村的戏台上,张奶奶带着孩子们演皮影戏,台下坐满了村民,“窑洞记忆展”里的老物件前围满了游客;望海村的“渔船记忆馆”前,李爷爷带着年轻人唱渔歌号子,阿海驾着渔船在海面上撒网,贝壳哨子的调子飘在海边。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温度:
【恭喜宿主们!成功解决“古村文化记忆断层”类问题3起(山地古村、黄土窑洞村、沿海渔村各1起)!剩余6起案例,需继续完成“遗迹唤醒”“记忆传承”“乡愁落地”目标,方可开启“古村寻根仙纹”。】
叶尘看着镜中的画面,拿起石桌上的仙力指南,在“古村文化记忆断层”那一页,轻轻写下“古村藏密码,乡愁有归处”。苏瑶端来一杯用古村槐花粉泡的茶,递给他:“以前总觉得乡愁是模糊的,不知道它在哪儿,现在才知道,乡愁就在古村的老槐树上,在戏台的皮影里,在渔船的号子里。只要古村的故事还在,乡愁就有地方可去。”
柳若雪靠在竹篱上,看着窗外的细雨,轻声说:“是啊,古村是根,是我们从哪儿来的证明。林溪找到了太爷爷的故乡,云栖村的年轻人回来了,窑上村的皮影戏传下去了,望海村的号子又唱起来了——这就是寻根的意义,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带着古村的记忆,走向未来。”
院角的竹椅上,林溪留下的老照片被风吹得轻轻晃动,照片里的古村,和镜中重新热闹的云栖村慢慢重合。他们相信每一座沉睡的古村都能重新“说话”,每一个漂泊的人都能找到乡愁的归处,让古村的岁月,永远延续下去。
喜欢带着八位嫂嫂流放请大家收藏:()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贝丽 太子妃今天揍人了吗 惨死后宅,重生归来夫人她杀疯了 我在曼哈顿开饭馆[美食] 七零大院来了个美娇媚 我妈是大佬[快穿] 被迫与前任成婚 不要在幻影旅团认错哥哥 我中情蛊后 天生演员[娱乐圈] 妹妹死后的第七年 卧底,但是大佬情人 我的爸爸是琴酒 我夫郎是娇纵美人花 十里街小客栈 多谢款待[快穿] 驯服恶犬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原神]纳塔魔神不想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