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元年(丙午年,公元106年)
春天正月辛卯日,朝廷任命太尉张禹为太傅,司徒徐防为太尉,让他们参与处理尚书事务。邓太后因为皇帝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就想让朝廷里的重要大臣住在皇宫内,方便照应。于是下诏书让张禹住在宫中,每五天可以回一次自己的家;每次上朝拜见皇帝的时候,司仪会专门高声通报他的到来,并且给他安排单独的座位,不和三公坐在一起。
朝廷还封了皇帝的哥哥刘胜为平原王。
癸卯日,朝廷任命光禄勋梁鲔为司徒。
到了三月甲申日,大家把孝和皇帝安葬在慎陵,还给他的宗庙定名为穆宗。
丙戌日,清河王刘庆、济北王刘寿、河间王刘开、常山王刘章开始前往各自的封国。太后对清河王刘庆特别优待,给他特殊的礼遇。刘庆的儿子刘祜当时十三岁,太后考虑到皇帝年幼体弱,担心以后会有意外情况发生,就把刘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了清河王府。耿姬是耿况的曾孙女,刘祜的生母是犍为的左姬。
夏天四月,鲜卑族侵犯渔阳。渔阳太守张显带着几百人出城追击。兵马掾严授劝他说:“前面的道路又险又难走,敌人的实力也不清楚,咱们应该先安营扎寨,派轻骑兵去打探一下情况。”可张显立功心切,听了这话非常生气,甚至想杀了严授,然后就带兵继续前进。结果敌人设下埋伏,等张显他们一到就突然发动攻击。士兵们吓得转身就跑,只有严授奋力抵抗,身上受了十处伤,还亲手杀了好几个人,最后战死沙场。主簿卫福、功曹徐咸看到太守有危险,都冲上去保护他,结果也都死在了战场上。
丙寅日,朝廷任命虎贲中郎将邓骘为车骑将军,并给予他仪同三司的待遇。邓骘的弟弟黄门侍郎邓悝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都担任侍中。
这时候,司空陈宠去世了。
五月辛卯日,朝廷大赦天下。
壬辰日,河东郡的垣山发生了山体崩塌。
六月丁未日,朝廷任命太常尹勤为司空。
全国有三十七个郡和国都遭遇了大雨。
己未日,太后下诏书,要求减少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这些部门制作的华丽服饰、珍贵膳食以及那些制作起来又难又费钱的东西。除了供奉给宗庙的食物,大米不需要特意挑选,每天早晚只吃一顿有肉的饭就行。以前太官、汤官每年的花费将近两亿钱,从这以后削减到几千万钱。各郡国进贡的东西,数量也都减少了一半多;还把上林苑里养的鹰和狗都卖掉;各个离宫、别馆储存的粮食、柴草,也都下令精简。
丁卯日,太后下诏,把掖庭里的宫女,还有因为家族犯罪而被没入官府为奴的皇室成员,都恢复平民身份,让他们回家。
秋天七月庚寅日,太后给司隶校尉、部刺史下命令说:“最近有些郡国发生了水灾,影响了秋季庄稼的收成,朝廷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心里非常担忧害怕。可有些郡国为了得到丰收的虚假名声,就隐瞒灾情,虚报开垦的田地数量,也不管有多少百姓流亡在外,还竞相增加户口数字,隐藏盗贼的情况,让坏人得不到惩罚。官员任用不按规矩来,选拔人才也不恰当,还有人贪婪残暴,把祸害都加到了普通百姓身上。有些刺史明明看到这些情况,却装聋作哑,偏袒下属,勾结作弊,一点都不害怕上天的惩罚,也不觉得对不起百姓。朝廷给你们的宽容和恩惠,不能总想着依靠,从现在开始,要是再这样,一定会受到惩处。各地的二千石长官,你们要仔细核实受灾情况,免除百姓的田租和草料税。”
八月辛卯日,小皇帝去世了。癸丑日,他的灵柩停放在崇德前殿。太后和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虎贲中郎将邓悝等人在皇宫里商量决定立谁为新皇帝。当天夜里,就让邓骘拿着符节,坐着王青盖车去接清河王的儿子刘祜,把他接到宫里斋戒。皇太后坐在崇德殿上,百官都穿着吉服陪在旁边,引导刘祜拜见,并封他为长安侯。接着下诏书,让刘祜做孝和皇帝的继承人,还写了策命文书。官员读完策命后,太尉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呈给刘祜,刘祜就这样登上了皇位,但太后仍然掌握朝政大权。
新皇帝下诏书给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说:“我每次看以前的历史,发现外戚和他们的门客常常扰乱朝廷公正,给百姓带来很多痛苦。这都是因为执法的人偷懒懈怠,不及时惩罚这些人造成的。现在车骑将军邓骘他们虽然有恭敬顺从的心意,可是他们家族人多,亲戚也不少,这些人里有些门客奸诈狡猾,经常违反法律。你们要严格检查监督,不能包庇他们。”从这以后,太后家族的人要是犯了罪,再也不会得到宽容。
