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资治通鉴白话版 > 唐纪二十五公元705年-707年(第1页)

唐纪二十五公元705年-707年(第1页)

神龙元年(乙巳,公元705年)

二月辛亥日,中宗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上阳宫问候太后的起居;从此以后,每十天去一次。

甲寅日,恢复国号为唐。郊外祭祀、宗庙祭祀、社稷祭祀、帝王陵寝、百官设置、旗帜样式、官服颜色、文字规范,都恢复到永淳元年以前的旧制。又将神都改回东都,北都仍为并州,尊奉老君为玄元皇帝。

乙卯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韦承庆被贬为高要尉;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被削除官籍,流放到高州;司礼卿崔神庆流放到钦州。任命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

太后迁居上阳宫时,只有太仆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元之痛哭流涕。桓彦范、张柬之对他说:“今天难道是您哭泣的时候吗!恐怕您的灾祸会从此开始。”姚元之说:“我侍奉则天皇帝很久了,突然这样分别,悲痛之情难以抑制。况且我前些天跟随各位诛杀奸逆,是臣子的道义;今天送别旧君,也是臣子的道义,即使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当天,姚元之被外放为亳州刺史。

甲子日,册立妃子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追赠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母亲崔氏为王妃。左拾遗贾虚己上奏疏,认为:“异姓之人不能封王,这是古今通用的制度。如今正是国家中兴的开端,天下百姓都翘首以盼陛下的新政;而陛下先封皇后的亲族为王,这不是向天下人彰显美德的做法。况且前朝追赠皇后的父亲为太原王,这个教训并不遥远,必须防范由此引发的后患。如果已经颁发了恩宠的制书,应当让皇后坚决推辞,这样更能增添她谦逊的美德。”中宗没有听从。

起初,韦后生下邵王李重润、长宁公主和安乐公主,中宗被流放房陵时,安乐公主出生在途中,中宗特别疼爱她。中宗在房陵与韦后一同被幽禁,历经艰难危险,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中宗每次听到朝廷使者到来,就惶恐得想要自杀,韦后制止他说:“祸福没有定数,宁愿等待死亡,何必这么急切呢!”中宗曾经私下对韦后发誓:“将来有幸重见天日,一定任凭你随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等到韦后再次成为皇后,便开始干预朝政,就像武则天在高宗时期那样。桓彦范上奏表,认为:“《易经》说‘妇人不要擅自做主,只需负责家中饮食事务,就能保持贞洁吉祥’,《尚书》说‘母鸡在早晨打鸣,这个家庭就会衰败’,我看到陛下每次临朝听政,皇后必定隔着帷幔坐在殿上,参与听闻政事。我私下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哪个与妇人共同执政而不导致国家灭亡、自身受害的。况且以阴凌驾于阳之上,是违背天意的;以妇人欺凌丈夫,是违背人情的。希望陛下借鉴古今的教训,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让皇后专门居住在中宫,管理后宫事务,不要到外朝干预国家政事。”

在此之前,胡僧慧范凭借虚假荒诞的法术游走于权贵之门,与张易之兄弟关系密切,韦后也很器重他。等到张易之被诛杀,慧范又声称自己参与了诛杀张易之的谋划,凭借功劳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予上庸县公爵位,能够自由出入皇宫,中宗还多次微服前往他的住所。桓彦范再次上奏表说慧范使用旁门左道扰乱朝政,请求诛杀他。中宗都没有听从。

起初,武则天诛杀唐朝宗室,有才能德行的人先被处死,只有吴王李恪的儿子郁林侯李千里性情偏激浮躁,没有才能,又多次进献祥瑞之物,所以唯独得以幸免。中宗即位后,将他立为成王,任命为左金吾大将军。武则天所诛杀的唐朝诸王、王妃、公主、驸马等人,都没有人安葬,他们的子孙有的流窜到岭南,有的被囚禁多年,有的逃匿在民间,成为别人的雇工。到这时,中宗下制书命令州县寻找他们的灵柩,按照礼仪改葬,追复他们的官爵,召回他们的子孙,让他们承袭官爵,没有子孙的就为他们选择后人继承。不久,宗室子孙相继前来,中宗都召见了他们,这些人痛哭流涕、叩拜舞蹈,中宗根据他们与皇室的亲疏关系,分别授予不同的爵位和官职。

诛杀张易之、张昌宗时,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张柬之、敬晖说:“两个奸凶虽然被除掉了,但武氏子弟就像汉朝的吕产、吕禄一样仍然存在,除草不除根,终究会再次生长。”张柬之、敬晖二人说:“大事已经平定,他们就像砧板上的肉罢了,能有什么作为!诛杀的人已经够多了,不能再增加了。”薛季昶叹息说:“我不知道会死在哪里了!”朝邑尉武强人刘幽求也对桓彦范、敬晖说:“武三思还活着,你们这些人终究会没有葬身之地;如果不早点图谋除掉他,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桓彦范、敬晖没有听从。

