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北境冰原:寒冰法则下的万里冰封扩张
一、地理形态与扩张成因
巫妖休战第三年,北境冰原已从原巫地北缘的“寒雾带”向外扩张三万里,形成横亘东西、纵贯南北的“极寒疆域”。其东端抵东海冰湾,西端接西境魔渊边缘,北端延伸至“永夜冰原”(此前为洪荒未知区域,因冰原扩张才显露轮廓),南端则压至原北境巫寨“霜风堡”以南千里处——昔日霜风堡外的“青草地”,如今已被三尺厚冰覆盖,唯有堡内巫祝以巫力布下的“炎纹阵”,能护住半里见方的无冰区域。
冰原扩张的核心驱动力,源于玄冥祖巫的寒冰法则外溢。自巫妖首战中玄冥被东皇钟余波震伤本源后,其疗伤时无意识散逸的寒冰之力,如蛛网般渗入北境地层:原北境地底潜藏的“先天水脉”受法则牵引,从液态转为固态冰脉,向上隆起形成“冰脊”;地表水汽遇寒急速凝结,日均降雪量达丈余,累积的积雪在玄冥法则加持下,化为坚不可摧的“玄冰层”——普通巫兵的巫刃劈砍其上,仅能留下浅痕,需祖巫级别的全力一击才能破冰。
此外,妖庭与巫族的战事也间接加剧了冰原扩张。帝俊曾三度命“太阳真火军”北上伐巫,十万妖兵携太阳真火掠过北境时,冷热气流剧烈碰撞:真火灼烧过的土地温度骤升,随后被玄冥的寒冰法则急速冷却,形成“冰裂带”(地表布满纵横交错的冰缝,深达数十丈);而真火未能完全消融的冰层,在冷热交替中密度倍增,成为冰原的“硬核区域”,连太一的东皇钟余波都难以撼动。
更关键的是不周山灵脉的变动。自句芒祖巫遭鲲鹏偷袭后,不周山向东输往巫地的木属性灵脉减弱三成,北境失去木灵制衡,水属性灵气彻底失控,与玄冥的寒冰法则共振,使得冰原边缘以每日十里的速度向外蔓延——巫地长老“霜牙”在《北境变迁录》中记载:“庚辰年秋,吾晨起巡寨,见昨日还能踏足的‘枯木坡’,已被冰棱覆盖,坡上百年枯树皆成冰雕,指尖触之即碎。”
二、冰原生态系统:耐寒生灵与冰系物产
扩张后的北境冰原,并非死寂的冰封之地,而是孕育了独特的“极寒生态链”。地表层以“雪绒苔”为基础植被,这种呈白色绒毛状的苔藓能在零下百摄氏度存活,靠吸收冰层下的微弱灵气生长,其根系深入冰缝后,会分泌“融冰液”(一种能轻微软化冰层的汁液),为下层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雪绒苔之上,分布着“冰魄草”——叶片呈半透明冰晶状,顶端凝结着黄豆大小的“冰魄珠”,含浓郁寒冰灵气,是玄冥祖巫疗伤的辅助药材,也是巫兵炼制“御寒丹”的核心原料。
动物方面,冰原上最常见的是“冰髓兽”:形似雪豹,通体雪白,皮毛厚达三寸,能抵御极寒;其体内有“冰髓”(呈淡蓝色的液态灵气),若将冰髓注入巫器,可使巫器附带“冰冻效果”。巫民多驯养冰髓兽作为坐骑,成年冰髓兽日行千里,在冰原上如履平地,且能感知百米内的冰缝,避免坠陷。此外还有“雪羽禽”:翼展丈余,羽毛呈六角形冰晶状,飞行时会洒落“冰雾”,既能遮蔽行踪,又能冻伤追击者;其蛋“雪羽蛋”外壳坚硬,煮熟后口感细腻,是北境巫民冬季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冰原深处的“冰棱峡谷”,是生态系统的特殊区域。峡谷两侧的冰壁高达千丈,冰壁内包裹着远古时期的“冰晶虫”(体长不足一寸,以冰脉灵气为食),这些虫子死后会化为“冰晶砂”,堆积在峡谷底部,形成“冰晶滩”——冰晶砂能增强寒冰法则的威力,巫祝常来此处布下“冰阵”,用于训练巫兵的抗寒能力。峡谷中段有“冰泉”,泉水从冰脉中渗出,水温恒定在零下十摄氏度,却不结冰,饮之能平复狂乱的灵力,玄冥曾在此处闭关三月,借助冰泉之力修复了三成本源损伤。
三、巫民生计与巫族防御布局
冰原扩张改变了北境巫民的生活方式。昔日巫民以狩猎、采集为生,如今则转向“冰耕”与“冰猎”结合的模式:在巫祝布下的“炎纹阵”内,种植“冰麦”(一种耐寒的谷物,生长期需巫力催生),每亩冰麦年产量约三百斤,虽低于南境谷物,却能在极寒环境中成熟;狩猎时,巫民组成“冰猎队”,每人配备“冰刃”(以玄冰铁打造)和“冰索”(以雪羽禽羽毛编织,遇敌可冻成冰锥),主要捕猎冰髓兽、雪羽禽,同时采集冰魄草、雪绒苔。
