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 第197集华夏定俗 先民依鸿蒙宗所传定祭天祭祖习俗(第1页)

第197集华夏定俗 先民依鸿蒙宗所传定祭天祭祖习俗(第1页)

一、鸿蒙传俗之始:天地异象与先民之惑

距今约四千年前,华夏先民正处于部落联盟向早期邦国过渡的关键阶段。彼时的黄河流域,虽已褪去洪荒时期凶兽环伺的险恶,却仍受着天象无常的困扰——春日骤降霜雪冻毙秧苗,秋日突来暴雨冲毁聚落,夏夜惊雷劈裂祭祀用的神木,冬晨浓雾遮蔽狩猎的路径。先民们聚居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围着篝火时总在低声议论:“为何苍天喜怒无常?”“逝去的先祖是否还在护佑我们?”

这种对天地与先祖的敬畏与困惑,恰被巡游至人间的鸿蒙宗弟子“源清子”看在眼里。源清子是“源初七子”中最擅观民风的一位,他奉玄空之命,携三卷《鸿蒙俗典》降临华夏,本是为记录先民农耕、制陶的技艺,却在目睹一场因旱灾引发的部落恐慌后,停下了笔。那一日,黄河中游的“有熊氏”部落已半月无雨,族长“轩辕昊”率族中壮丁跪在干裂的田埂上,对着天空挥舞着石斧嘶吼,族老则抱着先祖传下的兽骨,在一旁泣诉:“先祖啊,若您还在,为何不降甘霖?”

源清子隐于一棵古柏之后,指尖凝出道力,感知到部落众人的神魂中满是“无措”与“惶恐”——他们知天地能左右生计,却不知如何与天地沟通;他们念先祖曾护部落存续,却不知如何表达敬意。这正是玄空曾预言的“人族文明断层之险”:若无稳定的信仰仪式维系对天地的敬畏、对先祖的追思,人族易失“根脉”,日后恐生妄自尊大、背离天道之祸。

当晚,源清子显化身形,出现在有熊氏部落的篝火旁。他未着仙衣,只穿与先民相似的麻布衣裳,手中捧着一块刻有云纹的玉版。部落众人初见陌生人,皆握起石矛戒备,轩辕昊却从源清子身上感受到一股与先祖兽骨相似的温和气息,挥手让族人放下武器。“你是谁?为何来我部落?”轩辕昊沉声问道。

源清子将玉版置于篝火旁,玉版在火光中浮现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虚影:“我乃鸿蒙宗弟子,奉师命来此,传你们与天地对话、与先祖相通之法。”他指向天空,“你们所见的风霜雨雪,非天地喜怒,而是天道运转的常序;你们念的先祖,非消散无踪,而是魂归幽冥后,仍以气运护佑子孙。若想祈愿风调雨顺、先祖安康,需有‘礼’——祭天、祭祖之礼。”

此言一出,部落众人皆围上前来,族老颤巍巍地摸着玉版:“先生,何为‘礼’?如何行‘礼’?”源清子知道,传俗非一蹴而就,需先解先民之惑,再立仪式之规,于是便在有熊氏部落住下,从“天地之理”“先祖之德”讲起,为华夏祭天、祭祖习俗埋下第一颗种子。

二、祭天之礼:从“石坛祈雨”到“四时节祀”

(一)初立石坛:定祭天之地与核心祭品

源清子在有熊氏部落的第一桩事,便是指导先民筑造祭天的“石坛”。他根据黄河流域的地势,选中部落东侧一座地势稍高、视野开阔的土丘——此处能望见日出东方,符合“天道东升”的鸿蒙理念,且土丘下有一眼清泉,象征“天地滋养万物”。

筑坛时,源清子教先民选取三种石料:一是从黄河岸边捡来的“青黑石”,此石经河水冲刷,质地坚硬且含水性,象征“天润大地”;二是从附近山坡采来的“白纹石”,石上有天然纹路如云朵,象征“天象变化”;三是部落传承的“赤玉石”,此石色泽温润如火焰,象征“天火普照”(先民视太阳为天火)。三种石料按“天圆地方”之形垒砌:坛顶为圆形,直径三丈,用青黑石铺底,白纹石围边,象征“天圆”;坛基为方形,边长五丈,用赤玉石镶嵌四角,象征“地方”。

坛中央需立一根“祭天杆”,源清子让先民选取一棵生长十年以上的青松——青松四季常青,象征“天道永续”,且树干笔直,寓意“人心向正”。祭天杆高九丈,顶端绑着一块打磨光滑的玉璧,玉璧中央穿有小孔,可系五彩丝线;杆身刻有简单的日月星辰图案,既是对天地的描绘,也是方便先民辨认方位。