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被杀后,她被没入后宫为奴,她聪慧善辩,擅长写文章,熟悉官府事务。武则天很宠爱她,从圣历年间以后,百官的表章奏疏大多让她参与决断;等到中宗即位,又让她专门负责起草皇帝的制命,更加信任重用她,任命她为婕妤,在宫中掌权。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所以依附武氏集团,又把武三思推荐给韦后,将他引入宫中,中宗于是与武三思商议国家政事,张柬之等人都受到武三思的牵制。中宗让韦后与武三思一起玩双陆棋,自己则坐在旁边为他们点数筹码;武三思于是与韦后私通,从此武氏集团的势力再次振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柬之等人多次劝说中宗诛杀武氏集团的人,中宗没有听从。张柬之等人说:“武则天革命称帝之时,李氏宗室几乎被诛杀殆尽;如今依靠天地神灵,陛下得以恢复帝位,而武氏集团的人却滥用官职、僭越爵位,依然安稳如故,这难道是天下人所期望的吗!希望陛下稍微削减他们的俸禄和官职,以安慰天下百姓!”中宗还是没有听从。张柬之等人有的拍着坐床叹息愤怒,有的气得弹指出血,说:“陛下过去担任英王时,被称为勇敢刚烈,我们之所以不诛杀武氏集团的人,是想让陛下亲自诛杀他们,以彰显天子的威严。如今反而这样,大势已去,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中宗多次微服前往武三思的府邸,监察御史清河人崔皎秘密上奏疏劝谏说:“国家命运刚刚恢复,则天皇帝还在上阳宫,人心仍然有依附武氏的;周朝的旧臣,仍然在朝廷任职,陛下为什么轻易外出游幸,不防备像豫且那样捕获白龙的祸患(比喻意外灾祸)!”中宗把崔皎的话泄露了出去,武三思的党羽对此恨之入骨。

丙寅日,任命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左散骑常侍谯王李重福,是中宗的庶子;他的妃子,是张易之的外甥女。韦后厌恶他,在中宗面前诬陷说:“李重润的死,是李重福造成的。”因此将李重福贬为濮州员外刺史,又改任均州刺史,常常命令州府官吏监视防守他。

丁卯日,任命右散骑常侍安定王武攸暨为司徒、定王。

辛未日,相王坚决推辞太尉及主持政事的职务,中宗同意了;又想立相王为皇太弟,相王坚决推辞,中宗才作罢。

甲戌日,任命国子祭酒始平人祝钦明为同中书门下三品,黄门侍郎、主持侍中事务的韦安石为刑部尚书,免去他主持政事的职务。

丁丑日,武三思、武攸暨坚决推辞新的官爵及政事,中宗同意了,同时加授他们开府仪同三司。

册立皇子义兴王李重俊为卫王,北海王李重茂为温王,仍然任命李重俊为洛州牧。

三月甲申日,中宗下制书:“文明元年以来家族被破亡的子孙,都恢复原来的资荫待遇,只有徐敬业、裴炎不在赦免之列。”

丁亥日,中宗下制书:“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已经死去的追夺官爵,还活着的都流放到岭南荒凉恶劣的地方。”

己丑日,任命袁恕己为中书令。

用安车(古代一种舒适的车子)到嵩山征召安平王武攸绪,武攸绪到达京城后,任命为太子宾客;他坚决请求返回嵩山,中宗同意了。

中宗下制书:“枭氏、蟒氏都恢复原来的姓氏。”(武则天时期曾将李唐宗室中的反对者改姓枭、蟒)

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都凭借虚假荒诞的法术得到中宗的信任重用,夏季四月,中宗用墨敕(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审议的敕令)任命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崔玄暐坚决反对,中宗说:“已经任用了他们,不能轻易更改。”桓彦范说:“陛下刚即位时,下制书说:‘政令都依照贞观年间的旧例。’贞观年间,魏征、虞世南、颜师古担任秘书监,孔颖达担任国子祭酒,难道郑普思、叶静能能与他们相比吗!”庚戌日,左拾遗李邕上奏疏,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如果有神仙能让人长生不老,那么秦始皇、汉武帝早就得到了;如果佛教能为人带来福运利益,那么梁武帝早就得到了。尧、舜之所以能成为帝王的典范,也只是注重治理人间事务罢了。尊宠这些术士,对国家有什么补益呢!”中宗都没有听从。

