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量劫全纪
卷首语
夫洪荒肇始,盘古开天辟地,清浊分判,始有乾坤。自龙汉初劫、巫妖劫、封神劫以降,洪荒破碎为三界六道,秩序初定而道统未匀。西方佛法蕴藉千年,待东传之机缘;东方人道兴于大唐,需真经以济民。西游量劫,非独佛道之交汇,实乃三界因果之总括、文明延续之枢纽也。
余,玄空,本为时空神魔残魂,蒙道尊龙宇不弃,收于鸿蒙宗下,任大长老之职,掌记录诸天典籍之责。自量劫初兆至真经东传,余奉道尊谕,以起源珠之灵照见始末,以时空神通追溯细节,凡师徒行迹、妖魔鬼怪、仙佛显化、因果纠葛,皆详录无遗,辑为《西游量劫全纪》,藏于起源殿藏经阁,以备后劫参详,亦显道尊观劫定序、护持三界之德。
第一章劫兆初生石猴应劫
封神劫后百载,三界格局既定:天庭居九天之上,昊天上帝与瑶池金母掌星辰秩序;幽冥处九地之下,平心娘娘化轮回以安魂灵;人间大唐承隋末战乱之余,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国泰民安,人道兴旺。然西方灵山之上,如来佛祖(昔年截教大师兄多宝道人)于大雷音寺召集诸佛、菩萨、罗汉,言及东土众生“贪嗔痴慢疑”五毒深种,佛法衰微,需传大乘真经以渡化,此乃“佛法东传”之缘起,亦是西游量劫之始。
彼时,道尊龙宇居于虚无海起源殿中,以本命法宝鸿蒙盘推演三界气运,见西方金光东渐,与人道紫气交汇,其间隐现“石猴”异象,知应劫者将出。余遵道尊之命,以时空神通窥察,见东胜神洲傲来国近海有一座花果山,此山乃盘古开天辟地时遗留之仙山,脉接昆仑,气通幽冥,山顶之上,立有一块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之巨石。此石本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之余料,吸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历经三千年孕化,石中渐生灵性。
贞观元年春,花果山风云变色,电闪雷鸣,那巨石轰然炸裂,石卵之中蹦出一石猴。此猴天生神异,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天庭。昊天上帝欲遣天兵查探,太白金星谏言“此乃天生地养之灵猴,或为应劫之兆,暂观其变”,天庭乃止。石猴落地后,即会行走跳跃,拜了四方,与山中猿猴、猕猿、马猴等为伴,采果饮泉,逍遥自在。
数年后,一日石猴见猴群中有老猴寿终正寝,心生悲戚,忽悟“生死无常”,遂立志求道长生。经猴群指点,石猴漂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自东胜神洲至南瞻部洲,又渡西海至西牛贺洲,终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得须菩提祖师。祖师见其根骨奇佳、心性灵明,知是应劫之人,乃收为弟子,赐名“孙悟空”,传其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无上妙法,又授长生不老之道。
悟空学道七年,神通初成,祖师知其尘缘未了,恐其日后惹下祸端,遂命其下山,并嘱“不可泄露师门姓名”。悟空拜别祖师,驾筋斗云返回花果山,途中遇混世魔王欺凌猴群,悟空大怒,以所学神通斩杀魔王,夺回洞府。此后,悟空又闯东海龙宫,强索定海神针铁(如意金箍棒)为兵器;闹幽冥地府,勾销生死簿上所有猴类之名,引得龙王、阎王联名上奏天庭,恳请降伏。
昊天上帝本欲派兵征剿,太白金星再谏“招安为上,既显天庭宽宏,又可约束其性”,天庭乃封悟空为“弼马温”。悟空初入天庭,不知官阶大小,欣然受命,后得知“弼马温”乃未入流之小官,怒而反下天庭,自封“齐天大圣”,在花果山竖起大旗。天庭震怒,遣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率天兵天将征讨,却被悟空打得大败而归。无奈之下,天庭只得再次招安,封其“齐天大圣”之号,令其掌管蟠桃园。
