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大明养生小帝姬 > 第50章 漕河钱粮策(第2页)

第50章 漕河钱粮策(第2页)

-宋明德扎在基层,常服领口总磨得发白,手里的名册换了一本又一本,乡绅的顾虑、流民的难处,全记在心上;

-朱徵妲穿粉白襦裙,跑遍了州衙、安置点、码头,小手里递过借粮的主意、暖过孤老的手、送过寄望的薯种——她的稚语,竟成了最软也最韧的“粘合剂”。

运河上,漕船络绎,船工们穿短打喊着号子;码头边,兵士验票、差役发粥,忙而不乱;官道上,流民队伍慢慢南行,偶有孩童的笑;乡野里,里正领着返乡人,捧着《德州农要》抄本,蹲在田边琢磨;州城内,平准局的粮摊前,百姓拿着铜钱买粮,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寒冬还没走,但德州的风里,已少了些刺骨的冷——徐光启窖里的薯种,正等着春天;安置点孤老手里的登记册,记着长久的活;流民怀里的路票、老者胸口的薯种,全是盼头。最艰难的日子,正一点点过去,未来的模样,在能臣、干吏、稚童的手心里,慢慢清晰起来。

钞关妙手,钱粮活水

临清钞关主事王家宾的到来,犹如一股活水注入了略显凝滞的德州赈灾大局。他并未在州衙内久坐寒暄,禀明三策获得汪应蛟首肯后,便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当日午后,他带来的几位账房师爷已在州衙偏房内辟出一间临时公廨。算盘珠子的噼啪声此起彼伏,与主衙内的议事声遥相呼应。王家宾本人则与宋明德一头扎进德州仓廪的旧账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王家宾石青官服上那道笔直的褶皱,他手指飞快地捻动着乌木算筹,时而蹙眉,时而颔首。

“宋大人,你看此处,”王家宾点着账册上一处模糊的记载,“去岁秋税折银,有一笔五百两的款项,注明是‘补漕损’,却未见后续核销单据。此款若确已支出,当有回执;若未支出,便是可动用的存银。”

宋明德凑近细看,常服的袖口又蹭上了一块墨迹,他叹道:“王主事明察秋毫。去岁漕船遇风浪,确有此笔预算,后来因故未用,下官忙于流民安置,竟将此款遗忘了。多亏王主事!”

“非是明德兄之过,实乃千头万绪所致。”王家宾语气平和,并无责备之意,“如今正可将其拨入‘修渠购种’专项,此为合法度之内的腾挪,不违制。”

这便是王家宾的本事——于繁杂旧账中精准找出可活用的资金,如同一位高明的医者,为气血亏虚的病人疏通经络。仅仅一夜功夫,他便理清了德州账上三笔类似的“沉淀”款项,合计一千二百两白银,足以支撑初期漕渠修缮和购买一批徐光启推荐的耐寒粮种。

与此同时,他那“免船料税、收半成货税”的政令,已由快马分发至临清钞关及运河沿线各税卡。政令写得明白,只针对运粮至德州的商船,时限至明年夏收为止。不过两日,运河上的风向便悄然转变。原本因听闻德州粮价不稳而犹豫的商船,闻此利好,纷纷调转船头,满载稻米、杂粮,朝着德州方向扬帆而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德州码头上,沈砚麾下的巡防队压力骤增。漕船、商船络绎不绝,泊位顿时紧张起来。但见沈砚一身玄色劲装,领口的暗银纹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偶闪寒光,他亲自在跳板旁指挥若定。

“新到的粮船靠东岸!验货卸粮的走南栈桥!空船、载货离开的走北水道!都听清楚了,按旗语行事,不得争抢!”他的声音洪钟般压过码头的嘈杂。兵士们腰中的红穗随风舞动,动作利落,引导船只有序停靠。那几个漕帮弟兄更是穿梭其间,用江湖切口和爽朗笑声安抚着有些焦躁的船老大们:“老哥,别急,卸了粮就有免税凭证,回头装货出去还能省一笔,官府这回说话算话!”

码头秩序井然,卸下的粮食被迅速运往州仓,以及王家宾提议设立的“粮食平准局”仓库。平准局的铺面设在州城繁华处,门脸不大,但招牌醒目。开业当日,王家宾亲自坐镇,看着手下吏员将“官定平粜粮价”的木牌挂出——价格比市面奸商所抬低了三成有余。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全城。家中存粮将尽的百姓蜂拥而至,看着那实实在在的低价,看着仓廪中堆积如山的粮袋,再看看平准局吏员身后那位眼神锐利、不怒自威的石青官服大人,连日来因恐慌而引发的抢购囤积之风,顿时偃旗息鼓。几家原本还想奇货可居的粮行,见官府动了真格,也只得悻悻地跟着下调了价格。德州城内的粮价,这根最牵动人心的弦,终于被王家宾以精准的经济手段,稳稳地按住了。

