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海风带着特有的咸腥与粗粝,吹拂着广袤的盐田。时值盛夏,烈日灼烤着大地,盐田里,赤膊的灶户们如同古铜色的雕塑,正挥汗如雨。他们用简陋的木耙,将卤池中结晶的盐粒推拢,堆成一座座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目光芒的小丘。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盐味,混合着汗水与海藻的气息。
管仲与周鸣,在一众属吏和盐官的簇拥下,站在一处地势稍高的土丘上,俯瞰着这片齐国财富的源泉。管仲身着便于行动的葛麻深衣,目光如鹰隼般扫过盐田、灶房、堆盐场以及远处停泊的简陋运盐船,眉头微锁。
“盐,乃百味之王,民之筋骨,国之血脉!”管仲的声音在海风中显得格外沉凝,“‘官山海’之策,收盐铁之利于国,利出一孔,方能富国强兵,支撑霸业。然,”他指向盐田,“灶户疲敝,产盐丰歉不定;”又指向远处的道路,“私枭横行,侵夺国利;”最后指向临淄方向,“市贾奸猾,囤积居奇,盐价腾踊,民有怨声!‘官山海’之策,若不能精细如发,则利未得尽收,怨已先积于下!鸣,汝观此地之势,可有‘数’以解之?”
周鸣的目光,没有停留在壮观的盐堆上,而是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个环节:灶户劳作的节奏与效率,卤水引入盐田的沟渠深浅与流量,结晶的速度,收盐、堆垛、装袋的流程,以及通往不同方向的道路状况。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眼前的一切转化为变量和参数。
“仲父,盐铁之利,首在产、运、销、禁四字。四者环环相扣,需以‘数’贯穿,寻其最优之解。”周鸣的声音平静,却带着洞悉本质的穿透力。“请盐官详述:此大盐场,月产盐几何?灶户几何?耗薪几何?卤水汲自何处,汲量几何?不同时节,日晒强弱,结晶快慢,产盐量浮动几成?”
那盐官是个黝黑精瘦的老吏,闻言立刻躬身,如数家珍:“回禀太卜,此场乃北海最大,有卤池百二十口,壮灶户三百人,妇孺帮佣五百。月产上等海盐约五千石。薪柴取自后方山林,月耗巨木千车。卤水引自近海掘井,日汲百车。盛夏日烈,结晶快,月产可增一成半;春冬阴寒潮湿,月产常减二成有余。若遇连雨或风暴,则颗粒无收亦常有之。”
周鸣点头,从随从手中接过算筹和一叠特制的薄木牍(代替纸张记录),迅速演算起来。他一边算,一边问:“薪柴采伐、运输至灶房,平均每车耗时几何?灶户劳作,自晨至暮,人均收盐几何?装袋、称重、登记入库,又需人力几何?盐堆在此,运往临淄、西境、南鄙,陆路、水路各需几日?损耗几成?运力(车船)几何?”
盐官和负责转运的小吏连忙补充着各种细节数据,周鸣手中的算筹在木牍上快速排列组合,勾勒出一个个简易却关键的模型:
1.生产模型:
输入:灶户数(300)、帮佣数(500)、卤水供应量(日百车)、日晒强度(季节系数)、薪柴供应效率(采运时间)。
过程:计算最优灶户分组与卤池分配(避免窝工),根据季节调整汲卤节奏和结晶池管理策略(线性规划雏形)。
输出:理论最大月产量(约5500石),不同季节预期产量及浮动范围(建立生产函数)。他立即发现薪柴供应是瓶颈,月耗千车巨木,采运压力极大,且破坏山林不可持续。
优化建议:“仲父,可令灶户轮班,分日夜两班汲卤、照料结晶,人歇池不歇,或可增一成产量。另,薪柴之耗,实为巨患。当择近海多风之地,试筑风车,或可引风力助汲卤、煎炼(若有需),以省人力薪柴,护我山林根本。”他将此条重点记下。
2.布局模型:
输入:齐国主要盐场(北海、东海数处)、铁矿点(数处)、主要消费区域(临淄、西部边境、南部前线、各都邑)位置图(舆图铺开)。
过程:计算从每个生产点到每个消费点的运输距离(陆路、水路)、运输成本(人力、畜力、损耗)、预估需求量。
输出:优化盐铁官仓和转运枢纽位置(如在济水、淄水交汇处设大型中转仓),制定不同产地供应不同区域的最优路径(最小化总运输成本)。周鸣用朱砂笔在舆图上圈出几个关键节点。“在此、此、此三处增建官仓,可省转运损耗两成,缩短运时五日。”
管仲看着舆图上新增的朱砂标记和旁边密密麻麻的算筹演算结果,眼中异彩连连。这已不是模糊的建议,而是精确到仓廪位置、节省损耗百分比的优化方案!