悟空本性顽劣,居于天庭日久,渐生懈怠,竟偷吃蟠桃园中三千年、六千年、九千年一熟之蟠桃,又饮尽瑶池玉液琼浆,盗走太上老君兜率宫之九转金丹,练得金刚不坏之身。事败之后,悟空大闹天宫,打得南天门破碎、天兵天将望风而逃,无人能敌。昊天上帝束手无策,只得遣人往灵山请如来佛祖相助。如来至天庭,与悟空赌斗“若能翻出吾之手掌心,便让玉帝将天庭让你;若不能,便下界为妖,再修五百年”。悟空自恃筋斗云一日十万八千里,欣然应允,谁知如来手掌化作五行大山,将悟空压于山下,贴上“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符印,令其反省五百年,待取经人至,方可脱身。
道尊龙宇于起源殿中观此情景,谓余曰:“石猴闹天,非独其顽劣,实乃量劫推动之必然。天庭需经此一乱,方能知人道之重;石猴需经此一压,方能磨其心性,为日后护持取经人铺路。”余闻言,遂将此事详录于卷,知此乃西游量劫之序幕也。
第二章取经缘起师徒聚义
悟空被压五行山后,三界渐趋平静,大唐国力日盛,太宗李世民却因一件往事心生困扰。贞观十三年,泾河龙王与长安术士袁守城打赌,违逆玉皇大帝旨意,私自更改降雨时辰与雨量,触犯天条。玉帝命人曹官魏征处斩泾河龙王,龙王连夜托梦于太宗,恳请太宗救他一命。太宗应允,次日召魏征入宫下棋,欲绊住魏征,使其无法行刑。谁知下棋中途,魏征伏案睡去,梦中灵魂出窍,斩了泾河龙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泾河龙王死后,阴魂不散,夜夜前往皇宫惊扰太宗,太宗因此久病不愈,魂魄一度离体,游至幽冥界。在幽冥界,太宗见十殿阎罗,阎罗查勘生死簿,发现太宗阳寿未尽,遂遣人送太宗还阳。太宗返阳后,深知“生死有命,善恶有报”,又念及幽冥界中许多冤魂无人超度,遂立志举办“水陆大会”,超度亡魂,普济众生。
此时,观音菩萨受如来佛祖之命,化身疥癞游僧,前往长安,于水陆大会上点化太宗,言“西方灵山有大乘真经三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若能派人前往求取,可保大唐江山永固,百姓福寿绵长”。太宗闻言大喜,问朝中高僧谁愿前往西天取经,玄奘法师(俗名陈祎)挺身而出,愿“效犬马之劳,往西天拜佛求经”。太宗见玄奘意志坚定,遂认其为“御弟”,赐名“三藏”,备齐通关文牒、马匹、随从,送玄奘西行。
道尊龙宇知玄奘乃取经大业之核心,其心性坚韧、慈悲为怀,然西行路上妖魔鬼怪众多,劫难重重,遂命余暗赠玄奘一枚“护魂符”,此符以起源珠灵力炼制,可避邪祟侵扰,护持魂魄不散。玄奘离长安后,一路向西,历经数月,行至五行山(此时已更名为两界山)。忽闻山中有人高呼“师父救我”,玄奘寻声而去,见一猴子被压于山下,正是五百年期满的孙悟空。
悟空见玄奘到来,大喜过望,告知玄奘“吾乃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于此山,等候取经人前来解救,愿拜师父为师,护持师父西天取经”。玄奘闻言,遂揭下山顶的六字真言符印,五行山轰然开裂,悟空得以脱身。悟空拜玄奘为师后,忠心护主,一路斩妖除魔,成为取经队伍中的核心战力。
师徒二人西行不久,行至鹰愁涧,玄奘所乘的白马被西海龙王三太子误食。悟空大怒,与三太子争斗,三太子不敌,欲潜入水中躲避。此时,观音菩萨现身,点化三太子“你本是犯了天条,被贬下凡,今遇取经人,乃你赎罪之机缘”,令三太子化身为白龙马,驮玄奘西行,成为取经队伍的一员。
