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刻,山东聊城的流民安置点,早已没了年节的闲淡。戚报国带着吏员,在农课点的空地上划线——用石灰画出“麦种区”“农具区”“讲解区”,旁边搭了个草棚,是老农讲课的地方;暖幼棚的孩子们,在周裁缝的带领下,用漕帮送的草绳编草垫,准备给农学堂用;王阿福(就是要去德州当农师的老农)则带着几个年轻流民,在官示田翻地——雪化后的土湿软,一锄头下去,能看见土里的潮气。
“戚将军,李大人派人送麦种来了!”吏员的喊声传来,戚报国抬头,见两辆马车停在安置点外,车上装着鼓鼓的麻袋——是临清运来的麦种,每袋上都贴着“农课点专用”的红纸条。他快步走过去,打开一袋,抓起一把麦种——颗粒饱满,咬开一颗,硬实,正是周启元教的“好麦种”标准。
“把麦种分了,”戚报国对吏员道,“每户流民发两斤,让他们先在家挑种——挑出最亮、最硬的,开春种在自家的地里;农课点留一百斤,给没地的流民当实操种子。”流民们围过来,领麦种时都笑着道谢——有个中年汉子,捧着麦种激动得手抖:“俺们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好的麦种了!开春种下去,秋收了就能给娃们做白面馒头!”
王阿福走过来,拍了拍汉子的肩膀:“别急着高兴,得学会挑种、下种——过几日农课点开课,俺教你们‘三选三不选’:选亮的不选暗的,选硬的不选软的,选沉的不选轻的,保准你们的麦种出芽率高!”汉子连忙点头:“俺一定去听!王老爹,您说啥俺都信!”
暖幼棚里,周裁缝正带着妇人们给农学堂缝“布黑板”——用顺天府发的粗布,缝在木板上,刷上锅底灰,晾干了就能写字。一个妇人手里缝着,嘴里道:“周大姐,听说京城的郡主给农学堂送了课本?教孩子们认‘麦’‘薯’的字?”周裁缝点头:“可不是嘛!戚将军说,郡主还惦记着咱们的娃,开春要派人送课本过来——将来娃们认了字,就能自己看农书,不用光听老农讲了。”
妇人笑着,手里的针脚更快了:“那可太好了!俺家娃总问‘娘,麦字咋写’,俺说不清,将来让他去农学堂学,学了回来教俺!”棚屋里的妇人们都笑起来,暖烘烘的,盖过了屋外的寒风。
五、漕帮启航:运河上的春讯
正月底,运河的冰彻底化了。通州漕帮的船坞里,二十艘漕船整齐排列,船帆收着,船板上堆着种子、农具——德州农学堂的一百五十套农具、五十斤薯种、徐光启写的农字课本,都装在船上;陈九站在最前面的船上,穿着新浆洗的蓝布短打,手里拿着水情图——是他让人提前勘察的运河水情,哪里浅、哪里有暗礁,都标得清清楚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九爷,都准备好了!”漕帮汉子们齐声喊,声音震得运河水都晃了晃。陈九点点头,举起手里的船桨:“开航!先去临清接周主事,再去德州、聊城——记住,农学堂的东西,一件都不能少,慢些走没关系,别磕着碰着!”
“是!”汉子们齐声应着,解开缆绳,撑起船帆。漕船缓缓驶离船坞,顺着运河往南去——船帆上挂着个小灯笼,是朱徵妲送的麦秆灯笼,风吹着,灯笼晃悠,像在给漕船引路。
船上,陈九坐在船板上,摸着怀里的草兔子——是朱徵妲编的,红布耳朵,他一直带在身上。旁边的小汉子问:“九爷,咱们这趟去山东,能赶上农学堂开课吗?”陈九笑道:“赶得上!周主事正月底出发,咱们顺运河走,二月初就能到临清接他,二月中旬准能到德州——农学堂二月十五开课,正好赶上。”
小汉子望着远处的河岸,忽然道:“九爷,俺听说京郊的薯种已经下种了,说不定咱们回来的时候,就能看见薯苗长叶了。”陈九点点头,望着运河水——
水是暖的,带着春的气息。他仿佛能看见德州农学堂的孩子们,正坐在草垫上,学认“麦”“薯”的字;聊城官示田的流民,正跟着老农种麦,锄头起落,翻起新土。他闯荡运河几十年,运过无数皇粮官银,却从没有像这次一样,觉得船上的种子比什么都金贵。这不仅是货运,是还给那片土地和百姓一个指望。
六、东宫盼信:第一封来自山东的春报
二月初十,东宫收到了周启元从临清递来的第一封信。朱徵妲正在书房帮朱常洛整理农学堂的章程,看见小太监递信,立刻抢过来:“是周主事的信!是山东的信!”
