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深深落在朱槿身上,看得朱槿心里微微发紧,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
片刻后,朱元璋没再多言,只是伸手从御案上拿起一本奏折,抬手一扔,奏折带着风声直直飞向朱槿。
朱槿反应极快,连忙伸手接住,入手沉甸甸的,封皮上“监察御史陈怀义奏”几个字格外醒目。他瞳孔骤然一缩,心头猛地咯噔一下——陈怀义?
这个名字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刺中了他藏在心底的历史记忆。
他当然知道这位监察御史,知道他流传后世的、那般惨烈的结局。
传说中,这位御史大人便是因为这份反对分封的奏折,触怒了朱元璋,被盛怒之下的朱元璋下令装进沉重的麻袋,在监察院门口活活摔死,尸骨无存。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被从高高的城墙上扔下,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朱槿握着奏折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微微泛白。他能想象到陈怀义上奏时的情景:一位身着青衫的御史,明知前路是万丈深渊,明知帝王之怒足以毁天灭地,却依旧抱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执念,写下这字字泣血的谏言。他或许在落笔时便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却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留下一段令人唏嘘的传说,和一份被后世铭记的忠烈。
这般忠勇,却落得如此下场,朱槿心里泛起一阵难言的沉重。他抬眼悄悄瞥了一眼躺椅上的朱元璋,朱元璋依旧面沉如水,看不出丝毫情绪,可朱槿却仿佛能从那平静的表面下,感受到当年那份足以吞噬一切的怒火。
怀着几分好奇与忐忑,朱槿展开奏折,逐字逐句读了起来。
奏折开篇便直奔主题,字里行间满是急切与决绝:“臣怀义,叩奏上位:窃闻上位欲仿周制,分封诸子为藩王,令其镇抚边疆、分守要地,名曰‘以藩屏国’。臣闻之惶惶不可终日,夜不能寐,敢冒死直陈其弊,伏惟上位垂鉴!”
朱槿心头一凛,抬眼瞥了一眼朱元璋,见朱元璋依旧面沉如水,便又低下头继续细读。
奏折中,陈怀义引经据典,罗列了历代分封酿祸的惨剧:“夫分封之制,上古虽有,然历代行之,多酿大祸。昔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大封同姓诸王,赐土授民,许其掌兵治政,以为血亲可固社稷。未几,诸王势力坐大,尾大不掉,竟有吴、楚七国联兵作乱,喊出‘诛晁错,清君侧’之语,天下震动,黎民涂炭,汉廷倾举国之力方得平定。此非血亲不亲,实乃权力蚀心、利欲熏天,骨肉之情终难敌问鼎之念也!”
“至西晋,武帝司马炎效汉之法,分封二十七王,诸王各拥强兵,盘踞一方。武帝崩后,诸王争权,爆发‘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兵戈四起,中原残破,流民遍野。正是这场内乱,耗尽晋室国力,终致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晋室南渡,贻笑千古。上位亲历元末战乱,深知天下苍生苦兵戈久矣,岂能重蹈此覆辙?”
“再观李唐,虽鉴前朝之失,分封稍敛,然宗室诸王仍掌兵权。太宗朝有李元吉作乱之谋,中宗朝有韦后勾结宗室谋逆,玄宗朝更有安禄山借藩镇之力起兵范阳,陷洛阳、破长安,‘安史之乱’绵延八年,盛唐气象一去不返,藩镇割据之祸竟延续百年,终致唐室衰亡。此皆为‘藩王掌兵、外重内轻’之明证也!”
朱槿越读心越沉,而陈怀义的笔触并未停歇,直指朱元璋分封与皇子戍边的决策:“今上位欲令皇子戍守边疆,看似以亲制疏,实则授之以兵、赋之以地。皇子年幼时,或恭顺听话,然岁月流转,藩王势力日增,所辖之地兵精粮足,远离中枢,日久必生异心。一旦上位龙驭上宾,新君年幼,诸王或因争位而起兵,或因削权而作乱,届时兄弟相残、同室操戈,边疆兵戈向内,天下必乱!”
“况边疆之地,风霜苦寒,外敌环伺,皇子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未经战阵,不熟兵事,骤然授以戍边之责,恐难御外敌,反致边患加剧。若藩王与边将勾结,或因怯懦而避战,或因冒进而致败,皆非国家之福。”
奏折的末尾,陈怀义更是以死相谏:“臣以为,巩固边疆当以良将守边、以法度治边,而非寄望于宗室血亲;安定天下当以中央集权、以贤才辅政,而非分土裂疆。伏请上位罢止分封之议,收回皇子戍边之命……若上位执意分封,臣恐他日祸起萧墙,骨肉相残,天下大乱,臣亦无面目苟活于世!愿以死谏之,伏惟上位三思!”
