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中国历代大儒排行榜 > 第160章(第1页)

第160章(第1页)

挟是而行则为正,挟非而行则为邪正者为善,邪者为恶而世儒的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ot;(同上)这是说,善恶非人性所固有,而是由于对情欲等的意念和要求是否合理来决定在胡宏看来,世儒以善恶言性,不过是远离实际的迂阔之谈

&ot;中节&ot;一词,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ot;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ot;这是说,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的发生,有两种情况:未发之前谓之中,无所谓善恶之分;既发之后,应该合于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乖戾,这就是&ot;中节&ot;,就是中和胡宏说:&ot;诚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情,情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诚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ot;(同上)胡宏不以善恶言性,是因为以善恶言性同他的&ot;中者性之道&ot;的人性论相抵触,所以他又说:&ot;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义完具,无适无莫,不可以善恶辨,不可以是非分,无过也,无不及也,此中之所以名也&ot;(朱熹:《知言疑义》,转引自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第八章),在胡宏看来,人性本为中道,无善恶可言,这就是他的基本观点

胡宏又说:&ot;好恶,性也&ot;(《知言》卷1)他认为,好恶之情,君子小人皆有,其区别在于:&ot;小人好恶以己,君子好恶以道&ot;,好恶本身无善恶可言,关键是看好恶的内容如何,好之以道是善,好之以己则为不善他说:&ot;察乎此则天理人欲可知&ot;,合乎天理的好恶谓&ot;天理&ot;,不合乎天理的好恶则是&ot;人欲&ot;,因此,&ot;好恶,性也&ot;的说法同&ot;性无善恶&ot;论不相矛盾胡宏所讲的好恶,包括人的生理要求和精神追求他说:&ot;夫人目于五色,耳于五声,口于五味,其性固然,非外来也&ot;(同上)这同告子的&ot;食色,性也&ot;是同一意思无论&ot;好恶以己&ot;,还是&ot;好恶以道&ot;,都是人的本性(主要指人的生理要求)所需需求合理,就是天理,否则就是人欲

综上所述,胡宏的人性论已经偏离了正宗理学的性善论不过,他对&ot;性无善恶论&ot;的论证是不够周密的,比如:&ot;君子好恶以道,小人好恶以己&ot;是由什么决定的?对此没作说明又如,在情欲上,&ot;圣人发而中节,而众人不中节也&ot;,这又是什么原因,他也没作解答,这一点恰好被朱熹抓了辫子,机敏的朱熹把&ot;发而中节&ot;用来作为性善论的根据况且,胡宏的人性论,仍然离开了人的社会性来讲人性,所以他也不可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问题这些都是他在理论思维上的缺陷

(三)&ot;缘事物而知&ot;和&ot;循道而行&ot;的知行论

理学家一般都讲格物致知,胡宏也不例外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理论也有独到之处

首先,他提出了&ot;缘事物而知&ot;的命题胡宏说:&ot;致知在格物,物不格,则知不致&ot;(《知言》卷4,《大学》)如何格物致知呢?他说:&ot;夫人生非生而知之,则其知皆缘事物而知……是以节事取物,不厌不弃,必身亲格之,以致其知焉&ot;(《五峰集》卷3,《复斋记》)可以看出,胡宏的&ot;格物致知&ot;就是缘事物而知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知是后天得到的,是通过客观事物的接触和了解得来的接触和了解客观事物必须用耳目等感觉器官他说:&ot;夫耳目者,心之所以流通也;若夫图形具而不能见,耳形具而不能闻,则亦奚用夫耳目之官哉!&ot;(《五峰集》卷2,《与吴元忠四首》)&ot;耳目通则事情判矣&ot;(同上)肯定了只有通过耳目等感官,才能了解和辨别事物的真相,这就肯定了感性经验在致知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与上述观点相应,在名实问题上,胡宏肯定有实而后有名,他说:&ot;有实而后有名者也实如是,故名如是实如是,名不如是则名实乱矣名实乱于上,则下莫之所以,而危之至矣&ot;(《知言》卷5,《汉文》)这是他在认识论上实事求是和务实精神的表现从这个思想出发,胡宏反对知识分子&ot;专守方册,日谈仁义&ot;的虚华之见&ot;他说:&ot;执书册则言之,临事物则弃之,如是者终归于流俗,不可不戒&ot;(《宋元学案》卷42,《五峰学案》)这种重视实功实事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胡宏不仅强调了感性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注意到它的局限性,所以他又认为,致知不能仅仅&ot;安于耳目形器&ot;他说:&ot;夫事变万端,而物之感人无穷,格之之道,必立志以定其本,而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于事物之表,敬行于事物之内,而知乃可精&ot;(《五峰集》卷3,《复斋记》)&ot;惟安于耳目形器,不知觉之过也&ot;(《知言》卷2,《往来》)这段论述虽然没有说明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ot;知可精&ot;的高度,但也肯定了感情认识之局限性,认识到必须&ot;立志以定其本,而居敬以持其志&ot;当然,所谓立志以定其本,就是要求在认识事物之前,必须坚持一个认识事物的指导思想,没有涉及到如何由&ot;表&ot;到&ot;内&ot;,由&ot;粗&ot;到&ot;精&ot;认识过程和方法不过,他毕竟还是认为不可以把认识停留于感性经验

在胡宏的认识论中,还提出了&ot;循道而行&ot;即按规律办事的思想他说:&ot;失事有缓急,势有轻重,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循道而行,则危可安,乱可治;悖道而行,则危遂倾,乱遂亡&ot;(《五峰集》卷2,《与吴元忠》)胡宏虽讲&ot;天命&ot;,但不主张安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说:&ot;深于道者富,用物而不盈&ot;(《宋元学案》卷42,《五峰学案》)又说:&ot;道无不可行之时,时无不可处之事&ot;(《知言》卷1,《修身》)有人问:&ot;人可胜天乎!&ot;胡宏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红色风暴之迷  娱乐城  转职当太子妻  奇玉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金色笔记  作死后我重生了  罗德斯岛战记3  文坛背后的讲坛  七零年代小富婆  有卿赤颜  红了樱桃  太后那个渣渣  祈缘  袁世凯评传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笼中雀  小兔桂花  小王子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