信是周启元亲笔写的,字有些潦草,却写得详细:“……下官已于二月初五抵临清,漕帮陈九爷的船已到,农具、种子完好无损。初六去临清农课点查看,流民皆已备妥麦种,王阿福老爹正带流民翻地,官示田的土已翻三遍,松软宜种。德州农学堂的旧庙已修缮完毕,桌椅、草垫、布黑板皆已摆放整齐,只待开课……”
朱徵妲念得大声,朱常洛和太子妃都笑着听。念到“聊城戚将军报,暖幼棚的孩子们已学会编草垫,农学堂的草垫皆由孩子们所编”时,她眼睛亮了:“娘!您看!是暖幼棚的小姊姊们编的草垫!她们真的学会了!”
太子妃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道:“周启元说,二月十五农学堂准时开课——到时候,咱们东宫也该收到京郊薯苗发芽的消息了。”朱常洛点点头,对朱徵妲道:“等京郊的薯苗长叶,爹带你去看——让你看看,你从聊城带回来的薯种,在京郊也能长得好。”
朱徵妲捧着信,跑到庭院里的“农学堂雪人”旁——雪人早已化了,只剩下插在地上的小银锄头。她捡起锄头,擦了擦上面的泥,小声道:“小银锄头,你听见了吗?农学堂要开课了,薯种要发芽了……”
夕阳西下,东宫的宫灯又亮了起来——不是年节的鎏金宫灯,而是寻常的纸灯,挂在廊下,暖黄的光映着庭院里的枯草。朱徵妲站在灯影里,手里握着周启元的信,忽然觉得,这春天的脚步,比往年都快——从京郊的试验田,到运河上的漕船,再到山东的农课点,一步一步,都踩在“希望”上。
她想起除夕夜里,皇爷爷说“薯种丰产,天下百姓仓廪充实,方是朕最珍重的瑰宝”;想起李太后摸着麦秆灯笼,说“北方百姓苦,薯能长好就是救苦救难”。此刻她才真正明白,那些宫苑里的颔首、议事,那些市井里的草编、漕船,那些流民手里的麦种、锄头,都是春天的信——这信,从紫禁城出发,顺着运河,往山东去,往每一片等着耕种的土地去,往每一个盼着丰收的百姓心里去。
夜深了,张清芷催朱徵妲歇息。她躺在床上,怀里抱着聊城寄来的麦秆灯笼,灯笼里的烛火早已灭了,却好像还暖烘烘的。她闭上眼睛,仿佛能看见德州农学堂开课的场景:孩子们坐在草垫上,跟着张秀才念“一麦二薯三菜”;庙外的实操田,王阿福老爹教流民种麦,锄头起落,翻起的新土带着潮气;运河边的漕船上,陈九爷正指挥汉子们卸种子,麦秆灯笼在船帆上晃悠,像一颗跳动的春心。
“窗外,檐角的水滴还在落,叮咚,叮咚——那是冰封瓦解的声音,是雪水润土的声音,是春天行走在人间,最动听的脚步声。”
是农务的声音,是百姓心里盼了许久的,安稳日子的声音。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禁阙春夜宴(np) 开局差评,系统让我当武林盟主 全民领主:凡人三国传 投资我必翻倍,仙子们疯狂争抢 黑道教父還要生 万人迷大小姐破产以后(np) 前任Ex 四合院之我是贾东旭舅舅 高考后我拎古剑,锤爆了幕后黑手 修仙充值一千亿,天才都是我小弟 你要毁了这个家吗(np骨) 高武:欺我朽木?我以杀戮成神! 虐恋 (骨科,SM,NPH) 哥哥好多啊(伪骨NPH) 三角洲:从跑刀鼠鼠到顶尖护航 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吗? 骚母狗(出轨 偷情 NPH) 【GB女攻】战神将军与笼中雀(女攻xCountboy) 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失温(父女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