为应对妖庭可能的偷袭,巫族在冰原上构建了“三层防御网”:外层为“冰哨塔”,每隔百里设一座,塔高五十丈,由巫兵驻守,塔顶的“冰镜”(以冰晶砂打磨而成)可监测千里内的动静;中层为“冰棱阵”,在冰原开阔处布下数万根冰棱,冰棱内注入巫力,若有妖兵触碰,会引发“冰爆”,冻伤半径十丈内的敌人;内层为“霜风堡”等核心巫寨,寨墙以玄冰铁混合冰脉浇筑而成,厚达十丈,寨内设有“冰箭台”,可发射附带寒冰法则的“冰箭”,射程达百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玄冥冰窟”——位于冰原最北端的“永夜冰原”深处,是玄冥祖巫的疗伤之地。冰窟入口被“冰雾障”遮蔽,雾障内蕴含玄冥的本源法则,非巫族者靠近会被冻结元神;冰窟内有“冰髓池”,池底连接先天冰脉,池水温差极大(表面零下五十度,池底却有零上十度的冰髓),玄冥在此打坐时,可同时吸收冰脉的纯阴之力与冰髓的温和灵气,加速伤势恢复。冰窟四周还栖息着“冰灵”(由冰脉灵气凝聚而成的灵体),自动守护冰窟,若有外敌闯入,冰灵会化为冰矛攻击。
四、对巫妖局势的战略影响
北境冰原的扩张,对巫族而言是“天然屏障”:妖庭的太阳真火军在冰原上战力大减——真火遇寒后温度骤降,原本能焚烧巫兵肉身的真火,在冰原上仅能灼伤皮肤;妖兵的坐骑(如金乌、火麒麟)因不耐寒,在冰原上行动迟缓,反而成为巫兵的目标。巫妖休战期间,太一曾派三万真火军偷袭霜风堡,结果在冰棱阵中遭遇冰爆,损失过半,剩余妖兵被冰髓兽追击,仅千人生还,此战后妖庭再未敢轻易北上。
对玄冥祖巫而言,冰原是其“法则领域”:在冰原上,玄冥的寒冰法则能发挥十二成威力,曾有一次鲲鹏潜入冰原欲偷袭玄冥,结果被玄冥以冰法则冻结双翼,若不是鲲鹏借助妖师府的“遁影符”逃脱,险些被擒。此外,冰原上的冰魄草、冰髓等资源,为玄冥提供了持续的疗伤支持,使其在祖巫折损过半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巅峰战力的七成,成为巫族的“北境支柱”。
第二章南境:从焦土到绿野的生机复苏
一、复绿进程与核心成因
射日之战结束后,南境经历了“三年复绿”进程,从昔日的“焦土炼狱”恢复为“千里绿野”。战前,南境因十日同时巡天,地表温度高达百度,河流干涸、草木成灰,连地底三尺的土壤都呈焦黑色,巫民称之为“焚土”——踩在焚土上,鞋底会被烫穿,若没有巫力保护,暴露在空气中半个时辰便会脱水而亡。
复绿的起点是“雷泽河畔”(南境主要河流,战前已干涸)。射日之后,剩余的一日归位,按妖庭与巫族的协议“日行有度”,南境气温逐渐降至常温;同时,巫妖休战期间,南境迎来了“百日连雨”——这场雨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后土祖巫在悟“轮回道”时,无意识散逸的生机之力引发的:后土为探究“生灵轮回”,曾多次深入南境焦土,感受生灵残魂的悲戚,其本源中的土属性生机之力渗入焦土,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连绵细雨。
雨水滋润下,焦土逐渐软化,雷泽河的河床重新积水,从上游的“不周山余脉”到下游的“东海入海口”,雷泽河再次通航;河床两侧的焦土中,先是冒出“绿芽”(一种无名小草,生命力极强,是复绿的先锋植物),随后逐渐长出“青禾”(南境原生谷物,战前几乎灭绝)、“翠杨”(落叶乔木,适合在湿润土壤生长)。到第三年,南境复绿面积已达战前的八成,除“焚心岭”(昔日十日巡天的核心区域,土壤中残留大量太阳真火之力,仍呈焦黑色)外,其余区域均被绿色覆盖。
复绿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人族迁徙”。伏羲带领部分人族从东境迁至南境,带来了“谷种”(人族在东境培育的耐寒谷物)和“耕作技术”——人族擅长利用工具,他们制作“木犁”,以牛拉犁翻耕焦土,将谷种与草木灰混合播种(草木灰能中和土壤中的火气);同时,人族还在雷泽河畔修建“水车”,引河水灌溉农田,加速了复绿进程。巫族见状,也与人族达成合作:巫祝以“催生术”帮助谷物生长,人族则将耕作技术传授给巫民,双方共同开发南境。
二、复绿后的地理与生态细节
复绿后的南境,地理格局呈现“三河两原一岭”:“三河”即雷泽河、青溪、绿川(均为战后重新形成的河流),其中雷泽河最宽处达百丈,水深三丈,可通航巫舟;“两原”即青禾原、翠林原(青禾原以种植青禾为主,翠林原则长满翠杨、青柏等乔木);“一岭”即焚心岭(仍为焦土,岭上无草木,空气灼热,偶有“火灵”(太阳真火残留形成的灵体)出没)。
生态系统方面,南境成为洪荒生机最盛的区域之一。植物中,青禾是主要农作物,每亩年产量约五百斤,远超北境冰麦,成为巫族和人族的主要粮食;翠杨的木材质地坚硬,适合建造房屋和巫舟,巫民在翠林原边缘建立“伐木寨”,专门砍伐翠杨,供应南境各巫寨;还有“复苏花”(仅生长在焦土与绿野的交界处),花瓣呈淡粉色,能吸收土壤中的火气,将其转化为生机之力,若将复苏花磨成粉,敷在被真火灼伤的伤口上,能加速愈合。
