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上班”和“赚钱”是划等号的——“我上班,老板给我发工资,这就是赚钱”。但当你跳出职场的框架,用商业的逻辑重新审视这件事就会发现:上班的本质是“替别人做事,拿劳动报酬”,而赚钱的本质是“自己创造价值,赚利润差价”。这两者看似相似,实则天差地别:前者把收入的决定权交给别人,后者把赚钱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前者是“拿固定回报”,后者是“赚无限可能”。
一、上班不是赚钱,是“拿报酬换时间”
很多人误以为“上班越努力,赚的钱越多”,但职场的真相是:你的收入从来不是由“付出多少”决定的,而是由“老板认为你值多少”决定的。你在岗位上创造的价值,大部分会被公司拿走,剩下的一小部分,才是你的工资——这不是“剥削”,而是商业组织的运作逻辑:公司要承担房租、水电、供应链成本,要为未来的风险储备资金,你拿到的工资,只是你“替公司做事”的“劳务报酬”,而非你“创造价值”的全部回报。
前段时间做销售的朋友诉苦:“我签了一个1万块的单子,公司只给我250块提成。”细算下来,他的业绩先被折算成5000块的“有效业绩”,再按5%的提成比例计算,最后拿到手的,连总业绩的3%都不到。剩下的9750块,变成了公司的“营收”,用来覆盖运营成本、支撑其他部门的开支。他说:“我跑了半个月客户,谈了不下10次,最后只拿到这么点钱,感觉付出和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是职场的常态。因为你在公司里,本质上是“螺丝钉”——你的价值是“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而非“为自己创造利润”。哪怕你再努力,把任务完成得再好,也只能拿到“约定好的报酬”,而不是“你创造价值的分成”。就像工厂里的工人,哪怕一天生产100个零件,也只能拿到固定的日薪或时薪,而不是“每个零件的利润分成”;就像办公室的文员,哪怕把报表做得再漂亮,也只能拿到月薪,而不是“报表为公司带来的收益分成”。
很多人之所以“越上班越穷”,就是因为把“上班”当成了“赚钱”的唯一途径——他们每天勤勤恳恳,却从未想过:“我创造的价值,能不能直接变现?我能不能不通过公司,自己把价值卖给客户?”当你把“替人做事”当成“自己赚钱”,就会陷入“时间换钱”的陷阱:你每天只能工作8小时,工资永远有上限;一旦失业,收入就会立刻中断,毫无抗风险能力。
二、不想上班,就去做“离钱最近的事”
“不想上班”不是“躺平”,而是拒绝“低效的赚钱方式”。如果你不想再“替别人做事,拿微薄报酬”,就该跳出职场的框架,去做“离钱最近的事”——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直接从市场上拿回报。而“离钱最近的事”,本质上只有一件:交付价值,完成交易。
公司之所以能赚钱,不是因为“公司本身有魔力”,而是因为它能“帮客户解决问题”——餐厅帮客户解决“吃饭问题”,服装店帮客户解决“穿衣问题”,软件公司帮客户解决“效率问题”。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交付价值”;客户为“解决问题”支付的费用,就是公司的“利润”。而你,完全可以跳过“公司”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为客户“交付价值”,自己赚“利润”。
比如:
你会写文案,不用去广告公司上班,可以直接接企业的“文案外包”订单,一篇文案收费500-2000块,赚的都是自己的;
你会做设计,不用去设计公司坐班,可以在网上接“海报设计”“LOGO设计”的活,一个单子收费1000-5000块,时间自由,收入也更高;
你会做饭,不用去餐厅当厨师,可以做“私厨”,为客户提供“上门做饭”服务,一顿饭收费200-500块,还能积累回头客。
这些事之所以“离钱近”,是因为它们跳过了“公司的成本分摊”“老板的利润截留”,让你直接面对客户,直接拿“价值变现的全部回报”。你为客户解决了多少问题,就能拿到多少报酬,没有上限,也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很多人不敢尝试“自己做事”,是因为对“赚钱”有误解——觉得“必须有公司、有团队、有大资金,才能赚钱”。但实际上,“赚钱”的核心是“供需匹配”:只要有人有需求,你能满足需求,就能赚钱。就像小区里的阿姨,靠“帮邻居接送孩子”每月能赚2000块;就像路边的小贩,靠“卖早餐”每天能赚300块;就像网上的博主,靠“分享育儿经验”能接广告、卖课程,每月赚几万块。这些人都没有“公司”,但都靠“直接交付价值”赚到了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你不想上班,就别再盯着求职软件刷简历,别再纠结“哪家公司薪资高”——不如去街上走走,去网上看看,问问别人“需要什么”“缺什么”:有人缺“时间”,你可以提供“跑腿服务”;有人缺“技能”,你可以提供“教学服务”;有人缺“陪伴”,你可以提供“宠物寄养服务”。找到这些需求,满足它们,钱自然就来了。
三、自由职业者的“稳定”:不是靠别人,是靠“持续赚钱的能力”
提到“自由职业”,很多人会觉得“不稳定”“没保障”——“没有固定工资,万一没单子怎么办?”“没有社保,老了怎么办?”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职场的“稳定”才是幻觉,自由职业的“不稳定”,反而能逼你拥有“持续赚钱的能力”。
