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中国历代大儒排行榜 > 第153章(第1页)

第153章(第1页)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宋史&iddot;道学传》说:&ot;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学者&ot;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灏自诩于&ot;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ot;(《二程集》第638页)文彦博称大程子&ot;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旁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ot;(同上第640页)程颖于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ot;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ot;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ot;洛学&ot;,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于&ot;洛学&ot;兴起的情况,范祖禹作了如下记载:

先生(程颢)以亲老求为间官,居洛殆十余年,与弟伊川先生讲学于家,……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先生于经,不务解析为枝词,要其用在己而明于天其教人曰:&ot;非孔子之道,不可学也&ot;盖自孟子没而《中庸》之道不传,后世之士不循之本而用心于末,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先生以独智自得,去圣人千有余岁,发有关键,直睹堂奥,一天地之理,尽事物之变故其貌肃而气和,志定而言励,望之可畏,即之可亲,叩之者无穷,从容以应之,其出愈新,其学者之师也成就人才,于时为多(《伊洛渊源录》卷2《门人朋友叙述》)上面的记载,概括了&ot;洛学&ot;的兴趣及其特点,同时还指出了程颖作为一代儒学宗师的学问、道德风貌和师表范式

&ot;洛学&ot;在学风上不像两汉以来的儒生那样,只埋头于对儒家经典的训诂考释,而是着眼于根本,追寻其精神实质,着重于对儒学经典之精妙奥义的探索与发掘,抓住关键,&ot;直睹堂奥&ot;,从而达到了&ot;一天地之理,尽事物之变&ot;的目的在学风上,程颐同程颢一样,认为&ot;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ot;(《二程集》第577页)他认为,学圣人之道,如果&ot;只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ot;(《二程集》第671页)他们认为,读书是为了穷理、致用,如果仅仅&ot;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ot;(同上第1187页)他们也提倡学以致用,二程说:&ot;百工治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学而无用,学将何也?&ot;(同上第1189页)以为求学治道,在于实用,就象工匠制造用具一样,如果无用,工匠就不造它,学而无用等于白学然而二程所讲的致用,主要是指把孔孟之道的&ot;义理&ot;及其所体现的封建道德、纲常伦理用之于修身治国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囗、尹(火享)、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ot;洛学&ot;的著作计有二程的《遗书》25卷,《外书》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传》、《经说》、《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灏的诗文集,后八卷是程颐的诗文集《经说》中的《系辞》、《书》、《诗》、《春秋》、《论语》

为程颐所作《改正大学》为二程所作《伊川易传》是程颐对《易经》的注解,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杨时精选后编写出来的二程语录以上各种著作,现已被合编为《二程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于世

三、天理学说有层次格物致知明本末

从哲学角度讲,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其着重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历来重视不够

《论语&iddot;公冶长》说:&ot;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ot;对于人的本性问题,孔子只讲述&ot;性相近也,习相远也&ot;一句,他基本上不讲天道,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大概是受子产&ot;天道远,人道迩&ot;这一思想影响然而,孔子很重视&ot;天命&ot;,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因为这个&ot;天&ot;是不可捉摸、不可驾驭的从经验上讲,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故孟子说:&ot;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ot;(《孟子&iddot;万章上》),孔子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一个&ot;君子&ot;,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做得到的,则是&ot;天命&ot;可为,如果失败了,也&ot;不怨天,不尤人&ot;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ot;天人相分&ot;和&ot;制天命而用之&ot;的学说,他不相信&ot;天命&ot;,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没有意志,特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ot;天人合一&ot;,断言天有意志,能主宰万物、主宰社会人事,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乃至说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复制的他还提出&ot;天人感应&ot;的说教,断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从《公羊春秋》出发,把儒学思想同天命神学相结合,从而神化了儒家学说这种理论经不起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失去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袁世凯评传  转职当太子妻  红色风暴之迷  文坛背后的讲坛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娱乐城  金色笔记  小王子  奇玉  作死后我重生了  祈缘  小兔桂花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七零年代小富婆  罗德斯岛战记3  有卿赤颜  红了樱桃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太后那个渣渣  笼中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