九月,六个州都发生了大水灾。
丙寅日,朝廷把孝殇皇帝安葬在康陵。因为接连遭遇皇帝去世这样的大事,百姓已经被劳役折腾得很苦了,所以修建陵墓以及相关工程的费用,都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乙亥日,陈留这个地方有陨石坠落。
朝廷下诏书任命北地的梁慬为西域副校尉。梁慬走到河西的时候,正好碰上西域各国造反,在疏勒围攻都护任尚。任尚赶紧上书向朝廷求救,朝廷就命令梁慬带着河西四郡的五千羌、胡骑兵火速赶去救援。梁慬还没赶到,任尚就已经解围了。朝廷又下诏书把任尚召回,任命骑都尉段禧为都护,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段禧和赵博驻守在它乾城,但这座城太小了,梁慬觉得守不住,就想办法劝说龟兹王白霸,想进入龟兹城和他们一起防守,白霸同意了。不过龟兹的官吏和百姓都极力反对,可白霸没听他们的。梁慬进城后,马上派将领去接段禧和赵博,把大家的军队合在一起,大概有八九千人。这时候,龟兹的官吏和百姓反而背叛了自己的国王,还联合温宿、姑墨的几万兵马造反,一起包围了龟兹城。梁慬他们出城迎战,把敌人打得大败。双方打了好几个月,这些反叛的胡人最后失败逃走,梁慬他们乘胜追击,一共斩杀了一万多人,俘虏了几千人,终于平定了龟兹。
冬天十月,四个州发生大水灾,还下了冰雹。
清河孝王刘庆病重,他给朝廷上书,希望死后能葬在樊濯的宋贵人坟墓旁边。十二月甲子日,刘庆去世。
乙酉日,朝廷下令取消了鱼龙曼延这种大型表演。
尚书郎南阳人樊准看到儒家风气越来越衰落,就给朝廷上书说:“我听说当皇帝的不能不学习。光武皇帝承受天命,让汉朝重新兴盛起来,那时候四处征战,忙得连好好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他还是放下武器,学习经典,停下战马,讨论治国之道。孝明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每件事都很用心,同时还特别喜爱古代典籍,沉迷于研究儒家经典。每次举行飨射礼结束后,他都会端正地坐着给大家讲解,很多儒生都来听讲,全国各地的人知道了都很高兴。他还征召了很多有名的儒者,让他们在朝廷做官。每次宴会的时候,大家就一起讨论问题,气氛融洽,共同探讨如何治理国家。就连期门、羽林这些带甲的武士,也都通晓《孝经》。这种好学的风气从皇帝开始,一直传到了边远地区。所以人们一说起汉朝的盛世,都会提到永平年间。可现在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了,偏远地区更是严重。博士们都不认真讲学了,儒生们也都在争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忘记了忠诚正直的品质,只学会了一些巧言令色的话。我觉得朝廷应该下一道明确的诏书,广泛寻找那些隐居的贤才和大儒,给予他们尊荣,提拔他们做官,等着皇帝来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太后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下诏书说:“三公、九卿、中二千石的官员,你们各自举荐一些隐士和大儒,一定要挑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用来激励后辈。还要精心选拔博士,一定要找到真正有学问的人。”
永初元年(丁未年,公元107年)
春天正月癸酉初一,朝廷大赦天下。
蜀郡边境之外的羌人前来归附汉朝。
二月丁卯日,朝廷把清河国分出一部分,封皇帝的弟弟刘常保为广川王。
庚午日,司徒梁鲔去世。
三月癸酉日,发生了日食。
己卯日,永昌郡边境之外,僬侥种族的夷人首领陆类,带着整个部落前来归附汉朝。
甲申日,朝廷把清河孝王安葬在广丘,派司空和宗正负责操办丧事,葬礼规格和当年东海恭王的一样。
自从和帝去世后,邓骘兄弟就一直住在皇宫里。但邓骘不想长期待在宫中,多次请求回家,太后最终同意了。这年夏天四月,朝廷封太傅张禹、太尉徐防、司空尹勤、车骑将军邓骘,以及城门校尉邓悝、虎贲中郎将邓弘、黄门郎邓阊都为列侯,每人封邑一万户,又因为邓骘有确定皇位继承人的功劳,额外增加三千户食邑。邓骘和他的弟弟们坚决推辞,为了躲开前来封赐的使者,他们辗转奔波到皇宫,连续上了五六次奏章,陈述自己不想接受的心意,太后这才答应他们的辞让。