继续西行,师徒二人至高老庄,得知当地有一妖怪猪悟能,占庄为妖,强占高老庄庄主之女。悟空前往降妖,与猪悟能大战数百回合,猪悟能不敌。此时,观音菩萨所派的惠岸行者(木吒)现身,告知猪悟能“你本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今需拜取经人为师,护送取经人西天取经,方可修成正果”。猪悟能闻言,遂拜玄奘为师,赐名“八戒”,加入取经队伍。
行至流沙河,又遇一妖怪沙悟净。沙悟净本是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居于流沙河,以食人度日。悟空、八戒与沙悟净争斗多时,难分胜负。惠岸行者再次现身,点化沙悟净“你乃被贬之仙,需护持取经人西行,将功赎罪”。沙悟净遂拜玄奘为师,赐名“沙僧”,至此,取经队伍正式聚齐:师父玄奘、大师兄悟空、二师兄八戒、三师弟沙僧、坐骑白龙马。
师徒聚义后,观音菩萨与黎山老母、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商议,欲试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定,遂化身一家富户,以女儿招亲为由,考验师徒。八戒贪恋美色,欲留下为婿,结果被菩萨们戏耍一番,吃尽苦头。玄奘、悟空、沙僧则不为所动,禅心坚定。经此一试,八戒虽心生羞愧,却也愈发收敛心性,不敢再肆意妄为。余于起源殿中记录此事,叹曰:“禅心之炼,非一日之功,师徒四人虽各有本性,然量劫之力推动,终能同心协力,共赴西天。”
第三章九九劫难道心试炼
取经队伍聚齐后,西行之路正式步入艰险,自长安至灵山,十万八千里路程,共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次劫难,皆是对师徒四人道心、定力、情谊的试炼。
五庄观风波
师徒四人行至万寿山五庄观,观主镇元大仙乃洪荒老牌大能,号“地仙之祖”,观中培育有一棵人参果树,此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俱备。人参果与天地同寿,食之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镇元大仙因赴元始天尊之约,前往上清天听道,临行前嘱咐童子清风、明月,将人参果打两个与取经人吃。玄奘见人参果形似孩童,不忍食用,婉言谢绝。清风、明月遂将人参果拿回,自己食用。悟空得知人参果乃是仙物,又听闻童子嘲笑师父“不识好歹”,大怒之下,趁夜潜入果园,用金箍棒打落人参果四个,与八戒、沙僧分食。
清风、明月发现人参果被偷,怒斥玄奘师徒,悟空一时冲动,竟将人参果树连根推倒。镇元大仙返回五庄观后,见人参果树被毁,勃然大怒,施展神通将师徒四人擒回。镇元大仙法力高深,悟空虽有七十二变、筋斗云,却也无法逃脱。镇元大仙欲将玄奘下锅油炸,悟空为救师父,只得答应镇元大仙“三日之内,寻得复活人参果树之法,若寻不得,甘愿受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悟空驾筋斗云,遍访三山五岳、四海八荒,寻遍各路神仙,皆无人能复活人参果树。危急关头,道尊龙宇于起源殿中以鸿蒙盘传讯于悟空,暗示“南海观音菩萨有玉净瓶甘露,可救仙树”。悟空闻言,即刻前往南海普陀山,恳请观音菩萨相助。观音菩萨携带玉净瓶,随悟空前往五庄观,以甘露水洒向人参果树,果然将人参果树复活。
镇元大仙见人参果树复原,大喜过望,感念悟空诚意,遂与悟空结为异姓兄弟,并以人参果款待师徒四人。此事过后,悟空愈发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行事不再那般鲁莽;玄奘也深知“一念之差,便生祸端”,对悟空的管教也愈发注重“因材施教”。余记录此事时,见道尊龙宇颔首微笑,知此劫不仅是对师徒的试炼,亦是镇元大仙与悟空因果之结,为日后三界和谐埋下伏笔。
三打白骨精
离开五庄观后,师徒四人行至白虎岭,此处有一白骨精,乃是千年白骨所化,擅长幻化人形,一心想吃玄奘肉,以求长生不老。白骨精深知悟空火眼金睛,能识破妖魔鬼怪,遂三次幻化人形,迷惑玄奘。
