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中国最大儒家有几位 > 第115章(第1页)

第115章(第1页)

&ot;退之说性,只将仁义礼智来说,便是识见高处&ot;[注]

韩愈认为情是&ot;接于物而生&ot;,即后天才有的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也分为上中下三品,并与性之上中下三品相对应上品之性有上品之情,中品之性有中品之情,下品之性有下品之情他说:

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可见,韩愈并不否认情感欲望的存在但主张&ot;情&ot;要适&ot;中&ot;,这个中就是合乎儒家的伦理规范,&ot;性三品&ot;与&ot;情三品&ot;是一致的

韩愈的&ot;性三品&ot;说的思想渊源,与董仲舒把人性分为&ot;圣人之性&ot;、&ot;中人之性&ot;、&ot;斗筲之性&ot;三类有密切关系但董仲舒主张&ot;性善情恶&ot;,把&ot;性&ot;、&ot;情&ot;对立起来,这并没有被韩愈接受,在这一点上,韩愈比董仲舒前进了一步

从理论上说,韩愈把封建的道德说成是人类的普遍人性,这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人性问题,而且他将人性品级化,从社会作用上来说,在于论证封建伦理秩序合乎人性他说:&ot;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ot;(《原性》)对于下品之性,既然无法改变,只有以威相加,以刑相制了

继先秦、两汉以后,韩愈重提儒家人性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性》一文写成后,李翱、皇甫提、杜牧也写出文章,发表了对人性问题的看法至宋儒遂愈演愈烈,&ot;性情&ot;问题成为理学的主题经韩愈倡导,宋儒的发展,佛教原有的性理之学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新儒学取代,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重新被牢固地确定了下来

四、千秋万岁名不寂寞

韩愈革新儒学,倡导古文,开一代新风史学大师陈寅烙在《论韩愈》一文中,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

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折点之人物也

这一评价非常中肯但是,韩愈生前生后并非一贯受人尊崇正如李汉所说的,在他生前&ot;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ot;(《韩昌黎集》序)&ot;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ot;(《新唐书&iddot;韩愈传》)唐末皮日休甚至请求以韩愈配享太学

到了宋初,韩愈的地位大大下降,&ot;号为时能文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ot;到了庆历年间,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大力提倡,&ot;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ot;[注]又重新出现了韩文热欧阳修尊之为文宗,石介列之于道统,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竟赞韩愈&ot;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ot;二程则欣赏韩愈抬高孟子的做法,说&ot;如《原道》之言,虽不能无病,然自孟子以来,能知此者,独愈而已&ot;但宋人对韩愈也不是一味推崇如对韩愈评价极高的苏轼,虽然肯定韩愈尊孔孟、拒佛老,但认为&ot;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ot;,&ot;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ot;[注]理学大师朱熹虽然肯定韩愈&ot;所以自任者不为不重&ot;,但又指出他&ot;平生用力深处,终不离文字言语之工&ot;,评韩愈《原道》是&ot;无头学问&ot;,评《读墨》也说韩公&ot;第一义是学文字,第二义方究道理&ot;批评他在理论上缺乏深度和建树[注]王安石则对韩愈贬多褒少他在《读韩》一诗中写道:&ot;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无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ot;说韩愈并没有把握儒家真正的&ot;道&ot;,他的努力徒劳无益宋人评韩还涉及到韩愈的人品,如说他贪禄喜进、言行失俭、沽名钓誉等等

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18引苏轼责备韩愈&ot;示儿皆利禄事&ot;,《河南程氏遗书》

卷18记伊川语谓&ot;退之正在好名中&ot;,又说&ot;退之晚来为文,所得处甚多;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ot;张子韶《横浦日新》说&ot;韩退之求官书略不知耻&ot;朱熹甚至说韩愈&ot;当初本只是要讨官职做,始终只是这心他只是要做得言语似六经,便以为传道至其每日功夫,只是做诗博奕,酣饮取乐而已&ot;[注]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韩愈的道、文、诗、德无一褒词,说他&ot;所奉者义也,所志者利也&ot;直到现代,人们对韩愈的评价仍无定论,聚讼纷纷,真可谓&ot;千秋万岁,名不寂寞&ot;(钱钟书语)

对韩愈评价,不能失之片面和武断韩愈这个人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对他勇于进取、追逐功名这一点,我们要看到他不像后来的道学家那样虚伪而且他积极入世,勇于任责,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关怀,为了维护自己所怀之&ot;道&ot;,敢于直言忤君,触犯逆鳞,这表现了一个正直士大夫应有的品格至于以利禄诱子一事,封建社会有几人不是在利益驱动之下读书做官的?

韩愈的一生,几经浮沉特别是处在朋党、宦官、藩镇斗争的三角关系中,个人的命运更难以捉摸他依违其间,尽管各个集团之中都有与他交往的友人,但双方都怀着或明或暗的戒心因此,他有时感到非常的孤独他自述说:&ot;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ot;(《进学解》)&ot;不善交人,无相生相死之友于朝&ot;(《释言》)&ot;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何为乎?&ot;(《与李翱书》)但总的来说,韩愈虽屡被贬黜,却能得以善终,平生的名位也不为不高他有一首《示儿诗》这样写道:&ot;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ot;可见他对自己的处境还是较为满意的他虽然一生汲汲追求功名,但并不满足于个人富贵,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希望立德、立言、立功,对那些&ot;得一名、获一位,则弃其业而役役于持权者之门,故事业功德日以忘,月以削,老而益昏,死后遂亡&ot;[注]的人非常轻蔑他认为,身为素习儒业的士大夫,对社会、对封建国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负起振斯溺、觉斯民的责任,虽然&ot;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ot;[注],也在所不辞因此,他在朝中遇事能先人之所言,言人之所不敢言,不甘寂寞,评议朝政,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应有的气节他还以儒家传统的卫道士自居,把复兴儒学、排低异端作为自己平生的事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太后那个渣渣  作死后我重生了  笼中雀  小兔桂花  娱乐城  红色风暴之迷  转职当太子妻  红了樱桃  七零年代小富婆  有卿赤颜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金色笔记  文坛背后的讲坛  袁世凯评传  祈缘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小王子  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奇玉  罗德斯岛战记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