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ot;有对&ot;、&ot;有待&ot;是二程表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关系的范畴他们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一种普遍的法则,由于对立事物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易和发展断言&ot;对待&ot;是&ot;生生之本&ot;肯定了事物的&ot;交易&ot;,肯定一切事物都是变易的程颐说:&ot;随时交易,乃常道也&ot;(《程氏易传》)&ot;天理生生,相续不息&ot;(《粹言》卷2)事物之所以不断地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乃自然之常道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是合理的思想
然而,二程所讲的发展变化,是指循环式的运动,而不是螺旋式的上升如程颐说:
&ot;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ot;(《程氏易传》
卷3)&ot;动则终而复始&ot;的说法,反映了二程发展观上的循环论思想所以他们虽然讲变化、发展,最终仍归于形而上学特别是表现于伦理观上,他们坚持说:&ot;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ot;(《遗书》卷5)封建的等级秩序和伦理关系定位不易,永远不变
第四,&ot;理&ot;是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周敦颐的&ot;礼,理也&ot;一说,被二程进一步发展了,他们把封建道德原则和封建的等级制度概称为&ot;天理&ot;,也就是说,把封建制度及其作为这种制度的人的行为规范,提升到宇宙本体的&ot;理&ot;的高度,认为如果谁违反了它,也就违背了&ot;天理&ot;他们说:&ot;理即是礼也&ot;(同上卷3)封建等级制度,君臣、父子、夫妇之别,就是理二程说:&ot;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ot;(同上卷4)&ot;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ot;(《程氏易传》)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上下、尊卑关系,只用一个&ot;理&ot;字概括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只能各安其位,各尽其事,一切视、听、言、动都只能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事,这才合于&ot;理&ot;的要求
上述思想,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意义,它为高度集中的集权政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且成为整个后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基础,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起到了维护封建制度的消极作用
综所述,二程的&ot;理&ot;的诸多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合理成分但从根本上看,他们混淆了自然与社会的界限,从而把自然道德化,把封建伦理绝对化、永恒化,都是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再则,他们把宇宙的本体归之于脱离具体事物的&ot;理&ot;或&ot;天理&ot;,并赋予其永恒存在和无比圆满,并主宰、派生万物的属性,一般说来,二程的世界观属于客观唯心论
再具体分析,还可发现程颐思想纯属客观唯心论,其特点是他&ot;理&ot;、&ot;性&ot;、&ot;命&ot;三者结合起来,认为理就是&ot;天&ot;,&ot;天者理也&ot;程灏则把天理归之于&ot;心&ot;,认为&ot;只心便是理&ot;(《遗书》卷2上),&ot;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ot;(同上)故而显示了主观唯心论的特点这种情况说明了主观唯心论同客观唯心论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二者是互通的
(二)&ot;格物致知&ot;的认识论和修养论
&ot;格物致知&ot;论是二程的认识论和道德伦道学家的道德修养论同他们的认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明理,明理的目的在于切实地进行道德修养
&ot;格物致知&ot;一词,源于《礼记&iddot;大学》二程说:&ot;《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ot;(《经说》卷5)《大学》的第一章说:&ot;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ot;程颐说:&ot;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ot;(《粹言》卷1)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最终的目的
什么是&ot;格物致知&ot;?二程说:&ot;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ot;(同上)又说:&ot;格至也,言穷尽物理也&ot;(《遗书》卷18)据此,二程把&ot;格物&ot;直接了当地解释为&ot;穷理&ot;如何格物穷理?他们认为,&ot;知&ot;是人们心中本来所固有的,只要于心上反省内求,即可认识一切真理程颢说:&ot;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认取,不可外求&ot;(同上卷2上)又说:&ot;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ot;(同上卷18),所以只能向内用功,不需向外探求因为天人是一体的,心、性、命、天紧密相联,天理本来就存在于心中,故不须外求二程更明白地说:
&ot;致知在格物,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ot;又说:&ot;知者吾之所固有&ot;(同上卷25)他们释&ot;物&ot;为&ot;理&ot;,认为心外之理和心中之理一致因此,&ot;格物致知&ot;的方法只是向内探求,只要使心中之理发扬光大,就可以穷尽天地之理了
那么,为什么还须格物?在二程看来,心中固有之知是潜在的,要这种潜在的固有之知显现出来,并使之发扬光大,就要经过&ot;格物&ot;的工夫二程说:&ot;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之必有道,故曰:&lso;致知在格物&rso;&ot;(同上)怎样去格物呢?二程说:&ot;穷理亦多方,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ot;(同上)这就是说,穷理的方法包括读书明理,评论古今人物的是非,对人接物处理得当等方面,这里一点也没涉及到改造自然的实践,这说明他们在认识论上,也基本上是唯心论者程颐倒是说过,穷理需要二件一件地进行研究,积累多了,就会脱然贯通他说:&ot;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ot;(同上卷18)这说明,他在认识过程论上,就有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思想,然而,他的这种贯通并不是归纳,也不是科学的抽象,而是直觉思维中的脱然觉悟,同佛教禅宗的&ot;顿悟&ot;是一致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徒弟总在以下犯上[快穿] 小兔桂花 笼中雀 有卿赤颜 罗德斯岛战记3 金色笔记 小王子 袁世凯评传 娱乐城 转职当太子妻 作死后我重生了 七零年代小富婆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道场 穿成大佬他老婆[穿书] 奇玉 文坛背后的讲坛 红了樱桃 红色风暴之迷 太后那个渣渣 祈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