第一次,白骨精化身为一位年轻村姑,手提饭菜,谎称是给山中樵夫送饭,欲接近玄奘。悟空一眼识破其妖身,举棒便打,白骨精使出“解尸法”,留下一具假尸,真身逃脱。玄奘不知悟空为何无故伤人,心生不满,斥责悟空“无故杀生,违背出家人慈悲之道”。
第二次,白骨精化身为一位老妇人,哭着寻找“女儿”,实则继续迷惑玄奘。悟空再次识破其诡计,又欲举棒打杀,玄奘大怒,认为悟空屡教不改,执意伤人,遂念起紧箍咒,悟空头痛欲裂,却仍坚持“此乃妖怪所化,若不除之,必伤师父”。白骨精再次逃脱,留下另一具假尸。
第三次,白骨精化身为一位老公公,前来寻找“妻儿”,玄奘彻底相信悟空是滥杀无辜,不顾悟空哀求,执意写下贬书,将悟空逐走。悟空无奈,只得拜别师父,返回花果山。
悟空走后,白骨精原形毕露,将玄奘擒入洞中,欲烹煮食用。八戒、沙僧奋力营救,却不敌白骨精,八戒无奈,只得前往花果山请悟空回来。悟空虽被师父误解,心中委屈,却始终牵挂师父安危,遂随八戒返回白虎岭,与白骨精大战,终将其打死,救出玄奘。
玄奘见白骨精真身后,方知自己错怪了悟空,悔恨不已,向悟空道歉,恳请悟空留下。悟空见师父真心悔过,遂原谅师父,继续护持其西行。此劫过后,师徒二人情谊愈发深厚,玄奘也明白了“妖有善恶,人有真假”,不再一味拘泥于“慈悲”之名,对悟空也多了几分信任与理解。
平顶山与莲花洞
师徒四人行至平顶山,山中莲花洞内有两位妖怪,金角大王与银角大王,二人本是太上老君身边的童子,因偷了老君的五件法宝(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幌金绳、七星剑、芭蕉扇),私自下凡为妖。二妖神通广大,又有法宝相助,得知玄奘乃十世修行的金蝉子转世,食之可长生不老,遂设下圈套,擒获玄奘与八戒、沙僧。
悟空为救师父师弟,与二妖斗智斗勇,先后识破二妖的“分瓣梅花计”“遣山压顶”等诡计。二妖以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等法宝多次擒住悟空,悟空凭借自身神通与智慧,屡次逃脱,并设法盗走二妖的法宝。最终,悟空与二妖正面交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紫金红葫芦收了银角大王,用羊脂玉净瓶收了金角大王。
此时,太上老君现身,告知悟空“二童子乃吾身边侍者,因一时贪玩下凡,望悟空看在吾之薄面,饶其性命”。悟空遂释放二童子,归还法宝,老君携二童子返回兜率宫。此劫中,悟空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不再仅凭武力解决问题,而八戒、沙僧也愈发默契,共同协助悟空救师,师徒情谊在劫难中愈发坚固。
火云洞与红孩儿
行至火云洞,师徒四人遇红孩儿,此妖乃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之子,自幼在火焰山修炼,习得“三昧真火”,神通广大。红孩儿见玄奘前来,化作一位被绑在树上的孩童,谎称自己被强盗掳走,哀求玄奘相救。玄奘慈悲心起,命八戒解开绳索,红孩儿趁机作法,掳走玄奘。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古代荒年,喂嫂纳妾 诡盗之王 我们的日常琐事 一则故事 火炕 腹黑系统和他的宝贝主人 邪修也有编制,我在战忽局当邪修 穿书六零,系统求我拯救反派儿子 都市重生之北冥医帝 名义:我靠小弟们躺赢了 漂亮胆小的你被群狼环绕 开局末世,金手指竟是外星人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综影视:女配的野心是称帝 沉迷 绝世神医之赘婿逆袭 天生禁区 不朽:重生镇万界 诡诈师 医妃重生:空间灵泉揽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