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教化传习:人族文明的“薪火”绵延
黄河中游的“传习坪”上,几十名来自不同部落的孩童围坐在石墩旁,听白发老者讲述“辨五谷、识节气”的知识。老者手里拿着一束粟穗、一粒稻种,轻声说道:“这粟米喜旱,要种在高坡上;水稻喜水,得种在河边沼泽。春分播种,秋分收获,误了节气,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孩童们睁大眼睛,认真记着,时不时举手提问。来自长江边的孩童阿禾问道:“老爷爷,咱们长江边的水稻,能不能种到黄河边呀?”老者笑着摇头:“各地水土不同,就像咱们人族,黄河边的人习惯吃粟米,长江边的人喜欢吃米饭,得顺着水土来。但咱们可以把种水稻的法子教给黄河边的人,他们也能在河边低洼处种些,这样大家都能吃到更多粮食。”
传习坪的另一侧,几个部落的青壮正在学习“筑屋术”。来自马家部落的工匠手持木尺,在木板上划出线条:“盖木骨泥墙房,得先打牢地基,木柱要埋深三尺,泥墙要混着稻草,这样下雨才不会塌。”青壮们一边听,一边动手搭建简易木屋,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叫苦——他们知道,学会了筑屋术,就能帮自己的部落盖起更结实的房屋,让族人免受风雨侵袭。
这样的“传习坪”,如今在黄河、长江流域随处可见。来自鸿蒙宗的外门弟子会定期来传授知识,部落里的老者也会将祖辈积累的农耕、生存经验传给后辈。从辨识草药、治疗小病,到制定部落规矩、调解矛盾,再到记录部落大事的“绳结记事法”,人族的文明正通过这样的教化,一点点积累、绵延,成为支撑族群大兴的“精神骨架”。
六、万族相和:洪荒大地上的“新图景”
深秋的黄河渡口,一场热闹的“部落交易会”正在举行。来自黄河流域的部落带来了饱满的粟米、结实的农具,长江流域的部落则运来香甜的稻米、精致的陶器,甚至还有南方部落送来的珍稀草药、兽皮。
渡口边,李家部落的首领正和来自“青丘狐族”的使者交谈。狐族使者手持一卷兽皮地图,笑着说:“你们人族的粟米香甜,我们狐族愿意用西山的铁矿换。这地图上标着铁矿的位置,往后你们打造农具,就不用再愁没有好铁了。”首领接过地图,感激地说道:“多谢狐族相助!明年春天,我们会多送些粟米过去,还能教你们种些耐寒的谷物。”
不远处,几个“熊族”的壮汉正帮人族部落搬运粮食,他们力大无穷,一口就能扛起半袋粟米。人族孩童围着熊族壮汉,好奇地摸他们厚实的皮毛,熊族壮汉也不恼,还会从怀里掏出野果分给孩童。
这样的“万族相交”,在如今的洪荒大地上已不罕见。随着人族人口增多、部落壮大,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畏惧其他族群,反而凭借丰富的粮食、实用的器物,与周边的温和族群建立了友好关系。狐族提供铁矿,熊族帮忙劳作,鹿族分享草药,人族则以谷物、农具作为回报。
夕阳下,渡口的交易渐渐收尾,各族人满载而归。李家部落的首领望着远去的狐族、熊族使者,又看向身边成片的田地、热闹的部落,心中满是感慨:曾经,人族在洪荒中艰难求生;如今,靠着农耕、器物、教化,靠着与万族的友好相处,人族终于在黄河、长江流域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有活力的族群。
夜色渐深,黄河、长江的岸边,一座座部落的篝火接连亮起,映照着人们脸上的笑容,也映照着人族大兴的繁荣景象。从人口倍增到部落绵延,从器物革新到文明传习,再到与万族相和,人族正以自己的方式,在洪荒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盛世篇章”,而这篇章的每一笔,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七、灾厄应对:人族的“共守”智慧
入冬的第一场寒潮来得猝不及防,黄河下游的几个部落一夜之间被积雪压垮了十余间土屋。消息传到部落联盟时,李家部落首领当即召集各部首领议事,烛火在联盟议事的石屋内跳动,映着众人凝重的脸。
“我部落还有二十间空置的木骨泥墙房,可先接受灾族人过来住!”长江流域的阿蛮率先开口,她身后的部落长老补充道:“咱们还存了三成的干稻,可分一半给受灾部落,撑到开春没问题。”
马家部落首领也紧跟着起身:“我部落的铁匠铺能连夜赶制铁锹、木锯,明日一早就派人送过去,帮他们清理积雪、重建房屋。”其他部落首领也纷纷响应,有的提出派青壮帮忙修缮,有的表示愿意分享御寒的兽皮——不过半日,一份详尽的救灾方案便定了下来。
三日后,阿蛮带着部落的青壮和物资赶到受灾部落。只见原本破败的村落里,各族人正合力清理积雪:熊族壮汉用肩膀扛着断裂的木梁,人族青壮挥动铁锹铲雪,妇人们则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熬煮热粥,孩童们也懂事地捡拾枯枝生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蛮姐,你们可来了!”受灾部落的少年阿木跑过来,脸上冻得通红,却难掩感激,“昨日马家部落送来了铁锹,咱们已经清出了大半积雪,再过几日就能盖新屋了!”阿蛮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身后的粮车:“这是部落的干稻,够大家吃两个月,等开春了,咱们再帮你们开垦新田,把损失补回来!”
