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孟子&ot;性善&ot;论有一个不小的漏洞,即他只看到人性的&ot;善&ot;的一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ot;恶&ot;的存在,却无法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既然人性都&ot;善&ot;,那么&ot;恶&ot;的根源在哪里?因此,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荀子的&ot;性恶&ot;论便是直接针对孟子&ot;性善&ot;论而发的但&ot;性恶&ot;论与&ot;性善&ot;论同样面临着理论难题: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ot;善&ot;的事实所以后来又有人试图在&ot;性善&ot;&ot;性恶&ot;两者之间进行调和如西汉的董仲舒、扬雄,东汉的王充扬雄主张&ot;性善恶混&ot;,王充主张&ot;性有善有恶&ot;,即在孟、荀之间进行了折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董仲舒的&ot;性善情恶&ot;主张这种&ot;性&ot;、&ot;情&ot;二元论是在不触动孟子&ot;性善&ot;说这一权威结论的前提下,适当地吸收和改造了&ot;性恶&ot;论而形成的王充《论衡&iddot;本性篇》引董仲舒之言曰:
董仲舒览孙(荀)、孟之书,作情性之说曰:&ot;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ot;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儒家传统文化,倡&ot;性阳情阴&ot;&ot;性仁情贪&ot;即&ot;性善情恶&ot;说,这一主张后来被东汉官方神学宝库‐‐《白虎通》吸收《北史》
卷63《苏绰传》载《六条诏书》论治人之心曰:&ot;人受阴阳之气以生,有情有性,性则为善,情则为恶&ot;这显然是接受了董仲舒的论点
儒家人性说,在两汉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儒家哲学经学化以后,成为僵死的教条,章句、训诂代替了对儒学义理之探讨,记诵之学代替了自得之学这不仅使儒学再也没有什么发展,而且给儒学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全面的危机其次,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先是玄学,后是佛学极其兴盛,士大夫在这两者之中找到了哲学思辩的话题如魏晋时代的&ot;有无&ot;、&ot;本末&ot;、&ot;才性&ot;、&ot;体用&ot;之辩,今当时的士大夫如醉如狂;而佛学中高超精致的心性理论,对士大夫也颇有吸引力,特别是禅宗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韩愈&ot;睹儒家之积弊,效禅侣之先河,直指华夏之特性,扫除贾、孔之繁文&ot;[注],进行儒学革新他在《寄卢仝》诗中说:&ot;《春秋》三传来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ot;表明对章句训诂不感兴趣,而着重对儒家文化内在精神的发明,建立儒家的心性之学,以与佛学相抗因此,他特别重视《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在《原道》一文中,他征引《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试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指明儒学有体有用,异于佛、老之空虚不实韩愈对《大学》的推崇,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评价说:
退之首先发见《小戴记》中《大学》一篇,阐明其说,抽象之心性与具体之政治社会组织可以融会无碍,即尽量谈心说性,兼能济世安民,虽相反而实相成,天竺为体,华夏为用,退之于此奠定后来宋代新儒学之基础,退之固不世出之人杰,若不受新禅宗之影响,恐亦不克臻此又观退之《寄卢全诗》,则知此种研究经学之方法亦由退之所称奖之同辈中发其端,与前此经诗著述大意,而开启宋代新儒学家治经之途径者也
陈寅恪评韩愈发明《大学》之旨着重于三点:其一是受新禅宗之影响;其二是奠定新儒学之基础;其三是开启新儒学治经新方法这是非常中肯的
韩愈在革除儒学积弊,发明正心诚意之旨,直指人伦的同时,提出了一种新人性论,即&ot;性三品&ot;说
韩愈在《性论》一文中,对以前各家的人性论作了总结他开宗明义地给&ot;性&ot;&ot;情&ot;下了定义: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也就是说,&ot;性&ot;是先天就有的;&ot;情&ot;是后天所得的性、情二分法是从董仲舒那里继承下来的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ot;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ot;
关于性分上中下三品,韩愈解释说: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ot;
可知,韩愈所谓上品之性,只有善而无恶;中品之性,则可以善,也可以恶,关键在于引导;下品之性,则只有恶而无善这样,韩愈把&ot;性善&ot;论,&ot;性有善有恶&ot;论及&ot;性恶&ot;论统一在&ot;性三品&ot;说之中他批评前人说:
孟子之言性曰:&ot;人之性善&ot;荀子之言性曰:&ot;人之性恶&ot;扬子之言性曰:
&ot;人之性善恶混&ot;夫始善而进恶,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韩愈认为孟、荀、扬三子言性皆是以偏概全,缺乏分析
构成&ot;性&ot;的要素有五,即仁、礼、信、义、智这五种道德品质(五常),在&ot;性三品&ot;中,这五种道德品质的比重不一: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即上品之性五常俱备,而统于仁,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种品质,中品之性里仁的成份多少不同,其余四者杂而不纯正因为有了这五种规定性,所以与佛、老在&ot;虚&ot;&ot;无&ot;基础上言性是根本区别的他把&ot;性&ot;说建立在人伦的基点上,这就拈出了儒家文化与佛老文化本质区别后来朱熹对韩愈的性论评论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袁世凯评传 奇玉 娱乐城 作死后我重生了 小兔桂花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有卿赤颜 罗德斯岛战记3 文坛背后的讲坛 小王子 太后那个渣渣 金色笔记 七零年代小富婆 祈缘 红色风暴之迷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转职当太子妻 红了樱桃 笼中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