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改革纲领共24项,对行政、经济、财政、军事、法制、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建议陈亮在这篇《中兴论》中充满信心地说,只要做到以上各点,&ot;不出数日纪纲自定,比及两捻,内外自实,人心自同,天时自顺&ot;、&ot;中兴之功,可跻足而须也&ot;(同上)
《中兴五论》发表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这时陈亮26岁,此次上书未被采纳,事隔十年,即淳熙五年再次上书,又把他的改革方案归纳为三项:一是鼓动抗金复仇的士气;二是&ot;国家之规模&ot;即国家体制的改革;三是&ot;任人之道&ot;即对人才的任用制度的改革除第一项之外,第二和第三项体现了陈亮革新思想重点
关于&ot;国家之规模&ot;即国家体制改革,陈亮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的&ot;郡县空虚而本末俱弱&ot;&ot;萎靡而不振&ot;(《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的衰败局面指出:在高度中央集权下,&ot;发一政,用一人,无非出于独断……朝廷有一政事,而多出于御批;有一委任,而多出于特旨&ot;(《中兴五论》)这样,就形成了&ot;圣断裁判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条令,而百司逃责,人才日以囗茸&ot;(《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的局面这种情况不仅使整个国家机器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各级官吏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主动作用,&ot;群臣救过之不及,而何暇展布体以求济度外之功哉!&ot;(《上孝宗皇帝第三书》)针对这种情况,他要求取消皇帝个人独裁;一切政事&ot;付之会议&ot;,主张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以应有的权力提出&ot;重六卿之权&ot;&ot;置大帅以总边陲&ot;,&ot;住文武以分边郡&ot;,充分发挥中央各部分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官吏的作用他认为,如果能如此,就可达到&ot;财自阜&ot;&ot;兵自强&ot;&ot;利自兴&ot;&ot;守自固&ot;使国富民强的目的北宋王朝在建国之初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目的是为了彻底结束地方割据,巩固国家统一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推行对金人妥协投降的路线,防止主战派将帅专权抗战,死抱中央集权不放,大大削弱了抗金力量,由于将帅无主动权,因而屡战屡败陈亮的改良主张,不仅可以纠正君主集权造成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对于加强发展抗金的军事力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陈亮的分权主张,在南宋更有其特殊意义
对于&ot;任人之道&ot;,陈亮认为,南宋之所以萎靡不振,也与&ot;任人之道&ot;不当有着密切关系,这种&ot;任人不当&ot;首先表现于&ot;以儒立国&ot;(《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科举取士,形成了使士大夫&ot;宛转于文法之中&ot;,&ot;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ot;,&ot;不知形势之为何用&ot;(《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造就了大批的&ot;儒庸萎(王肖)之人&ot;(《中兴五论》)使之充斥朝廷,那能为国家办好事?
在这样的用人制度下,许多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受到排斥其次表现在用人不信,不能&ot;虚心以待之&ot;,推诚以用之&ot;(《中兴五论》),这就使得天下的英豪之士不能为朝廷所用针对这些问题,陈亮提出了&ot;疑则无用,用则勿疑&ot;、&ot;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间以言&ot;(同上)的建议,这种建议是要求放手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使人尽其才
在选用人才上,陈亮认为&ot;自古乱离战争之际,往往奇才辈出&ot;(《中兴遗传序》),他讲了一个善于选求人才的寓言故事:
昔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不得,则以五百金买其骨焉不逾期,而千里马至者三何则?趋其所好,人之情也不得于生者,见其骨犹贵之,可谓诚好之矣
生者之思奋,因也(《英豪录序》)
这个故事含义深刻,说明只要能真正爱护人才和真心实意求取人才,就不会忧虑没有人才,他有一句名言&ot;何世不生才&ot;,关键在于善于发现和求取他提出要&ot;任贤使能&ot;&ot;以清宦官&ot;,就是要对旧的官吏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贤能之才要加以重用,对那些名不当实的庸人要加以摒弃,为此,他还要求废除腐朽的&ot;恩荫&ot;制度,不能再给皇族、官僚子孙不通过严格考核而靠祖、父辈特权为官的机会
在对人才的考核上,陈亮主张通过实际使用来进行检验提出了&ot;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ot;(《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和&ot;策之以言,而试之以事&ot;(《英豪录序》),对在职官员的考核、升降、赏罚、陈亮提出了&ot;严政条以核名实&ot;,&ot;惩吏奸以明赏罚&ot;的原则
陈亮的改革思想见地虽高,意见虽好,可惜终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然而,他的一片爱国热忱和金玉良言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长久不息的光辉
三、批判理学论说&ot;王霸&ot;&ot;事功&ot;
陈亮的思想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在初期阶段,即青年时期,他对南宋在抵抗金人入侵的斗争中软弱无力,在战场上连连失败的原因认识不深,仅仅归结为军事上的处置不当因此从&ot;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ot;出发,写出了《酌古论》,用单纯的军事观点考察补救之方随着其社会阅历的增加,他才察知若要取得抗金事业的胜利,还必须解决政治上的积弊,在他的五次《上孝宗皇帝书》中,表现了他的思路从军事转向了政治的发展在其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不仅提出了抗金的战略、策略,同时还着重研究了政治问题,提出了许多解救南宋萎靡颓败局面,使国家重新统一的变革主张这些思想都包含在他对皇帝的上书之中,这在前文已有评述陈亮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成熟,这一更深刻的转变,表现在用唯物主义的功利思想为武器,对理学唯心主义批判之中在当时,理学已被抬到压倒一切学术思想的地位,它不仅形成为一种学术思潮而且成了可以左右舆论,定夺是非的政治势力,成了士大夫们猎取官职,攫取权力利禄的资借物对于这种弥漫于天下的社会思潮,陈亮自青年时期起便置身于冷静观察的地位,不肯盲从附和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终于认识到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空谈心性的理学不但无补于实际,反而与南宋统治者在政治上的因循苟且对金人侵略的忍辱求降有着紧密的联系,&ot;始悟今日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ot;(《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他同当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双方壁垒森严,互不退让,在辩论中对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后来,陈亮又经过了反复研究,终于建立了与理学相抗衡的永康学派,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竟然使朱熹为之惊恐声言其&ot;可畏!可畏!&ot;(《朱子语类》卷123)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文坛背后的讲坛 太后那个渣渣 金色笔记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小兔桂花 小王子 红色风暴之迷 红了樱桃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祈缘 袁世凯评传 有卿赤颜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笼中雀 奇玉 七零年代小富婆 转职当太子妻 罗德斯岛战记3 作死后我重生了 娱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