石坛筑成之日,恰逢一场小雨降临,部落众人皆欢呼雀跃,更信源清子所传之法。此时源清子又定下祭天的核心祭品,他告诉先民:“祭天非求天地恩赐,而是表达对天地的感恩,故祭品需取‘天地所赠之物’,且不可铺张。”核心祭品分三类:

-谷物类:选取当年新收的粟、黍、麦三种谷物,每种取一升,用竹筐盛放。粟是先民最主要的粮食,黍味甜可作祭品,麦则是较珍贵的作物,三者代表“天地滋养民生”。

-牲畜类:选用一只健康的公羊,需是公羊而非母羊,因先民视公羊为“阳刚之物”,对应“天为阳”;且公羊需未经过劳作,象征“纯粹之礼”。宰杀公羊时需避开部落孩童,由族中壮年男子执行,宰杀后需将羊血滴在祭天杆下的土壤中,寓意“天地与人间相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玉器类:除坛顶的玉璧外,还需准备两块玉琮,玉琮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相通”,祭祀时由族长捧在手中,待仪式结束后埋于坛基之下,意为“将人间心愿告于天地”。

(二)首行祈雨祭:定祭天仪式流程

石坛筑成后不久,黄河流域又遇干旱,此次轩辕昊不再像以往那般嘶吼,而是按源清子的指导,筹备首次正式祭天仪式——祈雨祭。源清子根据鸿蒙宗所传的“仪式三序”(迎天、告天、送天),为祈雨祭定下详细流程,每一步都有深意,让先民在行动中理解“敬天”之理。

1.迎天:净身、更衣、列队

仪式前一日,族中所有人都需用坛下清泉净身,男子需剃去胡须,女子需梳理发髻,孩童需洗净手脚——源清子解释:“净身非仅洗去污垢,更是洗去心中杂念,以纯净之心迎天地。”净身后,众人需换上新织的麻布衣裳,族长与族老穿白色麻布(白色象征“天的纯净”),壮年男子穿青色麻布(青色象征“天的生机”),妇女与孩童穿黄色麻布(黄色象征“大地的承载”)。

仪式当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部落众人便按辈分列队:族长与族老走在最前,壮年男子紧随其后,妇女与孩童排在最后,皆手持一束青松枝(青松枝象征“敬意”)。队伍从部落驻地出发,走向石坛,途中需保持安静,不可喧哗,不可踩踏路边的草木——“草木亦是天地所生,需心怀敬畏”,源清子如此告诫。

抵达石坛下后,众人需按队列绕坛三周,第一周顺时针走,象征“顺应天道运转”;第二周逆时针走,象征“感知天道变化”;第三周再顺时针走,象征“与天道和谐共处”。绕坛结束后,族长与族老登上石坛,壮年男子在坛下左侧站立,妇女与孩童在坛下右侧站立,形成“天地人”三才之位。

2.告天:献祭品、诵祭文、焚香草

族长登上坛顶后,首先将竹筐中的三种谷物撒在祭天杆周围,边撒边念源清子教的短句:“苍天在上,赐我谷物,今献新粮,谢天之恩。”撒完谷物,族老将宰杀好的公羊抬至坛中央,公羊腹部朝上,四肢伸直,族长按源清子所教,用手指蘸取羊血,轻轻点在祭天杆的玉璧上,口中念道:“羊血为证,告天所求:愿降甘霖,润我禾苗,护我族人。”

随后,族长从怀中取出一卷麻布,这是源清子帮他写的祭文——因当时华夏文字尚在初创,祭文用简单的图画与符号记录:画有太阳、云朵、雨滴、禾苗、族人,符号则用“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族人。族长展开麻布,对着天空高声诵读(实则是源清子提前教他的口诀):“天地育万物,先祖护我族。今遇旱魔扰,禾苗将枯萎。我等心敬畏,献粮献羊礼。祈天垂怜顾,降雨解旱急。若得天恩助,必守敬天义。”

祭文诵完后,族老点燃一束香草(此香草是源清子从修仙界带来的“凝露草”,点燃后烟气清淡,且有引动天地灵气的微弱效果),香草烟气缓缓升空,源清子对先民解释:“香草之烟轻,能上达天听,你们的心愿,会随烟气传于天地。”众人望着烟气升空,皆屏息凝神,眼中满是期盼。

3.送天:拜天、埋玉、散坛

香草燃尽后,族长带领坛下众人行“三拜九叩”之礼:第一拜,双手举过头顶,弯腰九十度,象征“敬天”;第二拜,双手放在胸前,弯腰六十度,象征“谢天”;第三拜,双手触地,弯腰三十度,象征“顺天”。每拜三次叩首,叩首时额头需轻触地面,不可用力过猛,意为“心怀虔诚,不扰天地”。