离开盐场,一行人又马不停蹄赶往内陆一处大型冶铁工坊。还未靠近,便感受到灼热的气浪和震耳的叮当声。巨大的土高炉喷吐着黑烟与火星,赤膊的工匠们如同在火焰地狱中劳作,将烧红的铁块反复锻打。铁矿石、木炭堆积如山。
工坊大匠是个浑身肌肉虬结、声如洪钟的壮汉,名叫赤。管仲同样询问了产量(铁锭、兵器、农具)、工匠人数、矿石来源、炭耗、良品率等数据。周鸣再次沉浸于数据的海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良品率优化:周鸣发现不同高炉因建造细微差异、鼓风强度、矿石品位、工匠技艺熟练度不同,产出铁锭的质量和良品率波动很大。他要求详细记录每个高炉、每批矿石、每个工匠班组的产出数据(建立原始的生产日志)。“赤匠,此后每出一炉,需记录:用何种矿石?自何矿坑?炭几何?鼓风时辰几何?何人主理?出铁几何?其中成器可用者几何?废料几何?”他试图通过数据积累,找出影响良品率的关键因素(相关性分析雏形),并建议对高炉结构进行标准化改进(几何应用),对鼓风技术进行优化试验(寻找最优鼓风强度与时长)。
资源分配:根据管仲的战略需求(霸业需强兵,强兵需利器),周鸣建立模型,计算有限的铁料、工匠人力在兵器(戈、矛、剑、甲)、农具(耒、耜、锄)、工具(斧、凿)之间的最优分配比例,确保军事优先的前提下,不影响农耕和民生基本需求(带约束的资源分配优化)。他精确算出:“当前铁力,七分用于军器,二分用于农具,一分用于工具,可保强兵而不伤农本。”
数日后,临淄西市,齐国最大的官盐铁专卖肆。
市集喧嚣鼎沸,但专卖肆前秩序井然,却也排着长队。巨大的木牌上,用醒目的朱漆写着今日官盐、官铁器的价格。身着皂衣的市吏严密监视着交易。周鸣与管仲便服混杂在人群中,观察着交易细节和民众反应。
一个老农捧着辛苦换来的一小袋盐,掂量着,摇头叹气:“唉,又贵了些,这官盐……”
旁边一个商贾模样的人低声道:“知足吧,去岁私盐横行时,价更高且难辨真假!如今虽贵些,好歹分量足,是正经盐。”
管仲低声问周鸣:“专卖之利,在于独占。然价高则民怨,易生私贩;价低则国利薄。此两难之局,如何以‘数’破之?”
周鸣早已准备多时。他随管仲回到府邸,屏退左右,在巨大的案几上铺开数卷简牍,上面是他连日来收集、整理、分析的海量数据:
历史交易记录:过去数年,不同季节、丰歉年景下,临淄及几个主要城邑的盐、铁器价格波动。
区域需求差异:边境驻军集中地盐铁需求量大且稳定;农耕区对铁制农具需求有季节性高峰(春耕、秋收前);富庶城邑对精细铁器(如好剑)有额外需求。
走私成本估算:基于抓获的私枭口供及情报,估算私盐从产地绕过关卡运至不同区域的成本(贿赂、运输、风险折价)。
民众购买力评估:不同阶层(士、农、工、商)对盐铁的价格敏感程度(原始的需求价格弹性概念)。
“仲父,专卖之利欲达极盛,非一味抬价,而在于‘分区定价,动态调衡,使民可受而私枭无利可图’。”周鸣指着简牍上的图表和数据,开始了他的推演:
1.基础定价模型:
成本核算:盐铁生产(含人力、物料、运输)+专卖机构运营成本+合理利润(维持再生产及国家抽取)。
需求弹性:盐乃生存必需,需求弹性极低(价涨,需求降幅小);普通铁制农具需求弹性中等;奢侈品铁器(如精剑)需求弹性较高。
走私门槛:官盐定价必须低于“私盐成本+私枭预期利润+风险溢价”。周鸣通过数据计算出一个临界值。“官盐价若低于此值,”他指向算筹排列出的一个数字,“则私枭贩运无利,甚或亏本,其行自绝!”
民生承受:官盐基础定价,需确保最底层农夫,以其正常年景收入,能换取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盐量(建立最低保障线)。
2.分区与浮动策略:
分区定价:“临淄富庶,盐价可定于此。”他指一个稍高的数字。“西部边境,驻军云集,路途遥远,运输损耗大,然为稳军心、防私枭自境外渗入,盐价当略低于临淄,铁器价可持平或略低。”又指一个稍低的数字。“南部近楚,为防楚盐倾销扰市,盐价需再压低半分,挤压楚盐利润空间,使其无隙可乘!”(价格歧视策略)。
季节浮动:“丰年谷贱,民有余财,盐价可微涨半分,增国库之入;歉年或青黄不接时,盐价当稳或微降,铁制农具价更需平抑,以示国恩,安民心。”周鸣根据历史粮价波动与盐需求的关系,制定出浮动系数。
特殊调控:“遇大战或大灾,可于特定区域、特定时限内,设‘平准盐价’,由国家补贴,强压市价,杜绝奸商囤积居奇!”(反周期调控)。
3.反走私监控模型:
成本分析:周鸣详细拆解走私链条各环节成本(收购、运输、仓储、分销、贿赂、风险),找出最薄弱(成本最高或风险最大)的节点——通常是跨越重要关隘或长距离陆路运输。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催眠了杏酱成为了杏的爸爸和杏天天做爱的幸福生活 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 娱乐:离婚天仙,杨蜜带娃找上门 与爆乳肥臀痴女母牛卑女妹妹的淫乱生活! 末眼保洁 我与两年未见的傲娇表妹甜甜性爱寒假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电车之狼(黄油改编) 打火机 人渣的本愿——仪式之茧 开局休夫嫌我穷我赘新夫你哭什么 基沃托斯的美味学生 松田警官绝赞救世中 女男爵调教日记,弟弟的专属玩物 椰汁城 港区风流记 我的青春恋爱绝不可能扭曲且胃酸 你是魔法师,求你好好用魔杖 星河之梦 春意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