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看书网

630看书网>历史的回响300字 > 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 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第1页)

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 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第1页)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中的这句感叹,是孔子对春秋时期求学风气的深刻观察,更是对为学初心的深情呼唤。“三年”,在古代学制中是一段完整的学习周期,代表着系统的知识积累与素养沉淀;“谷”,原指谷物,后引申为俸禄、官禄,在春秋时期,求学往往与求仕紧密相连,“至于谷”便成为许多人求学的直接目标——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谋求官职、获取俸禄,改善生活境遇。孔子却指出,连续三年学习,始终不将目标放在谋求俸禄上,这样的人是“不易得也”,即极为罕见。这句看似简单的评价,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叩问着每一个求学之人:我们为何而学?是为了眼前的功利回报,还是为了内心的成长与精神的丰盈?在当代社会,教育日益与职业发展、社会地位挂钩,功利化求学倾向愈发明显,重新审视孔子这句箴言,对回归教育本质、坚守求学初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学”与“谷”

要理解“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首先需要回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厘清当时“学”的内涵、“谷”的价值以及“学”与“谷”之间的关系——只有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语境,才能真正读懂孔子感叹背后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深意。

(一)春秋时期的“学”: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时期,教育被贵族阶层垄断,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只有王室子弟、诸侯卿大夫的后代才有资格进入官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这些知识与技能,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参与政治、治理国家的必备素养。此时的“学”,本质上是为贵族子弟未来执掌政权、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服务的,与“仕”(做官)直接绑定,“学”的最终目的便是“仕”,进而获得相应的俸禄与地位。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制度与社会秩序逐渐瓦解,“学在官府”的格局也随之被打破。大量掌握文化知识的贵族子弟因战乱、政治变动等原因流落民间,他们开始在民间兴办私学,将知识传授给平民子弟,孔子便是私学兴起的杰出代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打破了教育的等级壁垒,主张无论出身贵贱、家境贫富,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阶层,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甚至商人之子,如子贡是商人出身,子路曾是一介武夫,颜回则家境贫寒。

春秋时期的“学”,内容也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六艺”,更融入了孔子的“仁”“礼”思想、道德规范与治国理念。孔子教导弟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仅要求弟子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与政治理想。此时的“学”,虽然仍与“仕”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也鼓励弟子“学而优则仕”,希望他们通过做官将“仁政”理念付诸实践,但“学”的内涵已不再仅仅是为了谋求官职与俸禄,更包含了个人道德修养、精神成长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二)春秋时期的“谷”:俸禄背后的生存需求与社会地位

“谷”在春秋时期之所以成为许多人求学的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生存需求以及社会地位体系密切相关。在以农业为主导的春秋时期,谷物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而“俸禄”(谷),则是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当时的官员俸禄多以谷物计量,如《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俸禄可达“田十万”“禄万钟”(一钟约等于六斛四斗谷物),普通官员也有相应的谷物俸禄。获得俸禄,意味着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能够保障自己与家人的基本生存,这对于大多数家境普通的人来说,是极为现实的需求。

此外,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等级体系中,“仕”(做官)不仅意味着获得俸禄,更意味着获得社会地位与话语权。当时的社会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不同等级,“士”是统治阶层的最低等级,而“仕”是普通民众晋升为“士”阶层的主要途径。一旦通过求学获得官职,便意味着从庶民阶层上升到士阶层,拥有了参与政治、发表意见的权利,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这种社会地位的提升,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境遇,还能为家族带来荣誉,因此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与“谷”(禄)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求学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知识与技能是为了谋求官职,谋求官职是为了获得俸禄与社会地位。这种“为学求禄”的逻辑,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普遍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会感叹“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能够超越现实的生存需求与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三)孔子对“学”与“谷”关系的态度

孔子并非反对弟子通过学习谋求官职与俸禄,相反,他认为“学而优则仕”是合理的——一个人学习优秀、品德高尚,就应该出来做官,将自己的知识与道德理念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实现“仁政”的理想。孔子曾多次推荐自己的弟子做官,如推荐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推荐子贡参与外交事务,推荐冉有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的宰臣等。他认为,官员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做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但孔子反对的是将“求禄”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反对“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他认为,求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修身”——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与精神境界,而“求禄”“仕”只是求学的自然结果,而非最终目的。如果将“求禄”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就会忽视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导致“学”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不仅无法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可能因缺乏道德约束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孔子曾对弟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好学”之人,不会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而是会专注于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好学”,正是“不至于谷”的体现——不将物质利益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将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放在首位。

二、解析“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为学初心的稀缺性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的这句感叹,道出了为学初心的稀缺性——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始终是少数。这种稀缺性,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更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在当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为学求禄”的普遍性:功利化求学的历史惯性

从春秋时期开始,“为学求禄”的功利化求学倾向便成为一种历史惯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求学之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成为连接“学”与“禄”的主要纽带——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进而获得俸禄与社会地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无数读书人的梦想。这种“科举入仕”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也强化了“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许多读书人将科举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将《四书》《五经》视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忽视了知识的真正价值与道德的修养。

例如,明清时期的一些读书人,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死记硬背八股文,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甚至出现了“读书只为做官,做官只为发财”的错误观念。他们一旦通过科举获得官职,便开始大肆搜刮民财,追求奢华的生活,完全忘记了求学的初心与为官的责任。这种“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不仅导致了教育的僵化与人才的畸形发展,还加剧了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矛盾。