拜礼结束后,族长与族老将两块玉琮埋于坛基的东南角——此处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心愿随日出传于天地”。埋玉琮时,需用青黑石覆盖,不可让玉琮外露,源清子说:“玉琮为信,埋于地中,是与天地立约,日后若天遂人愿,需再行祭天礼,以践承诺。”

最后,族长宣布“散坛”,众人按来时队列有序离开石坛,途中可轻声交谈,但不可嬉笑打闹。散坛后,部落需将公羊分食,所有族人都需吃到一块羊肉,象征“天地之恩,人人共享”;谷物则需留一部分种子,待下次播种时种下,象征“天地恩赐的延续”。

此次祈雨祭后第三日,黄河流域降下一场及时雨,禾苗渐渐恢复生机。有熊氏部落的先民彻底信服了祭天之礼,轩辕昊更是派人将石坛的样式、祭天的流程,传遍周边的“神农氏”“伏羲氏”等部落,鸿蒙宗所传的祭天习俗,开始在华夏大地上蔓延。

(三)完善四时节祀:应天道、合农时

随着越来越多的部落接受祭天之礼,源清子发现一个问题:各部落祭祀的时间混乱,有的部落遇灾才祭,有的部落随意选日,缺乏与天道运转、农耕时节的契合。于是,他结合太一所传的“观星法”与华夏先民的农耕经验,定下“四时节祀”——春祭、夏祭、秋祭、冬祭,每一季的祭祀都有不同的主题与仪式,让祭天礼真正融入先民的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春祭(春分之日):祈农耕顺利

春分时,昼夜平分,先民开始播种,此时祭天的核心是“祈农耕顺利”。源清子为春祭新增了“献种子”的环节:族长需选取颗粒饱满的粟、黍种子,用陶罐装好,放在祭天坛的东侧(东侧象征“东方生门”),祭祀时念道:“苍天赐我种子,我必勤耕不怠,愿天护佑,种子发芽,禾苗茁壮。”

春祭的祭品中,除了常规的谷物、公羊、玉器,还需增加一束“柳枝”——柳树在春天发芽最早,象征“生机”,祭祀时将柳枝插在祭天坛周围,仪式结束后,族人可将柳枝带回家,插在自家房屋前,寓意“将天地生机带回家中”。

2.夏祭(夏至之日):祈雨水适中

夏至时,白天最长,气温最高,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此时祭天的核心是“祈雨水适中”——既防干旱,又防暴雨。夏祭的祭天杆上,除了玉璧,还需系上“五彩布条”,五种颜色对应五行:青(木)、红(火)、黄(土)、白(金)、黑(水),象征“五行调和,雨水适中”。

祭品中,牲畜改用“母鹿”(鹿在夏季繁殖,象征“万物生长”),且不宰杀母鹿,只需将母鹿牵至坛前,待仪式结束后放回山林,源清子解释:“夏季是万物生长之时,不可滥杀,用活鹿祭祀,是向天地表达‘护生’之意。”此外,夏祭还需增加“献井水”的环节,用陶罐装取部落水井中的水,倒在祭天坛的土壤中,象征“人间有水,愿天不夺”。

3.秋祭(秋分之日):谢天地恩赐

秋分时,昼夜再次平分,农作物成熟,先民开始收割,此时祭天的核心是“谢天地恩赐”,而非祈求。秋祭的祭品最为丰盛,谷物选用当年收获的所有种类(粟、黍、麦、稻、豆),每种取两升,用五层竹筐盛放,象征“五谷丰登”;牲畜改用“肥猪”(猪在秋季最肥,象征“丰收”),宰杀后需将猪肉切成小块,一部分用于祭祀,一部分分给族中老弱,象征“共享丰收之果”。

秋祭的仪式中,新增了“晒谷物”的环节:将收获的谷物铺在祭天坛的圆形坛顶,让太阳暴晒,源清子说:“太阳是天地恩赐的光源,让谷物受日光照射,是向天地展示丰收的成果,表达感恩之情。”仪式结束后,族长需将晒干的谷物装入粮仓,并在粮仓门口挂一块小玉璧,象征“天地护佑,粮食无忧”。

4.冬祭(冬至之日):祈来年平安

冬至时,白天最短,气温最低,先民进入农闲期,此时祭天的核心是“祈来年平安”。冬祭的祭天坛周围,需用松枝、柏枝搭建“防风棚”,象征“天地为帐,护我族人”;祭天杆上的玉璧需用红布包裹,红布象征“温暖”,寓意“天寒地冻,愿天赐暖”。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们的日常琐事  诡诈师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天生禁区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一则故事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沉迷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不朽:重生镇万界  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诡盗之王  火炕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