这场寒潮过后,部落联盟还专门制定了“灾厄共守”的规矩:各部落需预留两成粮食和三成房屋应对突发灾厄,每年秋收后还要集中训练应对雪灾、洪灾的技能。正是这份“共守”的智慧,让人族在洪荒的无常灾厄中,一次次守住了族群的根基,也让分散的部落愈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八、血脉联结:人族的“同源”认同
次年开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部落共同举办了一场“祭祖大典”。大典设在两河交汇的高台上,高台中央立着两根刻满绳结的木柱——左边木柱记录着黄河部落的迁徙脉络,右边则刻着长江部落的繁衍历程,而木柱顶端交汇的地方,刻着一个简单的“人”字。
各族人穿着整洁的麻布衣裳,手持粟穗、稻穗,依次走上高台,将谷物撒在木柱前的土坑里。伏羲的魂体受龙宇之托,悄然降临在高台上空,看着下方虔诚的人族,眼中满是欣慰——曾经分散求生的小族群,如今已形成了清晰的“人族”认同。
“咱们黄河部落的先祖,曾在昆仑山下躲过凶兽;长江部落的先祖,曾在沼泽边种下第一株水稻。”主持大典的长老声音洪亮,传遍整个高台,“可不管是黄河的粟,还是长江的稻,养的都是咱们人族的血脉!从今日起,咱们都是‘华夏’人族,要共守这片土地,共护咱们的族人!”
台下的人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周围的草木微微晃动。阿禾牵着来自长江部落的孩童阿水,将两人手中的粟穗和稻穗一起撒进土坑:“阿水,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我教你种粟米,你教我种水稻好不好?”阿水用力点头,两个孩童的笑脸,恰是人族血脉联结的最好缩影。
大典结束后,各部落还交换了族中孩童,让黄河的孩子去长江部落学种稻,长江的孩子去黄河部落学种粟。这种“孩童互养”的方式,让两河流域的人族从小便知晓“同源”的血脉,也让“华夏人族”的认同,深深扎根在每一代人的心中。
九、望向远方:人族的“拓土”雄心
夏收过后,李家部落的首领站在黄河岸边,望着远方连绵的山脉,手中攥着一张新绘制的地图——这是部落的探路队用三个月时间,勘察出的黄河以北的新地域。地图上标注着可开垦的平原、能饮用的水源,甚至还有几处适合搭建村落的平缓山坡。
“首领,探路队回来了!”身后传来青壮阿石的声音,他身后跟着几个风尘仆仆的探路队员,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兴奋,“北边的平原比咱们现在的田地还肥沃,而且没有凶兽出没,只要疏通几条小河,就能种粟米、黍米!”
首领接过探路队员递来的泥土样本,放在鼻尖轻嗅——泥土湿润松软,还带着草木的清香,确实是上好的耕地。他抬头看向身边的各部首领,眼中满是雄心:“咱们黄河、长江流域的部落已经连成片,人口也快突破两万了。如今北边有新平原,南边有开阔的丘陵,正是咱们人族拓土的时候!”
“我部落愿意派五十名青壮,先去北边搭建临时村落!”马家部落首领率先响应,阿蛮也紧跟着说道:“长江部落可以派懂水利的人,帮北边的部落疏通河道,保证灌溉!”
几日后,一支由各族青壮组成的“拓土队”踏上了北上的路程。他们带着粟种、稻种,扛着新打造的农具,背着御寒的兽皮,朝着未知的土地前进。队伍出发时,部落的人们都来送行,孩童们挥舞着小手,喊着“早去早回”,老人们则站在原地,望着队伍远去的方向,眼中满是期待。
拓土队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而黄河、长江流域的村落里,新的房屋仍在不断搭建,田地里的谷物长势喜人,孩童们的笑声回荡在田野间。此时的人族,已不再是洪荒中渺小的族群——他们凭着农耕的根基、器物的助力、教化的传承、共守的智慧,以及同源的认同,正一步步将足迹伸向更广阔的洪荒大地,书写着属于人族的“大兴”传奇,也为日后三皇五帝的盛世,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诡诈师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天生禁区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我们的日常琐事 诡盗之王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一则故事 沉迷 火炕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不朽:重生镇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