职场的“稳定”,是“公司给的稳定”——只要公司不裁员,你就能拿到工资;但公司一旦裁员,你就会瞬间失去收入来源。而且,公司裁不裁你,从不取决于你“努不努力”,而取决于“公司需不需要你”:当你的岗位可以被新人替代,当公司需要压缩成本,当行业发生变化,你随时可能被“优化”。就像疫情期间,很多公司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裁员降薪,那些以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而自由职业的“稳定”,是“自己给的稳定”——它不是“固定工资的稳定”,而是“持续找到赚钱机会的稳定”。自由职业者不会依赖“某一个客户”“某一个单子”,而是会不断拓展客户、尝试新的业务:这个月接文案外包,下个月可以尝试做短视频脚本,下下个月可以开线上课程。他们的收入可能会有波动,但他们拥有“随时找到赚钱机会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稳定”。
自由职业者的“稳定”,本质上是“抗风险能力”——他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会通过“多客户、多业务、多技能”,让自己在市场变化中始终有“赚钱的底气”。而上班族的“稳定”,是“把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里”——篮子一旦掉了,鸡蛋就全碎了。
四、从“赚1块钱”开始:别小看“积少成多”
很多人想“自己赚钱”,却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我要做就做月入过万的项目,不然不如不做”。但实际上,自己赚钱的第一步,是“先赚到1块钱”——哪怕只是帮别人跑腿赚1块钱,哪怕只是卖一个小物件赚1块钱,也比“想而不做”强。因为这1块钱,证明了你“有能力自己创造收入”,也让你找到了“赚钱的感觉”。
赚钱从来不是“从一个人身上赚很多钱”,而是“从很多人身上赚一点钱”。你不需要“身家千万的大客户”,只需要“100个愿意给你100块的小客户”,就能月入1万;你不需要“卖很贵的产品”,只需要“卖1000个10块钱的小产品”,就能月入1万。就像路边的便利店,靠卖“1块钱的矿泉水”“3块钱的饮料”“5块钱的零食”,每天能赚几千块;就像网上的博主,靠“1块钱的粉丝打赏”“10块钱的课程”“20块的周边”,每月能赚几万块。
很多人觉得“赚小钱没意义”,却忘了:小钱是“大钱的种子”。你赚的第一个1块钱,会让你明白“客户需要什么”;你赚的第一个10块钱,会让你明白“怎么优化服务”;你赚的第一个100块,会让你明白“怎么拓展客户”。这些“赚小钱”的经验,会帮你慢慢找到“赚大钱”的方法。
一位做“手工饰品”的女生,一开始只是在朋友圈卖自己做的耳环,一对耳环卖20块,第一个月只卖了5对,赚了100块。但她没有放弃,而是根据客户的反馈,调整耳环的款式和价格,慢慢积累了一批回头客。后来她开了淘宝店,做了小红书账号,现在每月能卖上千对耳环,月收入超过5万。她说:“我一开始也觉得‘卖20块的耳环没意义’,但正是这20块的耳环,让我找到了‘自己赚钱’的路。如果当初因为‘赚得少’而放弃,现在也不会有这样的成绩。”
如果你想自己赚钱,就别再等“完美的机会”,别再想“月入过万的项目”——不如从“赚1块钱”开始:帮邻居取个快递,赚1块钱;在网上卖个闲置物品,赚10块钱;帮别人写个朋友圈文案,赚50块钱。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帮你跳出“上班的思维”,慢慢建立“自己赚钱的能力”。
五、赚钱的本质,是“让价值流向你”
上班与赚钱的最大区别,在于“主动权”:上班是“你跟着钱走”——公司给你多少,你就拿多少;赚钱是“钱跟着你走”——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就能拿到多少回报。
如果你不想再“替别人做事,拿微薄报酬”,就该记住:
赚钱的核心是“交付价值”,不是“找个公司上班”;
自由职业的“不稳定”,比职场的“稳定”更真实,因为它逼你拥有“持续赚钱的能力”;
别小看“赚小钱”,从“1块钱”开始,慢慢积累,才能找到“赚大钱”的路。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只能靠上班赚钱”的人,只有“不敢跳出职场舒适区”的人。如果你想拥有“赚钱的主动权”,就从今天开始:找到一个你能做的、别人有需求的事,去交付价值,去赚第一块钱。当你靠自己赚到第一块钱时就会发现:赚钱没那么难,难的是你有没有“跳出上班思维”的勇气。
喜欢挣钱一本通请大家收藏:()挣钱一本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小巷里的重组家庭[六零] 山海有灵:玄鸟引途 民国丶从上尉连长到特级上将 综影视:各世界观看少白与少歌 与春同归去 被雪狼夫君舔秃了怎么办? 离婚当天,霸道总裁跪求我复婚 穿越到修仙世界,要怎么办 斗罗:开局截胡唐三 我给前男友当豪门大嫂 我在手机上养成灾厄黑龙 主公她能有什么错 鲁智深现代行侠记 最怕Rapper唱情歌 队长你宝贝老婆又靠画画破案了 误把兽人当萌宠[直播] 从现在起,我将暂停世界一分钟 顶级机甲师是只小老虎 七零:一把五六半,打千斤野猪王 穿越国外律政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