在当代社会,“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依然普遍存在,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将学习的目标锁定在“考高分、上名校”上,将知识学习视为应付考试的手段,忽视了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与道德修养。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好不好”“薪资待遇高不高”,而非自己的兴趣与理想;毕业后,找工作时也优先选择“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精神追求。这种功利化的求学与择业观念,导致许多人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迷茫与空虚。

(二)“为学不为禄”的稀缺性:坚守初心的艰难与可贵

与“为学求禄”的普遍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学不为禄”的坚守始终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源于坚守初心面临的多重困难与挑战——现实的生存压力、社会的功利氛围、他人的不解与质疑,都可能让人放弃纯粹的求学初心,转向功利化的追求。

1.现实生存压力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现实的生存压力。在物质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获得谋生技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取足够的收入来维持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这种生存压力,使得许多人不得不将“求禄”作为求学的首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例如,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选择就业前景好、薪资待遇高的专业,即使自己对这些专业毫无兴趣;一些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职业,选择一份与自己专业不符但薪资较高的工作。在生存压力面前,“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往往显得脆弱而不切实际。

2.社会功利氛围的影响

社会的功利氛围,也对坚守“为学不为禄”初心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成功”往往被定义为“有钱、有权、有地位”,而“学习”则被视为实现这种“成功”的工具。媒体过度宣传“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高薪就业”等案例,进一步强化了“学习=考名校=找好工作=成功”的功利化逻辑;社会舆论对“冷门专业”“自主创业”的不理解与质疑,也让许多追求理想的人感到压力重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需要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信念,否则很容易被功利化的潮流所裹挟。

3.个人意志的考验

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还需要经受个人意志的考验。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尤其是在追求非功利目标的学习中,往往缺乏即时的反馈与回报,更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疲惫与迷茫。例如,一些人选择研究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哲学),这些学科的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获得可观的收入与社会认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付出;一些人选择从事艺术创作、公益事业等,这些领域的成功也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转而追求更功利、更易见效的目标。

正是因为面临着现实生存压力、社会功利氛围与个人意志的多重挑战,“三年学,不至于谷”的人才显得“不易得也”,而这种稀缺性,也恰恰凸显了坚守为学初心的可贵——那些能够超越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为学不为禄”的典范:历史上坚守初心的求学之人

尽管“为学不为禄”的人极为罕见,但在历史上,依然有许多人坚守求学初心,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为学不为禄”的可贵,更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求学坚守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为学不为禄”的典范。颜回家境贫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生活极为简朴,却始终专注于学习,追求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从未将“求禄”作为学习的目标。孔子曾多次称赞颜回的好学与品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意思是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颜回不仅好学,还善于思考与实践孔子的思想,能够“闻一知十”,将孔子的“仁”“礼”理念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他虽然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没有获得丰厚的俸禄,却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修养,成为了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颜回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获得物质利益,而在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在于追求内心的丰盈与快乐。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求学与人生选择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也是“为学不为禄”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擅长诗文创作。他早年曾多次担任官职,如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却始终无法忍受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不愿为了俸禄而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与人生理想。

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官员前来视察,县吏告诉陶渊明需要穿戴整齐、恭敬迎接。陶渊明感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意思是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的小人卑躬屈膝!于是,他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专注于诗文创作与田园生活。归隐后的陶渊明,虽然生活更加清贫,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官场腐败的批判。

陶渊明的求学与人生选择,展现了“为学不为禄”的坚定——他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与才华,却没有将其作为谋取官职与俸禄的工具,而是将其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坚守道德底线的榜样。

3.宋应星:“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科学探索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是一位坚守“为学不为禄”初心的人。宋应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自然科学、工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多次应试均未成功。在经历了多次科举失利后,宋应星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僵化与弊端,转而将精力投入到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的研究中,不再将“求禄”作为学习的目标。

宋应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深入民间,考察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收集整理各种生产经验与技术资料,最终完成了《天工开物》这部不朽的科学着作。《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如水稻种植、养蚕缫丝、金属冶炼、陶瓷制作等,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着作的创作,“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宋应星《天工开物?序》),完全是出于宋应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与对社会生产的关注,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宋应星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经史知识,还包括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等实用领域,而学习的价值也不仅在于谋求官职与俸禄,更在于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更激励着无数人追求非功利性的学习与探索,成为“为学不为禄”的生动典范。

4.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的报国求学

近现代以来,也有许多科学家、学者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将学习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不计个人名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邓稼先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先后在西南联大、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与科研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当时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面临着技术落后、设备匮乏、外部封锁等诸多困难,且工作环境极为艰苦,需要隐姓埋名,长期远离家人。但邓稼先毫无怨言,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邓稼先始终隐姓埋名,没有获得任何公开的荣誉与物质回报,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从事的工作。他将自己的知识与才华,完全奉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从未将“求禄”作为学习与工作的目标。邓稼先的故事,展现了“为学不为禄”的最高境界——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学习的最大价值。

三、当代反思: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功利化求学倾向愈发明显,这种倾向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还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深入反思当代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的箴言,重新回归为学初心。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政道问鼎  我拒绝嫁给校草  洪荒之人掌天地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重生之母盼女福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阵云高:英雄寂寞  穿越1960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陷入爱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半世浮沉一世梦  海疆共明月  食光记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费土旧士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风吹骨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