读完最后一句,朱槿只觉得奏折上的字迹仿佛都带着血痕。
他抬眼看向朱元璋,嘴唇动了动,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朱元璋看着他变幻的神色,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钟:“看完了?你怎么看?”
朱槿太了解自己的老爹了。朱元璋出身微末,幼时历经家破人亡之痛,父母兄长皆死于饥荒战乱,这份孤苦无依的记忆,成了他一生的执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今他即将登基为帝,坐拥天下,最看重的便是家人。
他努力一生,南征北战打下这片江山,不单单为自己称帝,更想让朱家子孙后代都能安享富贵,不再受他当年的苦难。
宋朝宗室的结局,便是朱元璋最深的警醒。
朱槿清楚,宋朝“主弱臣强,宗室无权”,宗室子弟虽有爵位俸禄,却被集中圈养在京城,形同囚徒,无任何军政权力,既不能为国家分忧,也无法自保,最终在乱世中任人宰割。
朱元璋绝不愿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他要的不是“圈养”的富贵,而是让诸子手握实权,既能镇守边疆抵御外敌,又能成为彼此的依靠,共同巩固朱家天下,这才是他“以藩屏国”的真正用心。
而且,朱槿也记得,朱元璋现在应该制定了《皇明祖训》,并非毫无节制地赋予藩王权力,反而处处设防,既保护宗室,又严禁自相残杀。
祖训里明确规定,藩王即便犯了大罪,也不能施加刑罚,最多降为庶人圈禁;若有官员无凭无据弹劾藩王、离间亲情,一律处斩,这便是对藩王最直接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祖训开篇就强调宗室是骨肉至亲,严禁相互构怨、陷害,甚至专门约束藩王兵权,调兵需天子御宝与藩王令旨双重授权,禁止诸王擅自离藩串联,就是为了从根源上杜绝宗室相残的可能。
朱元璋的心思,是想在“让诸子有权自保”与“防诸子作乱”之间找到平衡啊。陈怀义只看到了分封的风险,却没看懂朱元璋对家人的牵挂,更没看到朱元璋早已布下的约束之策。
朱元璋也没有催促朱槿,反而重新拿起桌上的茶壶,慢悠悠地给自己续了杯茶。茶汤注入瓷杯的声响在寂静的乾清宫内格外清晰,蒸汽袅袅升起,模糊了他脸上的神色,只留下一份帝王独有的沉稳与莫测。
朱槿捏着那份沉甸甸的奏折,心里却越发拿不准了。
他低头看着奏折上“陈怀义”三个字,那位御史大人粉身碎骨的结局仿佛就在眼前。
按照他对历史发展的了解,自己老爹推行分封之事,本就是板上钉钉、不容置喙的。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从濠州起兵到定鼎天下,历经无数生死,威望早已深入朝野,皇权更是高度集中,无人敢真正违逆。分封诸王是他“家天下”统治蓝图的核心,是他护佑朱家子孙的执念,即便朝中偶有反对之声,也不过是螳臂当车。
解决这些反对声音,对朱元璋而言,本就简单至极。
就像陈怀义,一句“离间骨肉、动摇国本”,便足以定其死罪,用最惨烈的方式震慑百官,让所有异议都销声匿迹。
历史上本就是如此,这位忠勇却不识时务的御史,最终成了朱元璋推行分封之策的垫脚石,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朝堂之上的噤若寒蝉。
可如今,自己老爹却偏要绕这么大个圈子。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魂穿兽世成恶雌他们超爱超温柔 我在逃生游戏里修佛 穿越异世界,魔法咒语竟是中文 风流贱仙,我有一根玄铁棒 方一凡重回十八岁,爆宠我的英子 封神台下跪何人?女娲宫小妖祭 双腿被废?她带动全球修仙复苏! 读档三次后,我屠了仙门 总裁她爱看雷文 家族修仙,从青竹山开始 斗罗:开局万魂幡,终成洪荒地府 毒酒一杯家万里 穿书后反派将我视若珍宝 傻书生的庶子男妻穿越 亲密对手对局 混沌之瞳:我的快穿摆烂人生 仙逆成神 美高,但万人嫌 刚重生成首富阔少,就被送去当兵 开局求助国家:我的系统玩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