中宗即位当天,就派人从高要县紧急征召魏元忠;丁卯日,魏元忠到达京城,被任命为卫尉卿、同平章事。

甲戌日,任命魏元忠为兵部尚书,韦安石为吏部尚书,李怀远为右散骑常侍,唐休瓃为辅国大将军,崔玄暐代理益州长史,杨再思代理扬州长史,祝钦明为刑部尚书,都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魏元忠等人都是因为曾是中宗在东宫时的僚属而受到褒奖。乙亥日,任命张柬之为中书令。

戊寅日,追赠已故邵王李重润为懿德太子。

五月壬午日,将武周宗庙的七位神主迁到西京崇尊庙。中宗下制书:“武氏三代的名讳,上奏政事的人都不得触犯。”

乙酉日,在东都建立唐朝的太庙、社稷。

将张柬之等人以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都列为立功之人,赐予铁券,除了谋反叛逆之外,每人都可以赦免十次死罪。

癸巳日,敬晖等人率领百官上奏表,认为:“五行更替兴盛,天下不能同时有两个主导者。天授年间武则天革命称帝时,李氏宗室被诛杀流放殆尽,怎么能让武氏子弟与李氏宗室一同封王!如今上天授命重新开始,而武氏子弟的封爵仍然和以前一样,并且都居住在京城,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过的道理。希望陛下为国家社稷着想,顺应天下百姓的心愿,降低他们的王爵,以安定朝廷内外。”中宗没有同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敬晖等人害怕武三思的谗言陷害,把考功员外郎崔湜当作耳目,窥探武三思的动静。崔湜看到中宗亲近武三思而猜忌敬晖等人,便把敬晖等人的谋划全部告诉了武三思,反而成为武三思的亲信;武三思引荐他为中书舍人。崔湜是崔仁师的孙子。

在此之前,殿中侍御史南皮人郑愔谄媚侍奉张易之、张昌宗,二张败亡后,郑愔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又因贪污罪,逃亡到东都,私下拜见武三思。刚见到武三思时,他哭得非常伤心,不久后又大笑起来。武三思一向地位尊贵,对他的举动感到很奇怪,郑愔说:“起初见到大王时哭泣,是为大王将要被杀死、家族被灭而悲哀。后来大笑,是为大王得到我而高兴。大王虽然得到了天子的信任,但那五个人(指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都占据着将相的权力,胆略过人,废除太后就像翻手掌一样容易。大王自己觉得权势地位与太后相比谁更重?那五个人日夜咬牙切齿,想要吃大王的肉,不把大王的家族全部消灭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心愿。大王不除掉这五个人,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险,却还安然自得地认为自己像泰山一样安稳,这就是我为大王感到寒心的原因。”武三思非常高兴,与他一起登上高楼,询问自我保全的计策,引荐他为中书舍人,与崔湜一起成为武三思的主要谋士。

武三思与韦后日夜在中宗面前谗陷敬晖等人,说他们“依仗功劳专擅朝政,将会对国家社稷不利。”中宗相信了他们的话。武三思等人趁机为中宗谋划:“不如封敬晖等人为王,免去他们的政事职权,表面上不失对功臣的尊宠,实际上剥夺了他们的权力。”中宗认为这个主意很好。甲午日,封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谯公桓彦范为扶阳王,中书令汉阳公张柬之为汉阳王,南阳公袁恕己为南阳王,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为博陵王,免去他们主持政事的职务,赏赐金帛、鞍马,让他们每月初一、十五入朝;还赐桓彦范姓韦氏,与皇后同属一个宗族户籍。不久,又任命崔玄暐代理益州长史、主持都督事务,后来又改任梁州刺史。武三思命令百官恢复武则天时期的政令,排斥不依附武氏集团的人。被五王驱逐的人都恢复了官职,朝廷大权全部落入武三思手中。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杨贵妃日本秘史之千年血脉密码  藏在心跳里的诗9  回忆并未蹉跎  人,不准说咪邪恶!  无敌纨绔丹帝  小比格也能当绿茶吗?  在魔法学园被攻略的我  火影:我体内有一只上古凶兽  四合院:守护何雨水,何雨柱逆袭  [三国]开局丞相爱妾,但曹丞相  躲缠郎  躺赢,我是专业的[快穿]  洪荒:妖庭弃徒到混沌帝尊  性福妈妈的一生  明媚清纯女友的陷落  病娇阴湿黏人搞强制?不要?我上  青宫十一年  美丽NPC又被诓骗了  斗罗:娇艳人妻小舞和女儿恶堕成肥猪的孕奴  离婚后雌君又后悔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