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ot;圣人之道&ot;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ot;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ot;(《皇极经世&iddot;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ot;道&ot;二程主张&ot;理&ot;即是&ot;道&ot;,程颢说:(&ot;理便是天道也&ot;《遗书》20)又说:&ot;理无形也&ot;、&ot;无形为道&ot;(《粹言》一),&ot;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ot;(同上),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ot;道学&ot;,因为在他们那里,&ot;理&ot;和&ot;道&ot;是同等的概念
(一)二程的&ot;天理&ot;论
工程学说的核心是&ot;天理&ot;论程颢说:&ot;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ot;(《遗书》卷12)天理是二程的最高哲学范畴,天理在二程,一般称之为&ot;理&ot;理的概念,早在韩非就提出了,和二程同时的张载、周敦颐、邵雍都提出了&ot;理&ot;的概念,但他们所讲的&ot;理&ot;还不具有最高范畴的意义张载说:
&ot;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ot;(《正蒙》)周敦颐说:
&ot;礼,一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ot;(《通书&iddot;理&iddot;性&iddot;命》)邵雍提出了&ot;以理观物&ot;的思想,他说:&ot;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而观之以理也&ot;(《皇极经世&iddot;观物内篇》)然而,张、周、邵的&ot;理&ot;都不具有最高哲学范畴的含义,只有二程才把&ot;理&ot;上升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二程的&ot;天理论&ot;是有系统、有层次的概括地说,他们的&ot;天理论&ot;具有如下几个层次:
第一,理是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二程说:&ot;天理云者,这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这元无稍欠,万理具备&ot;(《遗书》)说明理是不以人为转移的永恒存在,它无比完满,&ot;元无稍欠&ot;,没有存亡加减,也不受时间上今与古的限制,更不因社会治乱和人的意志而改变这种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比完满的&ot;理&ot;,只能判断其为客观精神《易传》说:&ot;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ot;,二程谓:&ot;一物之中,其可见之形即所谓器;其不可见之理,即所谓道也&ot;(《文集》15)认为形上形下的区别在于有形与无形又说:&ot;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ot;(《遗书》卷15)气虽然无形,它具有物质特性,因而是形而下者&ot;从二程把气和道截然区分来看,说明他们的&ot;理&ot;或&ot;道&ot;是完全脱离物质形态的精神实体
第二,理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二程把具有精神属性的&ot;理&ot;视为宇宙万物之根本和总根源他们说:&ot;理者实也,本也&ot;(同上书卷11)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能从那里来&ot;(《遗书》卷2上)又说:&ot;理则天下只有一个,故推之而四海皆准&ot;(同上卷18)他们断言,万物都是从理中派生和推衍出来的,所以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
在理与气的关系上,二程坚决反对张载的气本论思想,指责张载&ot;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ot;(同上书卷2上)所谓&ot;清虚一大,是指&ot;气&ot;二程认为,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不妥的他们说:&ot;有是理,后生是气&ot;(《语录》
卷1)&ot;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ot;(《经说》卷1)这就是说,理是气之本,气是理之用,理气之间,以理为本在二程看来,万物的&ot;气化&ot;,仅仅是该事物的表面现象,在这表面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更根本的&ot;理&ot;,即事物之所以然的东西在起着支配的作用&ot;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守君臣父子之间,皆有是理也&ot;(《遗书》卷19)&ot;实有是理,放实有是物;实有是物,故实有是用;实有是理,故实有是心;实有是心,故实存是事&ot;(《程氏经说》卷8)在二程看来,如果只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如天高、地深、火热、水寒等现象,那就不能把握事物之根本,不能从&ot;形而下&ot;上升到&ot;形而上&ot;所以二程才说:&ot;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ot;(《遗书》卷3)又说:&ot;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ot;(同上卷15)这就强调了&ot;道&ot;是阴阳二气之所以然,是脱离具体物质形态的精神本体
他们的图式是:理‐‐气‐‐万物
第三,理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二程的&ot;理&ot;或&ot;道&ot;包含着规律或法则的意义他们说:&ot;天下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ot;(同上卷18)&ot;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多循其理,何劳于己力!&ot;(同上卷11)这是说,由于&ot;当然之则&ot;的理,&ot;顺之则易,逆之则难&ot;对事物之中的这种客观法则,人们必须遵循这个观点无疑是二程唯心主义体系中同辩证法相符合的合理成分此外,二程还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ot;万物莫不有对&ot;和&ot;理必有待&ot;的合理命题程颐说:&ot;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ot;(同上)&ot;道无对,有阳则有阴,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ot;(同上)认为天地万物都处于相互对立、彼消此长的关系之中程颐还说:&ot;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者,熟能识之?&ot;(《程氏易传》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金色笔记 有卿赤颜 红色风暴之迷 文坛背后的讲坛 转职当太子妻 小王子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红了樱桃 祈缘 罗德斯岛战记3 七零年代小富婆 奇玉 太后那个渣渣 小兔桂花 笼中雀 作死后我重生了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娱乐城 袁世凯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