五月甲戌日,朝廷任命长乐卫尉鲁恭为司徒。鲁恭向朝廷建议说:“按照老规矩,立秋之后才开始审理轻罪案件。但从永元十五年开始,改成了初夏就处理。现在刺史、太守们借着这个由头,在盛夏农忙时把农民抓来审讯,案子一拖再拖。这样做上违天时,下误农时。《月令》里说‘孟夏断薄刑’,本意是那些罪行轻、已经定罪的人,不想让他们长时间关押,所以及时判决。我认为初夏处理轻罪的制度可以保留,但其他案件的审理判决,都应该等到立秋之后再进行。”他还上奏说:“孝章皇帝为了顺应天地运行规律,制定法律规定,所有案件都要在冬至前判决。但有些和朝廷不是一条心的小官吏,只要在十一月抓到犯死罪的人,也不管事情真相如何,马上就处死,就算有可疑的地方,也不再重新审理。应该规定,死刑案件都要在冬月结束前判决。”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丁丑日,皇帝下诏,封北海王刘睦的孙子、寿光侯刘普为北海王。
九真郡边境之外的地区,还有夜郎的少数民族,也都带着土地前来归附汉朝。
西域都护段禧等人虽然守住了龟兹,但通往内地的道路被阻断,文书都送不出去。朝廷大臣们商议后觉得:“西域又远又难管,经常有人反叛,派官吏士兵去屯田,花费实在太大。”六月壬戌日,朝廷决定撤销西域都护府,派骑都尉王弘征调关中的军队,去接段禧、梁慬、赵博,以及在伊吾卢、柳中屯田的官吏和士兵回来。
当初,烧当羌的首领东号的儿子麻奴跟着父亲投降汉朝,住在安定郡。那时候,投降的羌人分散在各个郡县,被官吏、百姓和豪强当作苦力使唤,心里积攒了很多怨恨。等到王弘向西去接段禧,征调金城、陇西、汉阳等地的几千羌人骑兵一起出发,郡县的官员催着他们赶紧上路。这些羌人害怕被派到远方屯守回不来,走到酒泉的时候,很多人就逃散反叛了。各郡县又派兵拦截,有的还捣毁了他们的村落。这下勒姐、当煎等部落的大首领东岸等人更加惊慌,带着族人一起逃走。麻奴兄弟也跟着部落向西逃出边塞。先零羌的分支滇零,还有锺羌等部落趁机大肆抢劫,还切断了陇道。这些羌人归附汉朝很久了,手里没有武器,有的拿竹竿、树枝当长矛,有的背着木板当盾牌,有的举着铜镜假装兵器。郡县的官员胆小怕事,根本管不住他们。丁卯日,朝廷赦免了所有参与谋反的羌人的罪行。
秋天九月壬午日,太尉徐防因为出现灾异现象和盗贼横行,被皇帝下诏书免职。从徐防开始,有了三公因为灾异被免职的先例。辛未日,司空尹勤也因为连续降雨引发水灾,被皇帝下诏书免职。
仲长统在《昌言》里说:光武皇帝不满前朝几代皇帝大权旁落,愤恨权臣篡夺皇位,所以矫枉过正,不信任下面的官员。虽然设置了三公,但实权都在尚书台。从那以后,三公的职位就只是个摆设了。可一旦国家治理不好,还要受到责备。结果权力落到外戚手里,宠信的又是身边的宦官。他们亲近同党,任用私人,京城内外都是他们的人。这些人颠倒贤愚,买卖官职,让无能的人守边境,让贪婪残暴的人管理百姓,搞得百姓不得安宁,还激怒周边少数民族,引发叛乱。各种灾祸、怨气一起来,阴阳失调,日月星三光黯淡,怪异现象不断,害虫吃庄稼,水灾旱灾频发。这些其实都是外戚和宦官造成的,可朝廷却怪罪三公,甚至让他们死的死、免官的免官,真是让人喊天天不应,悲痛欲绝!而且,后来选拔三公,就看重人老实谨慎、墨守成规,这样的人不过是谨小慎微的普通人,哪配得上三公的职位呢?权力分配成那样,选拔标准又这样,还指望三公为国家立功、为百姓谋福,这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当年汉文帝那么宠爱邓通,可申徒嘉照样能施展自己的志向,让邓通不敢放肆。要是皇帝能这样信任大臣,还怕什么身边的小臣作乱呢!可到了近代,外戚和宦官只要请托的事没办成,或者心里不痛快,就能立刻让人陷入大祸,谁还敢弹劾他们呢!以前是给三公的权力大、责任轻,现在是权力小、责任重。光武帝削弱三公权力,到现在变本加厉;不把权力给太后家族,几代下来一直如此,这就是亲疏不同导致的啊!现在皇帝要是真能把大权交给三公,让他们各司其职、承担责任。要是有官员祸害百姓,选拔的人不贤能,百姓生活不安定,争端不断,天地出现异常现象,再追究三公的责任也不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火影:我体内有一只上古凶兽 人,不准说咪邪恶! 小比格也能当绿茶吗? 病娇阴湿黏人搞强制?不要?我上 [三国]开局丞相爱妾,但曹丞相 在魔法学园被攻略的我 青宫十一年 性福妈妈的一生 明媚清纯女友的陷落 躺赢,我是专业的[快穿] 离婚后雌君又后悔了 躲缠郎 美丽NPC又被诓骗了 无敌纨绔丹帝 杨贵妃日本秘史之千年血脉密码 藏在心跳里的诗9 四合院:守护何雨水,何雨柱逆袭 斗罗:娇艳人妻小舞和女儿恶堕成肥猪的孕奴 回忆并未蹉跎 洪荒:妖庭弃徒到混沌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