契书为凭,乡绅归心

劝借会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乡绅们当场承诺的粮食实实在在收入官仓,并公平合理地分发到真正需要的流民手中,考验着宋明德的执行能力。

州衙二堂的红泥未干,宋明德便带着书吏和里正们忙开了。他依据那份“借粮契”,迅速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流程。里正们负责核实本保甲内流民户口、缺粮情况,造册画押;州衙户房根据册籍,核算出需向各乡绅“劝借”的粮食总数,再分解到具体人头;乡绅则凭州衙出具的“借粮凭帖”,按数将粮食运至指定官仓。

这其中,朱徵妲那句“立字据”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那方盖在契书上的州衙大红印,以及契书中明确写明的借贷双方、数量、偿还期限、方式乃至利息,不仅安了乡绅的心,也让后续操作有了无可辩驳的依据。

德平乡绅赵老爷是第一个兑现承诺的。三百石粮食,由他家粮行的伙计浩浩荡荡运抵州仓。宋明德亲自在仓廪前迎接,接过赵老爷递上的凭帖,核对无误后,郑重地将其收入特制的木匣中。

“赵老爷高义,德州百姓必铭记于心。”宋明德拱手,语气诚挚。

赵老爷抚着手指上的玉扳指,笑容舒展了许多:“宋大人治理有方,郡主稚子童心却明事理,汪抚台、王主事诸位大人更是实心用事。老夫若再迟疑,岂非不识时务?只盼来年风调雨顺,这甘薯真如徐先生所言,能让我德州再无饥馑。”

有了赵老爷带头,其他乡绅也纷纷行动。那些穿着半旧棉袍的小乡绅,虽家底不如赵老爷丰厚,但也三石、五石地往外借粮。官仓的存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盈起来。更让宋明德欣慰的是,这份“借粮契”仿佛一种无声的宣言,将官府、乡绅、流民的利益前所未有地捆绑在一起。一种“共度时艰”的共识,在德州上下慢慢凝聚。

路票通衢,脉络渐舒

随着官仓有了底气,发放“路票”、有序疏导流民南返的工作也全面铺开。

汪应蛟签发的通关牒文已由差役快船送至聊城、临清。下游州县见到抚台衙门的正式公文,明确了事后凭票补粮的机制,再无推诿之意,各自提前备好了粥厂,翘首以待德州方向的流民。

德州城外的主要官道上,设起了几处路票发放点。衙役们穿着青布差服,呵着白气,大声维持着秩序:“都排好队!一家一户的来!领了路票的,到那边棚子下喝碗热粥再上路!”

流民们虽然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眼神中已少了之前的茫然与绝望,多了几分盼头。他们依次上前,报上籍贯、姓名、家中人口。书吏核实后,便在一张米黄色的粗纸上写下信息,盖上一个特殊的“德州疏导”小印,这便是路票了。

每凑齐五十人,便有一名衙役举着写有“往XX粥厂”字样的木牌,在前引路。队伍中有老有幼,相互搀扶。衙役们得了沈砚和宋明德的严令,不得呵斥驱赶,需体恤老弱,控制好行路速度。

一位领着孙儿的老者,小心翼翼地将路票揣进怀里最贴身的地方,对身旁的同乡感叹:“有了这票,一路到老家都有粥喝,官府……这回说话算话啊。”

他的同乡,一个穿着破短打的汉子,手里紧紧攥着路票,回头望了望德州城的方向,低声道:“不光有粥,宋大人还给了几本种甘薯的书册,说是徐大人写的。等回去了,好好种地,明年……兴许就好了。”

类似的对话,在南下的流民队伍中不时响起。那薄薄一张米黄路票,仿佛一枚小小的定心丸,安抚着流民们饱经离乱的心。官道上,队伍蜿蜒,虽步履蹒跚,却方向明确,秩序井然。运河里,南下的船只也载着部分归心似箭的流民,与岸上的队伍并行,构成一幅悲壮而又充满希望的迁徙图景。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虐恋 (骨科,SM,NPH)  禁阙春夜宴(np)  开局差评,系统让我当武林盟主  投资我必翻倍,仙子们疯狂争抢  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吗?  骚母狗(出轨 偷情 NPH)  高考后我拎古剑,锤爆了幕后黑手  哥哥好多啊(伪骨NPH)  你要毁了这个家吗(np骨)  四合院之我是贾东旭舅舅  黑道教父還要生  失温(父女H)  前任Ex  高武:欺我朽木?我以杀戮成神!  修仙充值一千亿,天才都是我小弟  【GB女攻】战神将军与笼中雀(女攻xCountboy)  三角洲:从跑刀鼠鼠到顶尖护航  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万人迷大小姐破产以后(np)  全民领主:凡人三国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