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深空拓荒者”将触角伸向10光年之外。
依赖沿途布设的量子中继器构建的网络,其弊端开始逐渐显现。
“两个相邻中继器之间,信息传递确实是瞬时的,几乎零延迟。”
沈渊调出通讯延迟数据图表。
图表清晰地显示着随着距离增加、中继节点增多。
延迟曲线开始呈现缓慢但明确的上升趋势。
“10光年内,延迟控制在50毫秒内,尚可接受,对战术指令影响微乎其微。”
他的手指点向代表20光年边缘的一个数据点。
“但到了这里,中继器数量几何级增长。
路径优化复杂度飙升,延迟已攀升至接近200毫秒。”
沈渊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200毫秒,在星际战场上,足以决定一支舰队的存亡,一次关键拦截的成败!
更遑论未来向50光年、100光年乃至更深处探索?”
他凝视着光屏上那些代表纠缠粒子对的抽象模型,仿佛要将它们看穿。
“问题在于中继器的‘解码-再编码-传递’过程。
虽然基于量子逻辑,但仍需经典计算参与。
每一次中继,都需要对纠缠态进行测量、解读、再生成新的纠缠对并定向发射。
这个过程本身虽然极快,但叠加起来,就像接力赛。
接棒的次数越多,累积的‘操作时间’就越长,延时也就越明显。
距离越远,需要的中继节点越多,这道‘墙’就越厚。”
他关闭数据图表,重新打开那份复杂的空间拓扑模型。
“必须优化中继器的信息处理核心,扩大连接范围,甚至……
探索直接跨越中继器层级,实现更深层纠缠态操控的可能性?
或者寻找一种更高效的量子信息编译方式,减少经典计算的负担?”
沈渊深吸一口气。
将关于“惩戒”舰队狼狈逃离的画面彻底从脑海中驱散。
苏瑶的胜利是战术层面的成功。
而他面对的,是支撑基地未来走向更广阔星海的基石问题。
“星海,暂停其他非核心算力调用。
集中资源,重新建模量子纠缠态在长程多中继网络下的信息流动力学。
我要所有‘深空拓荒者’传回的通讯延时日志,精确到每一次中继的耗时。
另外,调阅比邻星数据库中所有与量子信息传输相关的理论。
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许有启发。”
“指令已确认。算力集中,数据调取中。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一勾手他就上了 卡萨大陆种地日常 直男在bl恋综成万人迷 特级靠弹幕剧透养崽 天知道,我是文和?![三国] 未婚妻成为长嫂后 [崩铁]翁法罗斯RPG 女首富[八零] 放手后,黑月光为我发了疯 女配她亲戚有点多 参加前男友葬礼那一天 离婚后回家种地 千亿未婚妻空降冰帝之后 穿越大夏三十年 谪龙说 九零致富日常 这是什么契约 佳偶天成 就说别让AI振兴酒厂!! 大汉翁主的悠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