动物方面,南境最常见的是“青角鹿”:体型高大,鹿角呈青色,以青禾为食,肉质鲜美,巫民和人族常狩猎青角鹿补充肉食;“绿羽鸟”:羽毛呈绿色,以复苏花的花蜜为食,鸣声清脆,其羽毛可编织成“绿羽衣”,轻便且透气,适合南境气候;“沼蛇”(生活在雷泽河畔的沼泽中):毒性较弱,蛇胆能炼“解毒丹”,巫民常捕捉沼蛇,取胆制药。此外,还有“灵龟”(生活在雷泽河深处),寿命长达千年,背上驮着“灵草”(能增强灵力的草药),巫民视灵龟为“祥瑞”,从不伤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生灵活动与资源利用
巫族在南境的活动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巫民在青禾原建立“青禾寨”“雷泽寨”等农业巫寨,每个巫寨配备十名巫祝,负责以催生术加速青禾生长——巫祝双手结印,口中念诵巫咒,青禾会在一日内从幼苗长至成熟,原本三个月的生长期缩短至一个月;巫兵则负责守护农田,驱赶破坏青禾的野兽,同时在雷泽河上捕鱼,补充蛋白质。
人族在南境的定居点主要集中在“伏羲村”(以伏羲命名,位于青禾原中部)。人族擅长制作工具,除了木犁、水车,还制作“渔网”(以麻线编织)、“陶罐”(用于储存粮食);人族还学会了“酿酒”,以青禾为原料,酿造“青禾酒”,酒精度低,口感清甜,巫民和人族都喜爱饮用。伏羲还在伏羲村设立“学堂”,教人族子弟认识草药、制作工具,同时也教巫民识字,促进人巫交流。
南境的资源利用呈现“多元化”:青禾除了作为粮食,还能制作“青禾纸”(将青禾纤维煮烂后捣成浆,铺在竹帘上晾干),用于记录巫咒和人族的耕作技术;翠杨木材除了建造房屋,还能打造“巫舟”(南境巫寨的主要交通工具,可载五十人,速度快于步行);复苏花除了疗伤,还能作为“祭品”,巫民和人族会在每年春季举行“复苏祭”,以复苏花祭祀天地,祈求丰收。
四、对巫妖局势的影响:巫族的“后勤基地”
南境复绿为巫族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战前,巫族因南境焦土,粮食短缺,不得不从北境调运冰麦,运输成本高且数量有限;战后,南境青禾的年产量达千万斤,不仅能满足南境巫民和人族的需求,还能向北境、西境的巫寨调运,解决了巫族的粮食危机。此外,南境的翠杨木材、复苏花等资源,也为巫族提供了武器、药材支持——巫兵的“木矛”(以翠杨木材打造)、“复苏膏”(以复苏花制作),均来自南境。
南境的人巫合作,也增强了巫族的势力。人族虽战力较弱,但擅长农业和手工业,能为巫族提供粮食、工具,让巫族能集中精力备战;同时,人族的“情报网络”(人族擅长行走各地,能收集妖庭的动向)也为巫族提供了帮助——曾有人族商贩在妖庭控制的“南天门”附近,听到妖兵谈论“太一炼混沌钟仿品”的消息,及时告知巫族,让巫族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对妖庭而言,南境复绿是“心腹之患”。南境原本是妖庭的“南下通道”,战前妖庭可从南境北上伐巫;战后,南境成为巫族的后勤基地,且人巫联手,防御严密——妖庭曾派五万妖兵偷袭青禾原,结果被巫兵和人族联手击退:巫兵以巫咒召唤“地刺”(从地下冒出的木刺),人族则以渔网困住妖兵的坐骑,最终妖兵损失两万,狼狈撤退。此后,妖庭将战略重心转向东境,对南境仅能采取“监视”态度。
第三章东境:地质变动催生的千岛海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火炕 我们的日常琐事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沉迷 诡诈师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天生禁区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诡盗之王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不朽:重生镇万界 一则故事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